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

2022-02-09徐海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变革绿色

徐海红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从本质上来说,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进行一场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这对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绿色发展方案以先进的生产力为基础,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会产生先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受资本逻辑制约,以创造大量物质财富、攫取高额利润作为最高目标,由资本主义生产力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黑色的,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形塑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奠定了制度基础。先进的生产力决定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本文试从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视角切入,围绕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基本内涵、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带来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内在依据、基于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先进生产方式的基本样态,对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进行初步探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考辨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关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首先需要厘清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这是研究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本质要求的前提。

(一)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多维解读

学界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论、中介论、要素组合论等观点,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提供了多维视角。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论。传统教科书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1]。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引起学界广泛讨论。段中桥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论断与马克思的论述不符:“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不但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根据,而且还同他的一些著名论断相冲突。”[2]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介论。吴易风等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3]。关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马克思揭示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关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联系,马克思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5]的论断表明,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周嘉昕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中指出,生产方式“首先是一个过程—结构性概念,它是相关一系列概念运动的中介环节。这些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构成了对特定历史—社会情境的再现”[6]。这一界定从结构、功能层面诠释生产方式,为我们理解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论。以袁绪程为代表的学者从内容与形式辩证方法论切入,提出“如果可以把体现在劳动的二重过程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而生的‘力’称之为生产力,那么组成的方式、方法就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劳动的技术组合方式和劳动的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7]。从生产力的要素来看,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由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因此,生产方式就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的组合方式。生产方式既包括劳动的技术组合方式,也包括劳动的社会组合方式。把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本质上是把生产力窄化为劳动的技术组合方式,而把生产关系简化为劳动的社会组合方式。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论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理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价值。根据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论,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带来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以上关于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聚焦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内在逻辑,对生产方式的内涵,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

(二)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再界定

马克思在其文本中大量使用了生产方式概念,对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与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但并未对生产方式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生产方式,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要求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样态。从构词法来看,“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劳动)与“方式”(形式)构成。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现代性的产物,是对工业现代性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历史的存在样态的把握。‘生产’毫无疑问是构成这一概念的首要因素”[8]。在马克思这里,生产和劳动有时交替使用,当然,两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内涵。生产,更多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概念则较为复杂,既有生产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含义,也有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理论蕴涵,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的最初含义是“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中各种要素结合的形式、结构和形态等,在哲学史上主要是通过讨论“形式”这一概念来把握“方式”的。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到近代培根的形式论,“形式”这一范畴“在哲学史上保持着内涵的一致性,即对象的本质或内在规律”[9]。从“生产方式”的概念构成来看,“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样态,没有生产劳动,就不可能形成“生产方式”。

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力形成的前提,也是生产方式的产生基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0]从“手推磨”到“蒸汽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层面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引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随着人类社会技术和物质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磨”“生态磨”的出现催生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来临。

第二,生产方式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往我们在讨论生产方式概念时,主要关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讨论较多,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较少,未能将人与自然关系纳入生产方式考量之中。生产方式不仅包含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还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加快形成节约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12]。这里,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要求,为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既有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层面的理解,也有社会形态层面的理解。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产方式的含义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技术(technical)物性操作的直接生产过程,即技术生产范式或生产手段(means of production);二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生产的特定结构,或者说社会生产方式;三是在广义的层面上,生产方式就等同于社会形态的理解。”[13]这三个层次彰显了生产方式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从本质上来说,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方式概念是内在统一的,三者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形成一个同心环形结构。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技术层面的生产方式属于第一层次,学界关于“信息生产方式”[14]、“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15]等的讨论,主要是从技术生产范式维度来理解的。技术层面的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层面的生产方式变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及其对社会形态的意义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6]由于马克思是在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提出的四种生产方式说,从当时所处语境来看,这里的生产方式概念主要是在第二个层次意义上来讲的,即“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生产的特定结构”而言的。从生产方式的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来看,技术层面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经济层面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层面的生产方式最终又推进了整个社会形态的演进,这是更高、更为宏观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从技术层面的生产方式,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再到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环形结构,最终将生产方式的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形成生产方式的总体。马克思将这种生产方式总体上升为一种社会存在,进而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7]。这一重要论述从绿色政策、生态产业、市场化配置体系、节能降碳科技等维度提出了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具体要求,为我们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难题,以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来形塑红绿交融的生产方式。

(一)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基本内涵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指中国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从这一概念界定来看,中国绿色发展方案主要包括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举措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1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理念基础。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所制定的中国方案。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9]等重要观点和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直观地表达了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战略举措。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战略目标内涵丰富,既包括总体目标,也包括阶段性目标,其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总体目标,建设“两型”社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阶段性目标。据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相关行动方案。

