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艺术支教推进乡村美育的举措研究
——以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123”美育浸润工程为例

2022-02-10叶榕欣乐上泓

艺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支教三全育人美育

叶榕欣 乐上泓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美育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地改善农村美育缺失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及校际差距,应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2018年起,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连续四年走进福建省三明市中央红军第一村马洪村,开展艺术支教,构建“123”美育浸润工程,对探索推进农村美育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美育现状及分析

(一)农村美育现状

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对美育的概念混淆不清,严重忽视美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的重要作用,简单地将美育课程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载体。根据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在美育师资方面,全国小学艺术类、音乐类和美术类的专任教师分别为26901人、274968人和261339人,其中农村小学艺术类、音乐类和美术类的专任教师分别为7556人、61324人和58004人,分别占比28.09%、22.30%和22.19%;全国初中艺术类、音乐类和美术类的专任教师分别为6713人、105309人和102940人,其中农村初中艺术类、音乐类和美术类的专任教师分别为1204人、15636人和15418人,分别占比17.94%、14.85%和14.98%。在教学资源配备方面,全国小学美术器械配备达标151600所,其中农村小学达标82400所,占比54.35%;全国初中美术器械配备达标51294所,其中农村初中达标13922所,占比27.14%。福建省中小学的教学用计算机分别为383822台、144412台,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03%和1.81%,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分别为94635间和29174间,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43%和1.97%。因此,在美育教育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学生难以获取充足多样的教学资源,基础设施配备尚未到位,师资力量较为短缺。[1]105

(二)农村美育缺失原因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美育教育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广大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对美育的认识仍较模糊,对美育教育仍处在观望期。[2]6许多农村学校将美育界定为与考试、成绩、升学等环节无关的教育,甚至被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是耽误学生正常学习时间。此外,由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经济、交通等条件发展欠佳,美育教育师资配置不足,优秀专业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授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乡村学校经费和人员有限,很难开发有特色的艺术校本课程,美育课程设置质量不高。有些农村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购置图书、音像资料和教学设备,难以为农村全面美育教育建设提供基础配置支撑。

二、艺术支教推进乡村美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支教对实现乡村美育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育愈发被重视,现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教育理念、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养决定着国家的文明程度,着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农村师资紧缺问题,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作用,通过艺术支教这一途径,与有效举措配套并施,切实落实美育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美育作用,对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艺术支教是建设乡村文化的重要“推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道路上,不仅要提升农村的经济状况与创新创造能力,还要注重农村群众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推进乡村美育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高校美育应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肩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内在使命。各高校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以艺术支教的方式,弥补了乡村美育的空间局限与资源局限,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支教的形式及实现途径

(一)艺术支教的类别与形式

艺术支教,一般是指非教师职业人员对在校学生进行短期的艺术教育。美术、音乐、舞蹈等是较常见的艺术教育形式。在艺术支教中,美术支教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动手绘画、户外写生、手工创作等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音乐支教主要通过教授学生歌唱表演、器乐表演等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舞蹈支教主要开展舞蹈教学、舞蹈分析和表演的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灵活协调控制能力。除此之外,文学也是艺术支教的一大媒介,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近自然,让其发挥创作诗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二)艺术支教的实现途径

第一,智育美育两手共抓,显性隐性齐头并进。一般来说,大学生支教课程偏重于应试教育类课程,艺术支教在课程设置中要融合音乐、舞蹈、绘画、话剧、手工艺等教学内容,在发展智育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要将美育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例如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带领农村孩子拍摄红色话剧、共唱红色歌曲,引导孩子们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进而让美育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因地制宜挖掘资源,引领学生感受自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美育教育教学资源的珍贵宝藏。美育是从心出发的,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农村学生创造机会观察各种自然界现象,润泽他们的成长。[3]101农村地区中小学大多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引导美育教育回归生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掘生活中的工具材料,如土壤、石头、植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发现美、创造美。

第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拓宽美育教育路径。搭建“互联网+美育助学”线上平台,跨越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延伸艺术支教的教育臂膀,发挥艺术骨干教师作用,利用平台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指导与培训。[4]40“互联网+”畅通了资源共享的通道,海量的教学教材、教辅资源利用网络系统输送至农村地区,丰富支教地区师生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艺术支教团队以自媒体形式进行直播宣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感受艺术支教的实际情况,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农村美育教育事业的广泛关注,为构建起多元帮扶机制搭桥铺路。

