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时代使命、现实境遇与进阶路径
2022-02-09林丽芳
林丽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闽台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新表述,是新时期我国各项改革和发展的新命题和主旋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作为科研成果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所确立的新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学术期刊发展。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2],不仅赋予学术期刊新的责任与使命,体现党中央对建设高质量学术期刊的殷切期望,也为繁荣学术期刊提供根本遵循。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3]2021年12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4]目前,关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不断呈现,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既有研究或笼统探讨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或从社科(科技)学术期刊等期刊类别角度探索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甚少从专业性期刊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与现实境遇,并对如何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推进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助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需求。
一、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1)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指出,我国期刊质量应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思想、推进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固然重要,但本文旨在从专业性期刊的角度探讨涉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故本文所探讨的期刊质量定位于内容质量。是一个多元和可持续的概念,既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刻阐释。刘曙光认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特色化发展的问题[5]27;吴尚之指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并以高质量学术创新成果和高质量文章来衡量[6];方卿和杨丹丹强调,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语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要求不同,其评价标准应保留个性化内涵空间,不宜一刀切[7]7;等等。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指涉台学术期刊因应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回应现实关切和推进理论创新,向社会呈现具有现实穿透力和理论解释力的相关涉台问题学术研究成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台海局势错综复杂。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担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使命、实现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价值追求、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探寻综合性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践行方式。
(一)担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我们之所以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原因是能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具体形式,使其不断适应发展中的中国现实生活。[9]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断加大打“台湾牌”力度,妄图“以台制华”,以遏制中国的发展。俄乌危机爆发以来,拜登当局借此机会,加紧鼓吹提升对台“安全承诺”的重要性,并在具体政策举措层面予以落实。尤其是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坚决反对窜访台湾,无疑使台海局势进一步紧张。另一方面,台湾当局特别是蔡英文上台后,拒绝“九二共识”,固守“台独”立场,各种“台独”活动猖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台湾当局伺机炒作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话题,企图拓展所谓的台湾“国际空间”,以达到“以疫谋独”的目的。2022年8月,蔡英文当局更是积极配合佩洛西窜访台湾,为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置障碍。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涉台学术期刊务必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意识形态的底线思维,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办刊中的绝对指导地位。诚然,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涉台学术期刊务必担负的政治使命。
(二)实现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价值追求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独特作用,提高学术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学术期刊自1665年在法国问世至今,尽管其功能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但彰显时代主题始终是其获得现实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回应现实关切、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10],但“台独”和外部势力的干扰,严重阻挠中国统一进程。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对台工作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融合发展”“‘两制’台湾方案”等系列重要理念主张,为推进新时代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特别是2022年8月1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系统阐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与政策主张。[10]涉台学术期刊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为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学理支持和智力支撑,是涉台学术期刊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时代使命,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学术话语体系不但代表着规范的学术表达方式,而且意味着强大的话语权。[1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但我国目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8]的问题亟待解决。学术期刊是学科概念、理论、思想传承的载体,是学科及学术体系建设的风向标和领航员,也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赢得话语权与尊重的阵地。涉台学术期刊作为刊载两岸关系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其高质量发展对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扩大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学者本应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但20世纪80年代台湾一些“独派”学者在公权力介入之后,开始构建“台湾文化民族主义”[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频繁对台湾历史课纲进行修改,并对郑成功治台、清代台湾史、日本在台地位和影响,以及二战以来台湾历史等方面进行增补删减和篡改用语[13],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脉络内呈现,严重影响了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更有甚者,台湾学术界成立了“台湾理论工作坊”,炮制所谓的“台湾方法”与“台湾理论”,企图用华丽的名词掩饰“台独”主张,为“台独”理论与“政权”理论提供“合法性”“科学性”支撑,进而为“去中国化”做思想准备。[14]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是学术问题,还是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15]面对台湾当局“文化台独”的“去中国化”行径,涉台学术期刊通过刊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客观、清晰、合理地用中国学术话语解释中国历史与现实,是其能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并表明“学术态度”的必然要求。
(四)探寻综合性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践行方式
我国综合性学术期刊同质化特别是内容同质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学界对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困境与出路争论多年之后,做精专业内容的目标不仅被提出来,而且也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16]《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3]。这为新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前进方向。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是交流传播学术成果,需要重点关注内容的创新、深度及其对客观世界产生的影响。[17]当前,两岸关系严峻复杂,台湾当局通过各种手段企图抹煞两岸的共同历史记忆,阻断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强行干涉中国台湾问题,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陆方面主张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等等。涉台学术期刊应注重关注时代新问题,通过议题设置,聚集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两岸关系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跟踪,提升研究深度,为大陆对台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探寻综合性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有效践行方式。
