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022-02-09孟亚凡
孟亚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论》,以下简称《终结》)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所作的全面梳理、总结和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论式著作。
一、写作背景和相关概念
19世纪后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人政党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竭力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并将攻击的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因此,他们一方面肆意曲解和否定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企图以此来攻击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简单拼凑”,力图以此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抹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区别,从而把工人运动引向改良主义的歧途。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诽谤,消除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模糊认识,恩格斯深感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
与近代哲学的其他形态相比,德国古典哲学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等显著的特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最突出最鲜明地体现了思辨思维的特点。哲学的对象从来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因而,哲学的理论或学说通常总是抽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那样“纯粹”,许多哲学家有经验主义的倾向。德国古典哲学就不同了,它最纯粹地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完全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其次,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与它的辩证性是分不开的。哲学家们试图超越近代哲学的“知性思维”,主张以辩证法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于是,德国古典哲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便形成了一种概念的辩证法,正是由于这种概念的辩证法使德国古典哲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思辨性。最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和辩证性为哲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得德国古典哲学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庞大壮观的形而上学体系。同时,德国古典哲学还非常重视对古代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感比以往的哲学家要开阔得多、深厚得多,这就使他们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将西方哲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在将古代哲学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的同时,亦彻底暴露了古代哲学的局限性,因而这个时期既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化的时期,也是形而上学走向终结的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费尔巴哈是一个重要阶梯。马克思曾经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马克思的世界观一度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对一个哲学家来说是结论的东西,对其后继者来说,往往只是一个开端。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继承关系中,便存在过这样的学术关联。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结束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这个中间环节诞生了。
二、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
《终结》的基本框架共分为6个部分:序言、正文4章和结语。序言主要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第一章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第二章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阐释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与伦理学的唯心主义实质,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内容及其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结语部分则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属于工人阶级的哲学,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写作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开篇序言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阐述了为了反击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借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为了澄清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误解。
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和辩证法的革命性质。第一章恩格斯概要地评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并通过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质。首先,黑格尔哲学产生于德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准备时期,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革命和保守两重性,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为革命的辩证法和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其次,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经典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这个命题就会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恩格斯由此揭示了辩证法的革命性质:不承认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指出了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揭示了人的认识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过程,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再次,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窒息了。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原因在于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和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以及要求克服一切矛盾的哲学体系传统的束缚。最后,恩格斯从黑格尔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分析了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必然性以及费尔巴哈在克服黑格尔哲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二章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评述了费尔巴哈哲学,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恩格斯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孰为本原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据此,恩格斯对纷繁复杂的哲学史诸流派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其次,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确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止步不前了,把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原因在于费尔巴哈脱离社会的政治斗争实践,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恩格斯由此概括了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马克思对历史也作出唯物主义揭示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已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施达克的错误观点,即把“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目标”叫作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庸人式地理解为放纵物质欲望,恩格斯指出这既不符合哲学史实,又抹杀了哲学两大派别对立的真实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实质。第三章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示了其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质及根源。首先,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把“心”看作宗教的本质,在反对有神的宗教的同时主张建立以两性之爱为核心的新宗教;二是把宗教的变迁看作人类历史各个时期区分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表现出与黑格尔相比的惊人的贫乏。他虽然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根本没有讲到这个人生活的现实世界。在善恶对立的研究上,他同黑格尔相比也是肤浅的,不懂得道德上的“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最后,恩格斯指出,虽然费尔巴哈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由于他抓住的不是现实的自然界,也不是现实的亦即“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只能停留于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同现实世界的分离亦即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是他不能找到从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基本原理。第四章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以及唯物主义新形式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背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他没有批判地克服而是简单地抛弃了黑格尔。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结出果实的派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在同黑格尔分离而返回唯物主义观点时,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真正严肃的态度,并将唯心主义最终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二是把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批判地加以改造,使之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三是对整个近代哲学的对象和任务实现了根本转变。
同时,恩格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第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人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相对性,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第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但是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是具有自觉目的的人,然而,无数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相互冲突,行动的结果往往与目的相背离。这样,“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因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动机,而是要深入到动机背后的历史动力。关注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以及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是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第三,“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进行的。第四,“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以集中的方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公法和私法同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同时,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一经产生就成为对社会来说的独立力量。第五,哲学和宗教等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最后,恩格斯总结说,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从此,唯心主义不仅从自然领域,而且从社会领域被驱逐出去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使一切虚构联系的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哲学不再追求“包罗万象”的宏大知识体系,而只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
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最后在结语部分恩格斯分析了1848年以后德国官方理论界的堕落,阐明哲学的党性、阶级性,并指出,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理论,转入了实践领域,他们只关心金钱、地位、交易所。只有工人阶级还在继续关心理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新派别”——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理论代表,指出德国的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者。
三、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思维只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此岸性。正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系统总结和深刻阐释,使得《终结》具有了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历史影响。恩格斯在强调必须根据原著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时,特别提到了《反杜林论》和《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列宁也曾多次阐明这部著作的理论意义,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终结》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对待黑格尔哲学批判和继承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认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成果树立了光辉典范。任何文化成果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经济和政治的产物,必然会具有历史局限性,因此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同时,思想文化发展也具有连续性特点,因此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对待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文明成果,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终结》在我国的传播始终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特别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长、规模较大、主题广泛的一次哲学论争,就缘起于中央党校学员在学习《终结》第二章时的争论。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后,人们通过《终结》对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哲学重大基本问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就为人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路径。
《终结》蕴含着新时代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已成为时代发展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理论素养是年轻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最根本的本领。学习《终结》既对领导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汲取思想养分、感悟思想伟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现实”力求趋向“理论”,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