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形成的影响*
2022-02-10刘虹陈萍
刘 虹 陈 萍
江西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30000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手术内固定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其可较好的促进骨折部位复位,加快骨折愈合,但术后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1]。下肢DVT的形成与血液黏稠浓缩、循环血量不足、手术损伤血管壁等具有密切关系,加之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下肢肌肉缺乏锻炼,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血液瘀滞、肢体疼痛肿胀,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影响术后恢复[2-3]。临床需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手段,以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近年来,中医护理在临床中越发受到重视,其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将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旨在观察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73±3.72)岁;骨折分型:Ⅱ型15例、Ⅲ型18例、Ⅳ型13例;手术类型:股骨头置换术16例、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13例、其他17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2.05±3.49)岁;骨折分型:Ⅱ型14例、Ⅲ型17例、Ⅳ型15例;手术类型:股骨头置换术17例、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14例、其他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先天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风湿性关节炎;伴有其他部位骨折等。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为患者提供心电图监测,加强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妥善固定下肢,按时查看下肢皮肤、周径变化。做好翻身、擦背、环境护理。根据患者术后身体情况指导其行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1)推拿按摩。术后保护好下肢,对小腿进行推拿按摩,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着重按摩小腿前外及后侧肌肉丰富处,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按摩力度,10min/次,2次/d。沿足部小腿经络,采取点揉法上下揉按,并循经揉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拇指用力点按穴位,以患者出现酸胀感为宜,各穴位按摩1min,2次/d。(2)情志护理。七情内伤、五脏精气为机体活动基础,外界刺激会扰乱脏腑阴阳。护理人员对患者头部进行按摩,同时播放舒缓音乐,使其放松身心,每项护理操作前均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情志状态,并积极疏导。(3)足部热敷。首先使用安全、恒温、防爆暖手器热敷患者足底10min,温度计监测温度,预防烫伤,注意观察足底颜色,以足心微微泛红为宜。(4)足底推拿。选择与脏腑对应的反射点,各穴位顺时针揉按5圈,3次/d;拇指点按各穴位,深度为1cm,以患者可耐受为宜。(5)中药护理。在患者术后恢复期实施中药护理,针对气滞血瘀者以当归、红花等活血中药方剂为主;气虚血亏者以杜仲、黄芪等养血中药方剂为主。术后第7天观察效果。
1.4 观察指标 (1)术后第1天、第7天比较两组下肢疼痛、肿胀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下肢疼痛感,患者在10cm长皮尺上标出反映下肢疼痛位置,计0~10分,评分越高,疼痛感越严重。肿胀以膝关节及膝关节下5cm为测量点,软尺环绕测量3次,取均值。(2)凝血指标:于患者手术后第7天测量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3)记录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下肢疼痛、肿胀 术后第7天,观察组下肢疼痛评分与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疼痛、肿胀对比
2.2 凝血指标 术后第7天,观察组TT、PT、APTT较对照组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2.3 下肢DVT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DVT 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DVT 8例,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17%(1/46),低于对照组的17.39%(8/46),有统计学差异(χ2=4.434,P=0.014)。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在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下肢血流速度变缓,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导致下肢DVT[4]。下肢DVT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下肢肿胀、疼痛、皮温降低,甚至伴有坏疽,栓子形成后若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动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6]。
中医特色护理主要秉承“治未病”理念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从患者情志、推拿按摩、热敷等多方面着手,以预防下肢DVT的形成[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下肢疼痛评分与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TT、PT、APTT长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凝血指标,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疼痛及肿胀,从而预防下肢DVT发生。中医将DVT归为“脉痹”、“股肿”等范畴,并认为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则生热,因此中医干预应以祛瘀通络、调和气血等为主要原则。中医特色护理中推拿按摩作用于患者下肢,通过局部刺激摩擦生热,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快血运,从而发挥活血化瘀、消除肿胀之功效。循经点按太溪等穴位,有效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扩张血管的同时刺激肌肉收缩,进而改善凝血指标,预防下肢DVT的形成[8]。足底热敷可对下肢静脉血液流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足底穴位推拿则能开窍透骨。双足是人体器官立体分布缩影,可反映疾病部位。足底穴位推拿与热敷可较好的刺激神经末梢,加快血液循环,有助于拖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后行动不便,易出现情志失调,扰乱机体气机,并致使脏腑阴阳失衡。情志护理通过按摩头部与播放舒缓音乐帮助患者全面放松身心,促使其保持情绪稳定,有效调节脏腑阴阳,有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可较好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预防血液高凝,从而降低下肢DVT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