二、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境遇
涉台学术期刊作为两岸对话、交流与互相了解的重要平台,汇聚了海内外台湾研究学者,刊发了大量涉台学术研究成果,奠定了台湾研究的基本格局,推进了台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促进了学术团队建设。[18]但台湾问题敏感性高、核心期刊功能异化、政治性与学术性关系割裂、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也制约了涉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一)台湾问题敏感性制约优质论文产出与供给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基础是优质论文的持续产出与提供。[7]7相较于其他社科期刊,涉台学术期刊明显存在稿源总量偏少,特别是优质稿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台湾是中国特殊的一个省份,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涉台研究属于特别敏感领域,这直接制约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进而导致涉台学术期刊稿源特别是优质稿源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文献资料获取难,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文献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现有文献资料,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信息的研究方法。这种非接触性研究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台湾部分文献资料特别是一些统计数据不易获取,影响了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二是实地调研受阻,影响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学术探讨不能脱离现实问题,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但是蔡英文上台后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两岸往来明显受阻,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有序进行,致使部分研究成果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力不足。三是部分刊物对涉台问题过分警惕,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出台、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对期刊的意识形态管理。这本是规范刊物出版秩序、促进刊物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但是一些刊物为规避台湾问题及涉台用语的敏感性,少发甚至不发相关选题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研究发展相伴相随。论文发表渠道受阻,使部分学者转移研究方向,影响涉台研究成果的总产出,致使涉台学术期刊的稿源特别是优质稿源不足。
(二)核心期刊功能异化导致涉台学术期刊影响力偏弱
核心期刊研究是老话题,但核心期刊捆绑了学术链条上几乎所有人的名誉和利益[19],故其成为学界和刊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且经久不衰。目前,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核心期刊目录主要有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等。其中,南京大学的CSSCI来源期刊影响力最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牵引力也最强。核心期刊评价的定量指标有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被摘量、被摘率等等。影响因子最能直接体现引文关系,成为衡量期刊学术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期刊综合评价体系中被赋予较大的权重。且不论所谓的“核心期刊”作为期刊质量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本文仅对涉台学术期刊在现有评价指标下的弱势地位作一分析。不可否认,涉台学术期刊刊发了大量台湾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但整体而言,涉台研究学术队伍规模有限。换言之,涉台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再高,但由于研究规模小,论文引用频次也难于奇高,进而导致涉台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整体不高,进入核心期刊的刊物更是少之又少。(2)2021年,《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台海研究》《闽台关系研究》《现代台湾研究》等涉台学术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1.008、0.909、0.525、0.736、0.431。其中,唯有《台湾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学术期刊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话语权。”[20]科研评价往往异化与神化“核心期刊”功能,并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岗位聘任、课题结项、学位授予、绩效分配等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以刊评文”现象。核心期刊“最具破坏性的后果”是“诱导”学者们将研究方向转移至更容易发表文章的学科领域,或优质稿件悄然流向个别非涉台核心期刊,这进一步弱化了涉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三)政治性与学术性割裂削弱了研究成果的生命力
学术期刊政治性是指办刊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坚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21]141;学术性是指在符合学科要求的边界范围内,用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释问题,并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政治性是社科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性是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命。政治性和学术性是社科学术期刊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社科学术期刊的功能属性决定的。[22]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既要有政治性,也要有学术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涉台学术期刊是政治性较强的刊物,相当部分选题本身就涉及政治话题,其政治性不言而喻。但从办刊实践来看,发现部分研究成果重政治、轻学术,将学术论文等同于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时事读物,不善于将政治术语转化为学术语言,未能用学术理论阐释现实问题,为政治而政治,讲政治俨然变成空洞的说教或政策宣传;相反,一些研究成果纯粹为学术而学术,淡化甚至忽视政治性,文章也失去了灵魂。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离不开高品质的学术论文。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割裂,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生命力,也影响了涉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四)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影响刊物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编辑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执行者,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得以持续的保障。[7]7新发展阶段,实现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一支具有创造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其业务素质包括意识形态能力、学术判断力、主题出版策划能力、组稿约稿能力、编辑加工能力、传播能力等。但与这些能力要求相比,目前涉台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人事管理制度不尽合理。目前,大部分涉台学术期刊编辑部挂靠于教研等机构,编辑人员被聘在“教辅”或“科辅”岗位。这使得编辑队伍处于单位边缘化地位,职称职务晋升空间受限。第二,绩效评估体系尚待完善。编辑人员与教研人员的绩效存在明显差异,编辑行业的人物奖与科研奖未能获得认可或奖励。涉台学术期刊政治敏感性强,来稿往往存在诸多显在与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这对编辑工作的专业度与精细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这些隐性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编辑待遇普遍较低。第三,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020年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编辑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90学时。但是期刊主办单位往往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对编辑进修培训等支持力度有待提升。这不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也难以满足编辑资格证续展和职称评审对编辑继续教育的硬性要求。编辑人员对晋升空间、薪酬福利、继续教育等满意度不高,易产生心理疲劳与职业倦怠,最终影响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进阶路径
《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要建成出版强国的远景目标,高质量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时代主题。[4]对学术期刊而言,高质量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要求。[23]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多机构、多环节,需要评价机构、学者、编者,以及主管主办单位各尽其责、协同创新。
