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的审计思考
2022-02-09章笑春熊晓英安徽省审计科研所
◆章笑春 熊晓英/安徽省审计科研所
当前,受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市场经营主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系列政策,着力打通堵点、完善配套,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稳经济政策措施的部署安排,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积极跟进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先后开展了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跟踪审计或专项审计,以及财政助企纾困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等,在促进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提高财政助企纾困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审计监督如何进一步聚焦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执行、聚力更好发挥好审计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依然值得在落实上进一步加以思考。
一、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审计思路需要进一步明晰
(一)坚持政治导向,要更深刻地领悟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政治意图。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是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落实落细稳增长政策,聚焦“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多措并举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将审计落实“稳”的要求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深入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系统研究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全面把握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出台的时代背景、预期目标、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目标导向,要更系统地研究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政策要求。近期,国务院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具体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稳投资促消费政策、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保基本民生政策等6个方面33项,明确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对12个省稳增长保主体保就业进行专项督查,进一步推动强化政策效应。与以往相比,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覆盖面更广、协同度更高、政策+服务的“组合拳”力度更大,多数地方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举措,以进一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大盘。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要进一步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性、系统性出发,紧扣政策导向趋势,加强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系统学习,分析研究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脉络,研究政策措施的调整范围和内容,密切关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具体目标、配套举措、实施细则、资金安排等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分析重点举措、关键环节、执行效率和政策实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要更深入地聚焦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现实困境。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并明确政策目标方向,中央各职能部门制定和部署相关举措。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细化分解,确定意见办法方案,由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甚至村一级组织来贯彻落实,具有政策要求高、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实施链条长等特点。把握审计立项与助企纾困政策实施的契合点,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迅速的优势,加大审计力度,深入揭示助企纾困政策细化落实不到位不精准,工作方法简单化、“一刀切”,资金使用管理绩效不高等堵点难点问题,着重关注“屡审屡犯”的问题,分析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进一步推动细化实化政策举措、配套政策、实施细则、方案办法,助力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精准高效、贯通融合、落实到位,更加有效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把握新标准新要求,审计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聚焦跟进政策措施落实关键点,推进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提质增效。加强与各级人大、财政、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单位的协同,积极组织参与助企纾困政策措施专题调研,分析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领域、企业、项目谋划部署情况以及关键风险点,明确审计重点事项和重要要求,细化实化审计工作方案。围绕简政放权、防范风险,重点关注部门职责履行中的权力运行情况,密切关注涉企服务改革任务落实、企业诉求办理、公平竞争环境营造、涉企历史遗留问题“见底清零”等情况,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围绕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尤其是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金融支持政策尤其是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法人银行机构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政策落实情况,还应关注各地设立中小企业纾困资金情况,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开展情况。
(二)聚焦跟踪资金管理使用全链条,护航助企纾困资金安全高效。一是关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情况,审查各级有关主管部门相关助企纾困直达资金分配方案制定、申报支持流程管理及支持方向合理性,关注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对象的精准性、项目资金统筹使用的科学性等情况。二是关注资金分配下达情况,沿着资金投向,围绕“及时、直达、精准、安全、绩效”的目标要求,关注国家下达的用于市场主体的财政资金以及省市县安排用于助企纾困的财政资金有无下达不及时、滞拨资金问题,有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扩大支出范围等问题,关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支出及统筹情况,促进精准到位、及早见效。三是关注资金拨付使用绩效,检查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企业申报资金及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相关政策设定、申报条件设置、流程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有关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延伸核实重点项目的最终支出效果,揭示是否存在项目进度缓慢、资金支出比例低、资金闲置沉淀等问题。
(三)聚焦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执行难,助力打通政策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重点关注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合规性、效率性、效果性,揭示是否存在对政策把控的精准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是否存在部分助企纾困资金管理使用程序不合理、资金管理配套不到位、拨付进度较慢等问题,揭示其中的不良苗头、有害倾向、风险隐患,关注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政策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违规行为。分析政策措施与实际情况存在的差距,政策机制传导过程中的障碍等,挖掘助企纾困政策执行过程中深层次、系统性的堵点、难点,深入揭示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做好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化跟踪管理,做实做细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深化实化审计成果运用,一体推进揭示问题、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切实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全面及时落地。
三、贯彻新理念新举措,审计实效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聚力推深研究型审计,更好发挥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中的建设性作用。将研究贯穿审计全过程,贯通闭合审前、审中、审后研究链条,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和层次。审前,要加强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前置研究,坚持“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主线,根据重点政策和重点资金研究谋划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调查,明确审计思路和重点,细化审计工作方案。审中,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客观实际,加强资金与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关联分析,重点关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协同性和助企纾困资金的针对性、效益性,做好重点延伸调查。注重听取企业所需所盼,从企业角度分析政策执行中的不足,及时揭示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有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审后,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研判,贯彻“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客观审慎做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强化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问责问效和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加强与政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以改革的思路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有效的信息,推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二)聚力优化资源统筹,不断拓展审计对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关注的覆盖面。通过审计系统联动审计、地市审计机关交叉审计等方式,开展好财政助企纾困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从不同层面、角度发现问题,总结成果。根据年度项目计划,做好审计内容融合,将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审计融入各类审计项目,提升监督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政策跟踪审计,聚焦各级党委政府助企纾困重要政策措施、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制定执行情况,促进相关惠企助企政策落地见效。结合投资审计,聚焦稳投资稳增长重大政策要求,反映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措施执行到位。结合金融审计,聚焦推动防范化解风险,关注支持助企纾困相关金融政策落实情况尤其是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情况,促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培育市场主体竞争力。结合企业审计,聚焦减轻企业税负、涉企收费等政策落实情况,全方位反映和揭示地方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断点、难点、堵点问题,关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更好服务企业长远发展。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聚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关注助企纾困政策具体举措、执行力度和薄弱环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三)聚力推进大数据审计,更加重视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中的风险预警作用。坚持数据先行,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财政奖补资金分配、减税降费及留抵退税、金融贷款支持等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实现助企纾困相关信息数据全面筛查、动态管理。运用好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企业等政策及行业数据分析模型,加强财政、税务、国库、社保、市场监管、直达资金监管系统数据互联共享和关联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政策覆盖、审批管理、精准扶持、补贴标准以及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疑点线索,及早发现财政、税收、金融、企业等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作出预警预判。汇总形成大数据分析的疑点线索清单,进行分类跟踪处理,精准高效跟踪关系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成效的重要风险点,加大对重点线索的延伸力度,精准核实分析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反馈相关部门,提升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的抗风险能力,助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经济发展安全。
注:此文为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成果(2019ZD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