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黄叶、秕粒原因分析及管理技术
2022-02-09上蔡县大路李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齐鹏峰
上蔡县大路李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齐鹏峰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检疫站 田茜
一、大豆黄叶原因分析及管理技术
(一)除草剂药害
1.原因分析。大豆种植地块前茬麦田除草剂喷施过晚会出现土壤残留,大豆根系形成并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时会产生为害,引起大豆叶片发黄。
2.缓解措施。每667 m2追施尿素3 kg 左右,喷施叶面肥加腐殖酸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胺鲜酯等1~2 次,大豆叶面发黄一般可以得到改善和缓解。
(二)干旱缺水
1.原因分析。大豆生长过程中久旱无雨,并且未及时灌溉,导致土壤墒情较差,大豆所需水分难以满足,大豆植株输导组织栓化,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造成大豆黄叶,严重的可致整株枯萎死亡。
2.缓解措施。发现旱情及时灌溉。如旱情较重,最好分次浇水,第1~2 次小水少浇,第3 次浇透。
(三)土壤养分匮乏
1.原因分析。种植在瘠薄地块的大豆,如果肥料施入不足会导致因缺乏营养、发育不良而发生黄叶。
2 缓解措施。大豆根瘤菌虽然可以固氮,但往往只能满足大豆生育所需总氮量的1/3~2/3,因此,大豆种植地块播前整地、播种以及开花前必须施肥。夏大豆一般为免耕播种,播种时每667 m2可深施大豆专用肥15 kg 左右(瘠薄地块可以适量增加施肥量)、开花前每667 m2追施二胺18 kg 左右,进入开花结荚期可再用0.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叶面喷施。
(四)阴雨、涝渍
1.原因分析。持续阴雨寡照和田间排水不畅易产生田间积水,既会影响大豆叶片光合作用以致发生黄叶,又会影响大豆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得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大豆植株得不到所需营养而发生黄叶。
2.缓解措施。田间基础设施要逐步完善,保证沟渠畅通,能够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建议雨后使用芸苔素内酯+高含量甲霜·噁霉灵,或噁霉·福美双+克菌丹田间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溶液加5mg·kg-1赤霉素,混合后叶面喷施。
(五)缺少微量元素
1.原因分析。大豆种植地块连年偏施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较少,缺少铁、锰、硼、钼等微量元素,阻碍大豆根系的正常生育和根瘤形成,从而导致大豆固氮能力降低,植株上部心叶发黄。微量元素的缺失以缺铁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叶片褪绿黄化甚至变白,一般先在顶端幼嫩部位表现症状,严重时可致整个叶片由黄变白,叶片边缘有时出现褐色坏死斑块,但下部叶片仍可保持绿色。
2.缓解措施。矫治缺铁可用1%硫酸亚铁+2%尿素+0.2%~0.4%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叶面喷施,每隔7 d喷施1 次,一般喷施2 次即可缓解。底肥注意适量补充锌、铁、硫、锰、硼、钼等微量元素。
(六)根腐病为害
1.原因分析。大豆感染根腐病,其根系不能正常发育,营养和水分不能正常向植株输送而致大豆叶片失绿发黄。
2.防治技术。避免连作,建议与小麦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足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用包衣种子或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等进行拌种,可以显著降低根腐病的发生率;发病初期可以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 喷施1 次,建议防治2 次,也可以使用克菌丹+甲霜·噁霉灵,或甲霜·噁霉灵+噻呋酰胺田间喷雾防治。
二、大豆秕粒原因分析及管理技术
(一)大豆叶片功能衰退,水肥供给不足
1.原因分析。大豆生育后期,植株生理功能衰退,如果水肥供应不足,会加快其衰退进程,籽粒发育所需营养不足而造成秕粒。此外,徒长和倒伏也是造成秕粒的重要原因。
2.预防措施。田间管理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做好灌溉和排涝工作。大豆在开花结荚期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隔沟灌水;如遇阴雨连绵天气,应及时排涝除渍。大豆开花结荚、籽粒形成期是大豆需肥高峰期,如此时氮肥、磷肥供应不足,往往导致大豆生长缓慢、开花结荚延迟、鼓粒慢、秕粒多。因此,这个时期田间管理要注意进行叶面施肥,一般每667 m2地用磷酸二氢钾200 g+钼酸铵50 g,对水50~60 kg,均匀喷洒叶面。通过叶面施肥可使大豆增产10%以上;如果叶片浅黄,每667 m2再加500 g 尿素,混合喷施,效果更好。
(二)点蜂缘蝽为害
1.原因分析。点蜂缘蝽具刺吸式口器主要对大豆、豌豆、蚕豆等作物为害严重。大豆开花结荚期是点蜂缘蝽为害盛期。点蜂缘蝽的成虫和若虫主要刺吸大豆花蕾等汁液,导致大豆花蕾掉落,从而造成豆荚不实,有荚无粒或秕粒而减产。
2.防治技术。大豆植株现蕾期、开花期和初荚期各防治1 次,推荐施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400 倍液喷雾防治;在大豆花荚期发现为害时,可用3%阿维菌素乳油5000 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 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