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院校研究的内涵解读、缘由意义与历史演进

2022-02-09刘家萍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院校研究

刘家萍

(江苏开放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36)

高等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面对更高的社会需求,为了优化高校管理制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院校研究作为以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21世纪初我国开始逐步开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院校研究完成了“初步形成”“规范发展”的基本任务,进入“研究成熟”阶段,在院校研究本土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研究理论、研究队伍、研究实践、研究平台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为我国高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但囿于研究时间较短,相较于欧美,我国院校研究仍存在很大差距。基于此,研究对我国院校研究基本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院校研究的未来发展带来启发。

一、院校研究的基本内涵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彰显,为加大对高校事务的干预程度,美国开始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介入高校事务[1]。随着政府权力向高校自主管理领域的渗透,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不再适用新的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开始陷入混乱,爆发了全球性的校园骚动。为解决种种问题,美国高校开始设立院校研究机构,并于1964年成立院校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专门从事院校研究,为寻求新的高校管理模式、解决冲突而不断探索。至此,院校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彰显。20世纪80年代,院校研究日益成熟,规模日益扩大,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基础的院校研究室逐渐成为规模较大高校的标准设置,院校研究正式成为一个专业职业,并于20世家8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我国。

有学者提出“院校研究是以解决院校管理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种研究。”[2]3从中可以看出,管理研究是院校研究的重要目标,但据此就把院校研究的对象简单界定为管理研究是不太全面的。事实上,目前即使是美国学界,对院校研究的概念至今也难以形成共识。美国院校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考雷(W.H.Cowley)提出院校研究是对高校一切问题的研究,教学研究应当归属其中[2]3。至如今,美国多数学者对院校研究的界定都超出了高校管理的范畴。如美国院校研究官方网站认为,院校研究是旨在加强对高校的理解并不断改进院校计划和运行的研究。彼得森(M.Peterson)认为,院校研究是专门为学校改进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的研究[3]。马佛(Jhon A.Muffo)也认为,院校研究是为高校提供有益的信息与咨询,以改善学校管理与决策学校的一种研究[4]。以上学者的观点都表明,院校研究并不仅限于高校管理。

1999年,院校研究协会将院校研究定义为“促进对高等院校计划管理和运行的理解,并促使其得以改进的研究”,研究涉及学生、教学、教师、资源管理、以及计划、政策与管理等5个领域[5]56。刘献君则将院校研究定义为“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2]3。周川则将认为“院校研究是以科学的方式对单个高等院校的研究,是高等院校以科学的方式对自身的研究”[6]56。周光礼认为中国院校研究的对象应该是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院校变革)。院校研究应是为了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探讨中国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研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操性[7]。

从各个学者对院校研究的涵义界定中可以发现,院校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院校研究的重点是高等学校,且是一种个案研究、微观研究;二是院校研究的内容主要与高校管理相关,是为了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高校决策提供参考,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科学研究;三是院校研究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是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研究。

二、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一)开展院校研究的缘由

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办学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主要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条例或计划统一办学,办学自主权较小。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相关研究以宏观研究为主,本土化的微观研究较少,院校研究的需求也不高。而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开始起决定性作用。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市场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政府职能也逐渐发生转变。201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共同印发《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社会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8]。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院校研究需求也逐渐增强,为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并正不断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然而,面对新时代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虽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明显提升,但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上仍存在差距,在学术创新、类型结构、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职能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造成高校教育、高校管理与社会和市场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使得高等学校对院校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后,面对社会问责制的建立与完善,传统高等教育研究的不足也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愈发关注。为回应社会多方关切,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编制、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9]77-86。社会教育问责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让高校更直接地面对来自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社会问责,为了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学校需要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对高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做资料信息的收集与研究。而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关注宏观研究、文献研究、西方模式研究和定性研究,忽视了微观研究、现状研究、本土研究和定量研究,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缺乏现实解释,难以回应社会关切的局面。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社会问责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学校对院校研究的需求自然也会越来越迫切[6]56。

(二)院校研究的意义

开展院校研究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走向新阶段的前进动力。刘献君将院校研究的意义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推进高等学校的现代化管理。积极开展科学的院校研究,让学校领导、管理者、教师等参与研究,既能加深对学校政策和决策的理解,了解学校本身的特点、优点和问题,把握学校发展规律;也能锻炼大家的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对政府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办学自主权较小,将上级的批示与精神当作治校良方,难以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如今,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对高校自我决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做出适合且合理的相关决策,就必须立足于对高校本身的全面了解之上。开展院校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高校自我,精准把握本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明确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是有助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方面,院校研究以某一学校个案为研究主体,在实际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这既能丰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素材,又能在实证研究中总结规律,丰富理论;另一方面,院校研究涉及管理学的内容,在拓宽高等教育研究范畴、有效结合高等教育理论与高校管理实践、助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四是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院校研究是对高校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自然包括对有关高校的政策、制度、法律和法规等内容的研究。在进行院校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分析和检验现有法律法规在高校的运作情况,是否能助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继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与补充,推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建设[6]56。