第一阶段:“两型”社会目标及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0]这一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国绿色发展所要坚持的基本国策、文明道路和发展目标,指出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所要坚持的基本国策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所要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是建设“两型”社会,最终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阶段: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进一步细化对绿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是“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三年内打赢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七大战役,并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举措,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实现。随着中国绿色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绿色发展方案赢得国际认同奠定基础。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22]这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一方面,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坚定决心、可贵勇气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也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和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2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及其行动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三个阶段性目标,最终都指向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目标,三大阶段性目标及其战略举措不仅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国绿色发展方案赢得国际认同提供了可能。

(二)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依据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如果说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理念、战略和行动是显性的、外在的、具体的,那么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则是隐性的、内在的、抽象的,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把握。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作为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1.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关键在于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从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核心理念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形象表述。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严重。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更重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认为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是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甚至形成以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在追求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生产力的高质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产力的高质发展与高量发展的统一,就是要发展生态生产力,以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

2.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引起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在对传统生产力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良性物质变换的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类实现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的能力越强,越能促进大自然的美丽、稳定与和谐。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全面生态转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生态意识、合作精神、环保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者促进人与自然良性物质变换的能力,能够为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主体基础。劳动对象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作用的对象。生产力要素结构中的劳动对象一般指自然界。自然的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受资本逻辑的制约,人们主要看到的是自然的工具价值,即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即自然本身所蕴含的存在价值,导致人类为了自身贪欲肆意掠夺自然,从而带来自然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实现劳动对象的生态化,是指人类要摒弃单极价值观,不能把自然仅仅看作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人类应该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命价值、存在价值,尤其是要看到自然万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价值,从而树立生态价值观。劳动资料的生态化主要是指劳动工具的生态化。在实现劳动工具的生态化转型中,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是关键。劳动工具的改进主要依托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目的,这些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对大自然的破坏力、杀伤力极大,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甚或直接造成严重环境破坏。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型,大力发展调适型科技,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态科技形成的生产工具,对自然环境是友好的,这就是劳动资料的生态转型。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结构结合起来的整体。只有实现生产力三个要素的整体生态转型,才能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

3.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来看,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了一定的生产方式。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在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的书信中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24]。生产力的生态转型,必然会带来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生产方式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就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构成的生态转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意识的劳动者使用基于绿色化的科学技术制作的生产工具,与属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自然界相互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既能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无疑是生态的、亲自然的,是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绿色化,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

三、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主要路径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从生产方式的结构来看,生产方式以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依次形成同心环形结构,最靠近内核的第一圈层是技术范式层面的生产方式,第二圈层是生产结构层面的生产方式,第三圈层是社会形态层面的生产方式,这三个层面分别指涉生产方式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中国绿色发展方案通过促进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层面的变革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生产方式的技术范式绿色变革

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技术范式的绿色转型是基础和支撑。“在生态系统里,物质之间的联系主要展现为生物之间食物网链的物能循环、转化再生和反馈调控;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融合为‘新力量’则需要运筹性因素的穿针引线,这种因素主要是科学技术。”[25]从工业文明时代的征服性科技到生态文明时代的调适性科技的绿色转型,促进了技术范式层面的生产方式变革,这是微观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26]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认识,“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27]。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有生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事前的生态防护还是事后的生态修复,都离不开生态科技的创新发展。从“手推磨”“蒸汽磨”到“智能磨”“生态磨”的改变,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带来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二)生产方式的生产结构绿色变革

绿色技术的范式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绿色转型,形成了生产结构层面的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的绿色转型促进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绿色变革,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绿色变革。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绿色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于绿色生产力所产生的生产关系也是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带来了生产结构层面的生产方式绿色变革,这是中观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消费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根本性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根据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一定的生产关系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和前提,“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8]。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大量篇幅来证成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唯物主义立场。科学技术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物也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仅仅从科学技术的绿色变革来实现绿色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植根于物质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才是最为根本性的要素。绿色资本主义流派认为,资本主义和生态文明可以兼容,只要实现了技术范式的绿色变革,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与社会制度无涉。福斯特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仅仅依靠技术的绿色变革无法真正解决环境问题,资本积累的逻辑才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改造制度本身”[2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确立与绿色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生活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超越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和对自然的无止境掠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根本路径。

(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绿色变革

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全面生态转型,带来了整个社会形态的绿色变革,人类迈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基于这一经济结构形成了经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30]。马克思将存在阶级对抗、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就是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促进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价值追求,旨在建立一个“生态共有、生态共建、生态共治、生态共享”[31]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来推进绿色发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既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红绿交融”的社会形态,是社会公正与环境优美相统一的社会形态。由此,中国绿色发展方案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本质要求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从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基本内涵、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内在依据、中国绿色发展方案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主要路径等方面探讨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中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而生产方式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反自然的、不可持续的,因此,要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形成红绿交融的先进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是确立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本质要求的内在根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形成同心环形结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通过形塑绿色技术范式、生态生产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变革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变革开始了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