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清洁取暖被指“一刀切”:禁柴封灶致部分群众挨冻》
2022-02-09管永超
□管永超
【采写体会】追焦点、问民生:推动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多地清洁取暖被指“一刀切”:禁柴封灶致部分群众挨冻》是中国之声播发的舆论监督报道连续第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坚持公共传播价值,在追问真相中促进问题解决,是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追焦点、问民生:推动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应是舆论监督报道的重要方向,主流媒体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亦应在此过程中得以彰显。
选题的公共传播价值。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要求主流媒体坚持选题的公共传播价值,即选题是否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群众是否普遍关注,曝光后是否会促进问题解决?中国之声获奖的这组报道在播发前,部门早有谋划布置。进入冬季,部门派出多名记者进行大量采访,最终选择在2021年12月20日首发。《河北山海关清洁取暖被指“一刀切”》作为第一篇报道播发后,迅速在公共舆论场上引起极大关注,随后,内蒙古、山西等地类似相关报道陆续播出,引发广泛讨论。此前,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清洁取暖工作要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但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跑偏变形。该选题既是重大民生关切,又是中央明令禁止,其公共传播价值毋庸赘言。
新闻在追问中深一度。中国之声这组报道最初缘起,来自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群众冷暖无小事。务必对民生用气用电用煤切实做好保障,决不允许发生人为断供情况”。那么,在各地强力推进清洁取暖的过程中,群众冷暖能否有效保障?推进清洁取暖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央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而从各地调查的情况看,中央政令在“最后一公里”为何没有落到实处?症结何在?清洁取暖,如何兼顾环保和民生?带着诸多问题,笔者既在报道中提出问题,进而剖析问题,被监督的地方也及时回应批评,拿出具体举措积极整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追问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新闻的深度进一步被挖掘。尺寸得当的舆论监督报道,负面典型问题被曝光,国家政令得以更好地实施。
优质选题“藏”在政策文件里。多年从业经验,笔者的体会是,好的选题一定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不仅考验记者的脚力,对记者的眼力和脑力要求更高。笔者认为,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进行。很多时候,好的选题就“藏”在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实过程中。中央明令禁止的,群众普遍关切的,就是舆论监督应该关注和推动的。坚持导向正确、效果可控的舆论监督报道,久久为功,方能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的积极力量。
评委评语
该作品是一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舆论监督报道。报道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中设置议题、把握节奏,讲求地方报道与区域报道、一次报道与跟踪报道、消息报道与深度报道的系统性把握。内容充实、回应关切。对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没有停留在信息的简单呈现、事实的粗浅传播上,而是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注重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督促职能部门的举措作为,体现出媒体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