(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24]在台湾问题研究与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求学界与刊界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回应现实关切,推动台湾研究的繁荣发展。比如: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强行介入与干涉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佩洛西窜访台湾,拜登却在电话中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其“两面派”操作究竟有何玄机;2022年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岛周边进行军事演训和实弹射击的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问题无疑很敏感,却是广大人民关注的现实问题。涉台研究学者与涉台学术期刊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主动担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对学术研究而言,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收集台湾学术成果与学术信息,合理有效使用有关资料数据,以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两岸学界沟通合作,借助台湾学术力量获取第一手信息,以解决实地调研受阻的现实困难。同时,应积极推进“台湾学”建立,探寻大数据时代适合于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的新方法,为台湾研究作出新贡献。[25]对涉台学术期刊而言,应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作为,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期刊繁荣发展的最终旨归,积极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选题策划,为人民群众提供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精品佳作。
(二)构建多元发展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实现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无法回避核心期刊评价这一话题。《意见》指出,要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等指标评价学术期刊。[3]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元和可持续的概念,理论上对其评价也应该是多元与发展的。但是,现有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以影响因子为核心,造成期刊竞争加剧,优质论文向少数核心期刊集聚,极大影响了普通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一套多元发展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客观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术期刊良性运行,进而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将以下几个指标引入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赋予涉台学术期刊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但目前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似乎“回避”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与学术期刊所担当的政治使命是不匹配的。[26]意识形态是学术期刊评价不可或缺的要素,建议将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入指标,违规不合格者,采取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不进入下一步的测评。二是主题出版。主题出版在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期刊办刊水平的综合体现。涉台学术期刊的主题出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缺乏对该项内容的考核。建议将主题出版作为社科学术期刊价值导向评价指标。三是新媒体传播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是学术期刊与移动端融合的新探索,能突破纸刊限制,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提炼核心观点、思想等),能有效提升学术传播力。对台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传播活动。提升涉台学术期刊对台传播力,能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与认同,对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等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除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外,另外两种核心期刊尚未对该项指标进行评价。建议将新媒体传播力(阅读量、二次转载量、阅读评价等)纳入学术期刊的传播力评价指标。此外,栏目质量、智库和政策影响力等也可纳入参考评价指标。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术期刊的担当与使命不同,评价指标也应与时俱进、持续优化。
(三)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辩证统一
涉台学术期刊既要讲政治,又要讲学术。政治需要学术的学理审视,学术应该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5]28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关键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关系。首先,要增强政治家办刊理念。政治家办刊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后经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拓展,成为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遵循。涉台学术期刊应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锐性,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良好舆论氛围为宗旨,同时坚决与“台独”活动作斗争。其次,要学会“用学术讲政治”。政治性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学术性,就失去学术期刊的意义。涉台学术期刊“用学术讲政治”应该通过扎实的论证,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等事实提供历史依据,为“两岸融合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等提供学理基础。最后,要反对将两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实现涉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要严格坚持政治标准,又要严格坚持学术标准。政治性应在学术性中得到体现,学术性应以政治性为前提,两者绝不能割裂开来。[21]142当然,还要反对将两者对立起来,特别要抵制借学术研究之名削弱甚至背离政治性的言论。
(四)重视培育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
编辑队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出版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与时代相呼应,涉台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务必重视对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打造有利于编辑成长的平台。涉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不同于日常行政工作,也有别于其他社科学术期刊。除了做好选题策划、主题出版、组稿编校等常规工作外,如何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如何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如何处理意识形态与学术水平的辩证关系等,无不渗透着编辑的眼光和思想,体现着编辑的办刊理念和智慧。主管主办单位要把办好学术期刊作为坚持党对出版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将所属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创新工作予以统筹考虑[3],积极打造有利于编辑成长的平台,提高编辑人员的地位,为涉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健全编辑人才评价体系。对编辑人才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是衡量编辑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编辑能力提升和激发编辑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4],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重视对编辑各项荣誉的奖励,增强编辑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提升编辑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完善继续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继续教育是编辑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涉台学术期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文学,以及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问题,而且一些问题高度敏感,涉台宣传用语需要精准使用。这对涉台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主办单位要大力支持继续教育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鼓励编辑参加涉台研究专题研讨班,以掌握学术前沿;实施精准人才培养计划,对涉台知识与用语进行针对性培训;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专项培养,提高编辑数字出版的创新能力,提升刊物的对台传播力;等等。
四、结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10]当前,台湾问题被掺杂了复杂的国际因素,无疑增加了祖国统一的难度和成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8]涉台学术期刊应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阐释这个时代亟须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祖国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