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群疫病混感的诊断与防治
2022-02-09刘光达王永茂
刘光达,王永茂
(1.贵州省绥阳县茅垭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遵义 563306)
(2.贵州省绥阳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遵义 563300)
鸡群疾病混感的防治难度较大,防治不及时容易造成鸡大量死亡,对养鸡业危害较大[1]。在鸡群疫病混感诊断方面,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表现、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或细菌种类,再根据疫病混感情况,采取隔离治疗、加强卫生消毒和日常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疫病防控,降低养鸡户的经济损失。
1 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主要养殖贵州花秋土鸡约8 000只,从4月12日开始,部分鸡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湿啰音,同时伴有甩鼻、张口呼吸。发病后期,缩头闭目,食欲减退,羽毛蓬松无光泽,排水样便或者黄白色的稀便。部分发病鸡治疗效果不佳,已经死亡。
2 剖检变化
可见病鸡的心包积液浑浊,气管充血、有出血点。病鸡的小肠浆膜、扁桃体、盲肠、十二指肠均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出血表现为环状出血;病鸡的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灰白色的坏死点;胸气囊增厚,有浑浊的液体;腹部存在干酪样结节,整体呈腹膜炎;肺部存在纤维性渗出物,气管中存在少量黏液;法氏囊中还有干酪样物。
3 实验室检测
3.1 病毒抗原检测
取送检病鸡样本的肝脏组织,加样品稀释液研磨破碎,-20 ℃反复冻融2次,5 000r/min离心5 min,取上清备用,使用禽白血病病毒抗原ELISA诊断试剂盒进行禽白血病检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本DNA,使用马立克氏病PCR试剂盒进行检测,检测样本中有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毒存在,表明鸡群可能存在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感染。
3.2 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试验
采用无菌棉签,分别蘸取送检病鸡样本的心血、肝周以及心包的纤维素液体,然后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与麦康凯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培养结果显示: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一些单个、隆起的小菌落,菌落整体呈圆形,表面非常光滑,边缘比较整齐,颜色为灰白色,呈半透明状[2]。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红色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显示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粗短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显示,吲哚试验和甲基红试验呈阳性;VP试验和枸橼酸利用试验结果为阴性。
3.3 细菌药敏试验
选择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等15种药物,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只对哌拉西林高度敏感,对其它药物均表现出中度敏感和耐药现象。
4 诊断结果
结合病鸡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鸡群是大肠杆菌病、禽白血病以及鸡马立克氏病多种疫病混合感染。
5 防治
5.1 治疗
轻症鸡用哌拉西林进行饮水治疗,每天2次,用药7 d。病重鸡用大肠杆菌特效药“杆立克”,用法是用100 g“杆立克”兑水400 kg,集中饮用3 h[3]。如有必要,还可以每升水加入恩诺沙星0.6 g、头孢拉定0.5 g,供鸡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用4 d。经上述用药治疗,鸡群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鸡的食欲逐渐增强,精神状态也恢复正常,不再出现死亡。
5.2 预防
5.2.1 加强饲养管理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等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源性种蛋带菌进行垂直传播等,因此日常必须做好鸡舍的清洁工作,定期打扫鸡舍内粪便,清除各种垃圾杂物,同时还应对饲养工具进行清洗与消毒,从而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鸡场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便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4];同时,也要对孵化室和孵化设备、各种用具、种蛋等孵化环节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从而避免经种蛋传播大肠杆菌。鸡舍内,应建立专门的排水净化设施,并注意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大肠杆菌以及其它疫病暴发受温度和湿度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在夏季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则需要加强保暖,注意日常通风换气,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冬季一般每天保持光照时间13~15 h为宜,鸡舍温度应控制在25~28 ℃,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
5.2.2 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应激 鸡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各种应激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基于此,必须要加强环境监控,减少应激发生。如严禁外来人员、车辆进入鸡舍,做好鸡舍的外部防护,及时修补鸡舍孔洞,避免老鼠、黄鼠狼以及其它动物进入鸡舍。如果必要,还可以对鸡舍进行隔音处理,避免外界噪声刺激鸡群引起“炸群”等问题。尽量晚上进行免疫接种,抓鸡时轻拿轻放,减少刺激。定期清理鸡粪,放置指定地点集中处理;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养鸡环境,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5.2.3 科学配制饲料 鸡饲料营养搭配要合理、供应充足,提高鸡机体的免疫力,满足鸡的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在产蛋前期,注意合理控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给予一些微量元素的供应。在产蛋高峰期,相较于平时饲养要适当增加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的量。
5.2.4 加强净化和免疫工作 日常养殖中,注意做好重点疫病监测,及时淘汰禽白血病阳性鸡,建立阴性鸡群。针对养殖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养殖场提前建立符合本场实际的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程序,一般在1日龄进行鸡马立克氏病灭活疫苗的免疫。如有条件,还可以定期利用血清学方法或商品化诊断试剂盒监测鸡群抗体水平,适时加强免疫,强化其抗病能力。
养殖场应从无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种鸡场引进鸡苗,从根源上加强对鸡马立克氏病和禽白血病的防控。如有条件,尽量自繁自养。此外,加强常规消毒等各项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杜绝各种疫病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