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嵌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基于桂林理工大学的案例研究

2022-02-09苏相丁

高教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特色改革

苏相丁,饶 蠡,邓 炼

(桂林理工大学 1.商学院;2.团委;3.人事处,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前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1]。“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来临,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创新模式正在受到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冲击[2]。新冠疫情在客观上加速了线上经济、智能经济等业态的发展。面对强烈的冲击,如何总结经验、把握数智化发展规律全力变革、赋能高等教育,推进“十四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载体,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3]。截至2020年初,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关注重点逐渐从硬件配置转移到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资源等软实力的拓展层面,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有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协同共享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

作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的桂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组织保障、平台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育等领域持续推进各类资源整合,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为进一步探究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民族地区“十四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4]。“十三五”期间,桂林理工大学结合社会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核心在于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5]。桂林理工大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架构,确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通过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构建“引、训、赛、战”四级项目培育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互换和相应奖励机制,如区级以上参加大创项目结题、参加“互联网+”获得区级铜奖以上奖励,可以替换“创业基础”课程学分;充分发挥学校科研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3D打印技术材料研发等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及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促使师生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优化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增强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引导者,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前端[6]。桂林理工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参加KAB、SYB讲师项目特训营,邀请企业、知名培训机构等相关负责人来校做辅导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通过出台《桂林理工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培养一支懂创新、敢创新,勇创新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此外,实施小班式教学改革,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基金,每年立项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切实提高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逐步丰富

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桂林理工大学积极打造创新创业“金课”,采用线上线下双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课程改革,设置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开设通识课程,如“创业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课程,如“kab创业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同时,开发了嵌入式专业课程、实训实践类课程等具有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形成具有地方理工科高校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7]。近四年学校立项建设了100多门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课程、80多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200多门网络建设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双创教育改革成果。

三、“十三五”期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创新创业主体意识不强,学生主观能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关系着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追寻结果的最优化。在人们认知和行为的过程中,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主体角色的表现、主体责任的履行、主体价值的实现[8]。桂林理工大学作为西南地区的理工科高校,相对东部城市而言,在创新创业观念与实践方面,存在着后发性的特征,学生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薄弱、探索实践意识相对较弱、缺乏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学校也开设相关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学生始终停留在“听老师讲,跟着老师做”的初始阶段,不能有效发挥主体意识,这是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缓慢,“金课”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各高校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学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9]。但相对于周边诸高校,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缓慢,“金课”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少则几十门,多则上百门,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只在其中占据非常小的比例,并且在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当中,主要以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为主,未能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创新创业课程面向的群体主要为本科生、专科生,课程的性质主要为选修课,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并且校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缺少专业联系。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开设的若干门课程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辐射面及影响力也比较小。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变革要与时俱进

创新创业教育长足发展要求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变革。桂林理工大学虽然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逐步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但是在教学实施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需要推陈出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等,虽然具有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活动资源相对匮乏,形式比较单一。在新时代的经济运行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变换,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一般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不符合广西的地方特色的情况,需要创设符合民族特色、广西特色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需更加多样化。存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古老的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懂理论,缺乏实践;同时,创新创业类校企合作单位虽然不少,但更多的还只是提供学生技术实践,基本没有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因此,要以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实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变革。三是教学模式需要更加灵活。创新创业课程仍多采用大班教学、混合教学,忽视了专业差异性、学生个性化,学生失去课堂主体地位,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创新创业师资需要灵活变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创新。

(四)创新创业教育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综合发展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的,这需要结合区域特色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发展体系。第一,虽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实际不能有机融合。比如,理工科专业多注重技术创新而忽视产品转化的创业,学生长期呆在实验室内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而文科类专业则偏重于创业教育而弱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立足区域特色做创新。第二,政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不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亟待加强,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规模、数量、密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产、学、研各方面资源条块分割、资产专用,致使大量的教育资源长期无法流动和共享,发展缓慢。第三,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已制定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创新创业奖励等办法,但对于研究生、博士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承认学分等相关激励措施较少,他们参与创新创业的激励性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发展体系。

四、“十四五”期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嵌入性理论:“十四五”期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角

嵌入性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嵌入”这一概念最早被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主要观点是经济的社会嵌入。嵌入,最初是指一种系统生于其他系统之中或者一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之中的客观现象。简单讲,就是加入并融合于某种事物内部。嵌入性,强调该种行为作为一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其他活动中的,它强调该种行为与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引导、促进和限制[10]。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嵌入性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网络、组织发展、改革创新等多个研究领域。根据嵌入性理论视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孤立存在,其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增强嵌入性。当前,运用嵌入理论进行创新创业学理分析的研究众多,但总体来看,主要还是针对创新创业的某一方面进行嵌入,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嵌入观点,将嵌入性理论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既具有实操性,也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多重嵌入: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对照嵌入理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高校作为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网络中的行动者,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科研、人才等能动性资源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作为关系网络中的节点,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汇集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从专业、师资、主体、特色四个方面嵌入。因此,本文提出多重嵌入的路径探索,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分为专业嵌入、师资嵌入、主体嵌入、特色嵌入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多重嵌入模式

1.主体嵌入: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工程,建立线上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嵌入是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作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工程,让学生嵌入到教育改革中去。围绕借鉴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方式和新颖理念,建立建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统筹规划,聚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方略,探索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新机制,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创新创业精准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应用;同时,建立线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聚焦于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后期孵化、扶持、风投、对接等服务,评选创新创业典型,发挥示范效应,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凸显协调协作发展的作用。

2.专业嵌入:实施双创一流课程计划,设置创新创业专业,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巩固专业发展模式

专业嵌入是指在学校现有专业中嵌入创新创业专业,实现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耦合,形成一种合力。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从课程体系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将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双创教育改革中。针对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设置创新创业一流课程计划目标,大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其教学实施方略,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从线下走向线上,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加大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建设力度,依托在线课程平台或自建双创课程开放云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互通、共建、共享、共用。同时,打造多门双创一流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建成1门国家双创类一流课程。第二,将创新创业专业嵌入人才培养当中,学校应在其优势学科及地区资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应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专业办学特色,逐步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学科,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和交流,引导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3.师资嵌入:实施双创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打造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提升协同融合发展效应

师资嵌入是指在学校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健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从而嵌入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在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以服务学校创新创业发展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梯队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认证制度,培养一支拥有高创新创业研究水平、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创业就业指导能力的引领性骨干教师队伍,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创新创业教师的任职制度,引入高学历人才、高职称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主讲教授。第二,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融合平台,构建全校联动、部门协同、全员参与、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格局。第三,立足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和分层分类的培养需求,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支持有条件的学院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支持培养体系。第四,建立创新创业教师评价机制,开展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促进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发展。

4.特色嵌入:成立“一带一路”或“海丝”创新创业研究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体系,推进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进程

特色嵌入是指充分发挥广西区域性特色,通过学校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嵌入广西特色与优势,将教育改革融入广西元素,创新发展,推进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进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立足于广西特色,成立“一带一路”或“海丝”创新创业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建立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结合地方特点组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结构,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广西文化圈,与区域文化、特色等融合,形成高度的价值契合,共同推进广西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进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亟需改革与调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行改革,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客空间生态系统,推进富有广西特色和民族地区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特色改革
昆明理工大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昆明理工大学
改革之路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