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2-09邵林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教工协同育人

邵林涛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引言

新时期下,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党员承担着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全面落实党领导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高校教师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教学过程育人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统一。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创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意义

1.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老师的责任,每位老师都应参与其中、各司其职,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然而,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教学元素是专业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老师有畏难情绪甚至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创新工作方式增强老师思想认识、提高其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并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理论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2.基层党建工作的需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宣传党组织思想、贯彻党组织决定、团结群众及推动改革发展等一系列工作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教师党员具有老师与党员双重身份,也是高校进行教科研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应该与专业发展、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但目前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着如党建工作与教科研相互分离、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契合不够深入的问题。由于面临教科研压力,有党员简单应付党支部日常组织学习、培训与其他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尤其是支部如果缺乏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化,没有深度融合教学与科研工作,党员参与活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却不能解决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党员教师的懈怠。故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利于促进党建与专业教学的相互融合,保障高校有效推进党支部党建工作[3]。

二、高校教工党建与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党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容易出现重业务轻党建现象,部分党员认为做好科研与授课工作就行,党建工作就是一种副业,没有充分认识党支部引领功能、凝聚群众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也没有深入了解党支部建设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此种情况下,老师自身党组织基本理论不扎实,还有部分党员拈轻怕重利己主义。课程思政教育要求老师要做好立德树人,有效融合价值塑造、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而一些老师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使得老师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忽略了学生价值观塑造,日常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用于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没有深入学习党建理论知识也缺乏系统化培训,难以促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际育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4]。

2.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待提高

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教工党支部承担着教育、监管、组织、宣传、凝聚与服务师生的责任。可在实际中,部分高校党支部组织活动实际意义不大,自身缺乏凝聚力与战斗力。首先,党建工作缺乏先进方法,党员教育方式简单而且有照本宣科或读文件倾向,使得党员老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党组织生活。还有的党员选择性参加活动,往往会积极参加与职称评选相关的活动,不相关的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次,党建主体责任履行过程中,教工党支部安排任务多、落实到位的少,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削弱了党支部自身力量和作用,不利于激发教工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热情,使得高校不能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3.党员老师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措施

现阶段高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和科研考核体系与评价标准,教科研成果为老师考评、评定职称、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及出国访学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之相对应的是,党建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却还未纳入老师考核机制中,激励措施不到位。作为系统化项目,课程思政教学要完善课程、教材、师资队伍与政策保障等一系列体系,系统修订专业教材及教学大纲,合理筛选教材增强课程思政培训等,学科与教学评估、专业及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建设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没有融入老师评价体系中。教工党员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党员教育管理缺乏先进的手段而且执行力有待提高。此种情况下,不利于教工党员充分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党建与课程思政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三、教工党支部与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的途径

1.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协调党建与教学发展

民族振兴中教育是基础,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教学任务,只有基于共同理想信念,国家民族才会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教工党支部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协同化育人理念,利于保障党建与教学从条块分割向协同配合转变,统一教书育人目标。党支部还要打破传统思想理念影响,明确党建与教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党支部建设顺利开展教学,进一步完善基层党支部中心地位。重教学轻党建,很容易迷失工作方向;离开教学的党建工作,则会出现形式主义。明确思政教育离不开辅导员、行政管理及专业老师等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专业老师负责传道、授业与解惑,是知识传授者也是价值引领者。

高校教工党支部应针对性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导老师纳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借助线上线下名师讲学方式积极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打破老师“课程思政”教学畏难情绪明确重难点。特别是老师要明确,并非每堂课与每一知识点都应纳入思政元素,更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每门课的特点和具体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6]。

2.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融合顶层设计与分层落实

高校中教工党支部是执行各项党政方针政策的基层组织。高校加强党支部标准与规范化建设,利于增强党员老师思政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度融合组织与教学育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与教书育人理念。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离不开顶层设计,因而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学院党组织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党建与教学协同化育人机制。教工党支部要积极创新思想与理念,基于课程思政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支部活动中全面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将传统单一化理论学习升级为理实相结合的模式,借助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或民主评议党员会等活动,积极探讨课程思政教学,增强各院系互动交流,学习并借鉴其他院系建设成果与经验,全面探索教工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育人体系,增强教工党组织的凝聚力,构建党建促教学、教学促发展的格局。

3.基于教工党支部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队伍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对老师教学能力与道德水平有了新的考验,深入发掘各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这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党支部可以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增强老师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增强专业老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工党支部包含专业老师党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可以加强合作共同解决课程思政教学问题。高校可基于教工党支部,结合专业学科发展特点完善知识结构,合理搭配老中青师资力量,教工党支部建设中有机融合老师教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渠道,协同合作为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利用课程示范、说课及教研研讨,老师讨论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元素,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探讨便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教研成果,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拓宽教学资源范围构建新教学模式,以此形成价值引领、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融合价值观与知识讲解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课堂上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课程思政教学队伍还需要全面掌握青年老师发展需求,加大帮扶与培养力度,从整体上提高青年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模范先锋与战斗堡垒作用。

4.构建党建智慧云平台,创新协同化育人模式

互联网时代传统党建工作与单一化网络模式明显不符合高校师生多元化需求,党建、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云平台,已成为新时期党建发展的新要求,为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智慧云平台是可以共享资源信息、相互交流及智能化管理的系统,融合党务管理、党员服务、党纪监督、课程思政、数据分析及测试学习等各项功能为一体,保障党建信息化、系统化、常态化网络学习及高效党员管理等工作。利用党建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先进经验与典型等资源设置党建资料室与网上思政课,促使党员自主学习,在线轻松完成党课学习、组织活动与课程思政活动,利于激发教工党员工热情,还可解决基层党支部工作虚化以及党员学习资料匮乏的现象,增强支部吸引力,推动党建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目标[7]。

5.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思政育人动力

日前各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加强党建的重要性,积极组织进行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样板及课程思政教学等一系列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工党员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敷衍了事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根本,在于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可以在年度经费预算中纳入基层党建经费,合理制定经费保障体系确保学校教工党组织与其他基层党支部顺利开展日常活动。其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要求在老师考评体系中纳入党建与课程思政教学实际措施与效果,赋予党建与课程思政相应的权重进行人才引入、教学评价、课题申报、职务评聘、导师遴选及评优奖励等,以此激发党员教工工作热情,提高其荣誉、使命、归属与责任感等,实际教学中引导老师自觉融合党建工作,统一价值塑造、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等工作,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增强协同育人动力。

6.加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优化

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统一思想与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为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主体,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并整合各方资源,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全面处理并分析海量信息。学科老师与思政工作人员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网络技术,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建立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复杂环境变化特点,定期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观念。同时,协同育人工作平台还可为学生学习与生活创造极大的便利,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工作。此外,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还可融入新闻热点、教育科研及图书等内容,实现信息共享并有效记录师生任务,合理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稳定发展,以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持久推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学中课程思政非常重要,各专业课要深入发掘思政元素,实现同向同行产生协同化育人效应。课程思政建设中老师是主体,其自身思政水平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在新时代下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探究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利于增强老师凝聚力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全面增强老师课程思政教学主观能动性,提高老师守渠种田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对立德树人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

猜你喜欢

教工协同育人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