第四,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可持续合作模式。首先是建立贯穿支教始末的沟通模式。一是搭建支教前期沟通桥梁,对参与支教的学生人数、家庭基本情况、学龄结构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合理制定美育教学方案。[5]57二是丰富支教期间访谈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家长、负责人对艺术支教活动的建议,对下一步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三是完善支教后期的反馈渠道。通过问卷调查,对支教过程进行复盘分析;创建家校联系群,将支教成果广泛分享,让参与者有归属感,系牢情感纽带。其次是完善校地长期合作的共建体系。艺术支教要真正做到为农村美育教育事业赋能,必须加强“1+1+1”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一支团队对接一个地方设计一套支教方案,长此以往,实践才会形成项目化、活动才会更加精品化,农村美育教育建设才能够更上一层楼。最后是打造暖心丰富的师生互动品牌。大学生艺术支教必须补齐时间上的短板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一是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号等,将大学生在学校中有趣的生活剪影分享给支教对象,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二是依托学校、学院平台,开设“暖心支教”栏目,设计农村儿童可以参与的线上活动;三是持续关注和跟踪学生成长,搭建解忧树洞平台,为学生解决实际烦恼。[5]58

四、“123”美育浸润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以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特色艺术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支教过程中始终践行“123”美育浸润工程。“123”美育浸润工程,即“一个中心,两层管理,三项原则”美育工作模式,以“农村留守儿童美育帮扶”为中心目标,构建“学院+基地”两层管理模式,坚持“团队常态化、项目精品化、传播立体化”的三项原则,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美育浸润的效果。

(一)以“农村留守儿童美育帮扶”为中心目标

近年来,受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社会舆情的影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日益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门主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美育教育为支教主题,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在情绪表达、情绪宣泄上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遇到负面情绪时有途径排压减负。

(二)构建“学院+基地”两层管理模式

当前,农村教育正在全面发展,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大,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有效的课余辅导和全面的素质教育,陈旧观念仍然束缚着他们的成长。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美育教育,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基于马洪村对大学生支教的强烈需求,经管学院团委积极响应省市支教助学志愿服务号召,建设了一支具备艺术素养的支教团队,走进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开展“暖风支教”系列活动。自2018年起,经管学院连续4年走进马洪村开展支教活动,构建起了“学院+基地”两层管理模式。马洪村政府协助参与,共同管理好经管学院的大学生艺术支教团,为支教活动提供帮助扶持,从而更好地落实落地乡村美育教育工作。

(三)坚持“团队常态化、项目精品化、传播立体化”三项原则

首先,要坚持团队常态化原则。团队组建环节是培养团队凝聚力的初步阶段,优先挑选具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引导志愿者端正工作态度,将支教视为一个双向获得的活动,既能够为农村儿童带去新知识、新思想,也能够收获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团队培养阶段,要加强对支教大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定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如教学设计、课堂突发情况应对等,并且通过微格教学,给志愿者带来更全面的体验。最后,建立“传帮带”管理模式,通过经验分享会、理论宣讲会等形式,再现支教真实场景,加强团队沟通和交流,促进新志愿者的成长,加快角色转变,减弱老志愿者离开带给团队的冲击。

其次,要坚持项目精品化原则。搭建高校艺术支教平台,打造精品美育项目,涵盖美术、话剧、宣讲三个主要项目。在美术项目中,基于经管学院特色,将学院IP形象“小苑”有机融入课程,与红军形象相结合,让同学们能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增强同学们寻美、审美能力,同时从老师教学、学生临摹的传统模式延伸到标识设计、展板设计、画册设计、墙绘设计。在话剧表演项目中,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红色文化优势,暖风支教团开设话剧课。为了引导农村儿童传承红色血脉,通过台词表现、表演情绪到位程度、角色契合程度等综合考量,选拔出话剧《放牛娃王二小》的小演员们,取景马洪村逢源堂、红军标语博物馆及红军战壕遗址,拍摄话剧短片《放牛娃王二小》,受到当地负责人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红色宣讲项目中,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围绕红色人物事迹开展系列宣讲,引导留守儿童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要坚持传播立体化原则。新媒体语境下,大众媒体以其强势的文化地位与人们日常生活相互交融,持续加深“入侵”美育领域。高校艺术支教团队可借助媒体的优势,立体多维地宣传并推广系统有效的支教模式。以暖风支教团艺术支教为例,充分挖掘大众传播途径,通过所在地镇政府洪田镇政府、永安团市委、三明日报、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媒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支教内容开展宣传,形成了可推广的支教模式。

五、结语

大学生艺术支教是助推农村美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艺术支教事业要做强做精做细,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美的观念和意识,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共建机制和立体的传播模式。“123”美育浸润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等不断改进和完善,促使大学生艺术支教真正推进农村美育教育,从而促进支教公益事业的长期发展,更高效地助力农村教育振兴。

猜你喜欢

支教三全育人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美育教师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