三、我国院校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演进

研究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依据我国院校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国家重要政策的发布时间,对院校研究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初步形成阶段(2000年—2010年)

20世纪80年代,“院校研究”的相关理念开始引入我国,但我国正式开展院校研究却始于21世纪初,其代表性事件就是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国内首个院校研究机构——院校发展研究中心[10]。2000年至2010年的这十年是我国院校研究的初步形成阶段,期间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第一,一批高等教育学学者通过翻译相关的论文与著作对院校研究进行基础理论的推介。如通过翻译《质的研究及其设计:方法与选择》《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等著作,分析介绍了美国院校研究的相关经验,并对院校研究的定义、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11-12]。第二,从2003年起定期召开国际或国内学术研讨会,集聚国内外院校研究专家学者,分享和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经验。第三,在2007年的全国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上,提出将专题研究作为院校研究的突破口的研究规划。通过开展有关院校研究的高质量专题研究,培育专业团队,集中力量解决学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将我国的院校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13]。第四,2007年开始建立全国性、省级院校研究会,为院校研究提供专业的交流与研究平台。通过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培训、创建院校研究案例库、设立院校研究网站、打造院校研究的刊物专栏等,培育和吸引了大批学者积极参与院校研究,扩大了社会对院校研究的关注度和其本身的影响力,对院校研究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近十年的基础发展,中国院校研究已经完成了“初步形成”的任务,在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队伍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基奠,但由于开展院校研究其本身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本身的规范性、深度和广度仍然存在不足,因此仍需不断展开深入研究。

2.规范发展阶段(2011年—2021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教育发展目标,同时还提出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14]。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使得高等学校面临更高的社会要求,更大的办学压力和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随着大学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学与学习模式转变、学科之间和教学科研之间“边界”模糊,对高校管理、高校决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使得高等学校进行院校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2011年7月,由北京举办的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以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院校研究,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的总体目标,并强调在未来十年,院校研究需要实现规范发展[15]1-8。

2011年—2021年是院校研究实现“规范发展”的十年,刘献君提出实现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必须实现以下几点目标:一是建立院校研究信息系统。Maassen认为院校研究是收集与分析一所高校的内部资料,并转化为有用信息,对学校计划、政策、决策进行论证的研究①。可以说,有效而充足的数据是开展院校研究的基本前提。因此建立院校研究的数据库系统,尤其是业务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尤为重要。二是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自2007年提出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院校研究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仍有待加强。为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在广度方面,要加强宣传让更多高校和学者了解和重视院校研究;让院校研究深入高校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过程、学科专业建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环节;让院校研究深入高校决策与管理中,加强对学校规划、发展战略、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在深度方面,应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院校研究应在充分调查、详细的大数据信息基础之上开展,通过对详实资料的分析,抓住真问题,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探索院校研究理论。理论基础是科学研究规范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任何一种研究都是在利用知识与理论解决未知问题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发现和总结新的规律与知识,继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再从新的实践案例中提取新的规律与知识的循环过程。若是一种理论流派在积累了大量实证经验或案例研究后长时期没有新突破,就会面临危机和衰落[9]77-86。因此,探索院校研究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是院校研究寻求突破、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石。四是培训院校研究人员。院校研究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类型,其研究内容广泛且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等多种学科专业。因此,拥有一支专业而全面的研究队伍是院校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对培训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院校研究是针对高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对各个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院校研究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人员,使得在协调各人员之间的关系,打造团结协作的团队关系上的难度系数更大。故而,培养专业团结的院校研究队伍是实现规范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1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院校研究在信息系统建设、专题研究深入、理论基础探索和研究人员培养等4个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实现这4个目标,这也表明我国院校研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开始迈入更新的发展阶段。

3.研究成熟阶段(2022年—至今)

根据上文所述,院校研究已经完成了规范发展的目标,具备了步入成熟阶段的基础条件。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实现院校研究的成熟发展呢?有学者提出成熟意味着院校研究能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院校研究理论、方法、制度和组织,有效解决中国高校的管理问题,助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熟的院校研究必须实现以下几点目标:一是构建系统的院校研究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二是建立完整的院校研究专业人员培训体系;三是实现院校研究机构的普及化;四构建院校研究交流平台;五营造良好的院校研究环境[15]1-8。为了实现院校研究中国化,更好地为我国高校的管理与决策服务,未来需从以上五点入手,解决相关问题,助力院校研究成熟化。

(二)院校研究的热点

首先是有关院校研究概念与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院校研究的内涵、特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基本职能、相关概念校对、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其次是院校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主要研讨院校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管理、高校改革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民办高校的意义与作用,强调院校研究是推动高校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转变的重要推力。最后是加强院校研究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李孝更提出,明确如何开展院校研究的实施路径是在厘清何为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之后的重点内容。但由于我国院校研究仍未发展成熟,相关的软硬条件仍不完善;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应继续加强有关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案例研究,促进高教研究机构转型,深化院校研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产出更多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改革发展[16]。同时,由于院校研究缘起于美国,我国院校研究一直处于模仿、学习、追随美国的阶段,有着难以摆脱的外生后发劣势。再加上两国国情不同,我国院校研究虽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研究成效仍不显著。因此,不少学者也一直致力于加强本土化的院校研究,为实现院校研究中国化而不懈努力。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院校研究经过20余年的研究,已完成了“初步形成”“规范发展”两个阶段,迈入“研究成熟”的第三阶段,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要真正实现研究成熟,实现院校研究本土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与补充。

一是高校领导对院校研究的认识有待提升。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都是在政府意识到院校研究对高校管理、决策的作用后,主动推动院校研究的情况;而我国的院校研究则是由高等教育研究者引入,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研究。因此,在缺乏政府推动的背景下,即使院校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研究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仍没有得到部分高校主要领导者的重视与认同。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仍不充分,习惯于贯彻和执行上级指示,自主决策的意识较淡薄,对开展院校研究的需求仍显不足。另一方面,高校部分主要领导者对科学决策的认识不够清晰。高校主要决策者提出明确的决策目标和内容是开展院校研究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研究人员才能有方向的收集和分析资料,开展相应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具象的咨询支持。而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要加强问题导向,能明确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存在的真问题(或现实问题)是什么,为研究者指明研究的方向。

二是院校研究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院校研究人员人数较少且分布集中。目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为首的研究团队是开展院校研究的主力军,相关的研究产出也多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群体较为集中,距离研究群体或研究机构覆盖全国的目标仍有明显距离。第二,院校研究人员的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院校研究人员主要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和高校行政人员组成。一方面具有高等教育学背景的研究生虽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但实践经验不足,量化研究水平不高。院校研究专注于某一高校的个案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独特性和单一性。因此,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是进行院校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而研究生在高校管理实践经验上较为缺乏,开展量化或质性研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高校行政人员有比较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但囿于行政工作繁杂,缺少时间和精力专注科研,其科研能力难以达到院校研究的要求。第三,院校研究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首先,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难以满足院校研究的需求,未有学校开设专门的专业和课程;其次,非学历教育上中虽然有开设相关培训班,但缺乏完善的机制,培训的针对性不足,难以培养高质量、专业性人才;最后,院校研究工作者未形成专有的职业体系,仍然归于教师或行政人员体系中,社会地位难以保证。

三是未形成有序的院校研究机构。首先,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基础的院校研究室已成为规模较大高校的标准设置;而在我国,目前除了少数高校成立院校研究机构外,多数是由高教研究所、发展规划处等承担院校研究的职能,由于这些部门最初主要是为了研究本校的教学问题而建立的,因此转型为院校研究机构的难度较大,难以专注于院校研究。其次,我国高校习惯于以业务职能部门驱动的内部决策体系,高校领导习惯于从业务职能部门获得决策咨询,对院校研究的认识有待提升。再次,院校研究是通过收集数据、科学研究为高校决策、管理提供咨询的,这就要求院校研究在科研水平保有较高水准。最后,由于院校研究仍未发展成熟,相关的软硬条件还不完善,在研究经费、研究人员、研究设备、研究数据等方面都存在欠缺与不足。以上各种原因都导致我国难以形成有序的院校研究机构,仍然处于无序状态[15]1-8。

四是未建立专业化的院校研究的平台。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广泛而专业的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数据平台。在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上,为了促进院校研究的传播与交流,我国自2007年起就建立了中国院校研究分会,并发展了四川、陕西等省级院校研究分会。同时,不少学术期刊,如《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也开设了“院校研究”专栏,专门刊登院校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助力学术交流与传播。然而,虽然我国部分学者和高校逐渐重视院校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但距离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平台仍有很大差距。如大部分省市未建立院校研究分会,多数高校未成立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未有专门的学术期刊专注研究院校研究等,这些使得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缺少平台支撑。在信息数据平台建立上,前文曾提到院校研究是在充分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完善的信息数据资源库是发展院校研究的重要前提。但从我国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情况来看,多数高校仍未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库,数据分散是大多数高校的常态,这也为院校研究相关人员获取研究数据增加了障碍与难度。

院校研究作为高校提升高校制度管理、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院校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就,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学术行性研究,但仍存在诸多挑战。未来,更多专业学者应从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强化理论、深入实际、构建平台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院校研究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研创造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Maassen P A M.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Eighteenth European AIR Forum,Loughborough,England,1986。

猜你喜欢

院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