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招生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2-09龚剑

科学咨询 2022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龚剑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一、校企合作的本质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构建的一种协同合作办学模式。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职业院校为寻求办学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实用性,故此国家也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办学。

国际上将校企合作称之为“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促使学生与企业共同发展、合作互赢,这也是全球合作化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趋势[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是校企合作的第一参与者,学校是这一合作达成的主要组织者与策划者,企业则在其中扮演了合作者与评估者的重要角色。校企合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合作发展规划、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师资培训、合作理论分析、招生就业指导、教学实训等各个方面。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资源形成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关系,合力培养高度适用型的社会应用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校企合作则是实现育人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合作互融可以最大化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热情,帮助职业院校提高办学实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并了解企业文化背景及工作流程,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不断提高专业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为企业培养并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此解决企业招聘及学生就业的双向难题。目前,校企合作背景下主要建立有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制化教学培养、半工半读培养以及联合培养等模式,这将有利于职业院校在提高招生竞争力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生源质量,在学生就业方面也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偏低

职业教育招生困难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上难以转变社会对中高职院校的偏见看法。自古《论语·子张》有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翻译过来原指学习还有余力就学做官,后指书读得好就能当官。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育观念,而社会众多的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受此影响都存在“学为官”的思想。但是,我国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更加剧了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职业院校观望、不看好的态度。

其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还难以跟上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考制度以分数择校的硬性条件下,也给人们灌注了一种强烈的优胜劣汰思想,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管家长还是学生都从内心感到职业院校缺乏继续教育优势和光明的学业前途,甚至于有些难以启齿,他们认为就读职业院校无非就是混日子而已,根本学不了什么有用的知识。究其原因,这主要还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导致的。职业教育未来的升学发展空间存在较大局限,现有的教学平台过窄,学生难以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基本都存在办学“规模小、质量差、水平低”的问题[2]。此外,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浮于表面,未能得到具体化实施以及有效约束,因此很难达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局面。

最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强,国家层面也缺乏完善、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措施。因此,一方面尽管大部分人都知道有校企合作办学这一教育模式,然而却不清楚学生在校企合作的院校怎样开展学习、能学习到什么、未来就业方向怎样,这样学生择校就更加盲目而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参与工作往往难以获得法律性保障,其个人发展空间存在局限,大部分企业依然更为看重学历资本,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从事最基础的操作工作,很难快速获得提高和晋升。

(二)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1.学生缺乏择业标准,盲目就业。当前,职院校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也不清楚自身未来就业的具体方向。鉴于此,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往往都会随大流而填报一些热门专业,然而自身可能根本不适合或是不爱好这类专业学科,再到就业阶段就会更加迷茫,最终盲目就业,或是仓促选择其他非专业行业就业。

2.学生就业要求偏高,不切实际。随着国家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据了解,职业院校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岗位条件等要求较高,但是他们却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操作水平有限的现实问题,此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使得他们更难在社会上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难以接纳这样的人才。由于高职生在就业方面缺乏客观认知,不能结合现状、脚踏实地,个人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了较大的落差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顺利就业。

3.教学课程安排有缺陷,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据了解,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课程教材基本都已过时,有的甚至是十年前的原版教材,尽管也有些教材进行了改版重编,然而其中的内容还是换汤不换药,学生所学知识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匹配接轨。同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够深入,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薄弱,然而很多企业的中基层工作对毕业生的实操应用能力要求颇高,故此这也是影响企业招聘高职生的一大主要原因。

4.就业市场本身缺乏公平性。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就业拼爹的现象已不足为怪,很多人对此也是习以为常、不置可否。一些毕业生临近毕业之际不考虑再继续学习、也不主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而是通过家庭背景寻求一份各方面还较为可观的工作,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的不公平性。虽然有些学生通过自我实力参与就业竞争暂时获得了一份工作,然而鉴于缺乏社会关系、人脉力量,往往后来在晋升渠道上会越走越慢,难以取得很大的职业突破,这也成为导致高职生就业难的另一困惑问题。

5.企业安排就业不理想。在校企合作教学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学生就业方面存在协议约定,因此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就学过程中即签约了就业保障书。然而,很多院校为达成教育局就业办的就业统计指标,与企业达成的就业分配岗位往往难以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在企业的招聘制度上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仍然存在一定偏见,基本上所安排的岗位也都是一些非完全对口以及最基层的普通劳动力工作,企业后期也很少会关注这些员工的职业发展,就业质量难以获得保障[3]。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改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高职院校提高招生竞争力的实施路径

1.加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力度

国家教育部门应以招生制度优化改革为前提,秉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将招生工作进行明确分工,规避踢皮球现象的发生,同时要给予职业教育自主招生的权利[4]。高职院校也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招生策略,主动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让企业从中发挥重要的招生指导作用,拉拢合作办学企业共同参与本校的整个招生流程与实际工作。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比如分类考试、多元考试、多元录取等形式,在合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招生质量的同时,还应出台规范合理的招生原则及制度,切不可“重数量、轻质量”,在招生工作上放宽要求而毫无原则和底线,以此有效避免招生工作的盲目性。

2.加快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的人才应用需求,调研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积极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实现就业结构与人才质量的优化,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使之快速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3.积极创新招生宣传手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原来的传统招生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招生形势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也应逐步走向信息化、系统化,比如借助现代传媒手段网络、微博、微信、电视、期刊等媒介拓宽招生工作渠道,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现状的应对措施

1.积极践行校企合作的教育观念,取得企业信任

高职院校要想取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必须要大力推行并主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此稳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领导者必须要具备优秀先进的办学观念,积极革新合作方式,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行业相结合、教学体系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把专业设置偏向于市场应用,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继而获得企业的青睐和信服,促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所改观,为校企合作奠定稳固的基石[5]。

2.建立完善的学分制教学,提高院校的就业质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分班制教学为主,然而大部分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教学课程的难易性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不到及时反馈。通过建立学分制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程,这样更便于教学的开展及学生的学习。以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有利于他们快速有效地积累大量知识技能,为今后毕业就业储备更多的知识资源。

3.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要强化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及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和社会认知能力,还应积极鼓励他们以创业带动就业,促使学生从心理上转变包办就业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断提高个人含金量,才能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铺垫更宽广的道路;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朝一些冷门行业、偏远地区就业发展,提高就业的纵向维度。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与毕业生开展深度沟通交流,从合作企业邀请人力资源导师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开设就业指导心理课,让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便他们在寻求就业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开启职业生涯。

4.提早针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及能力培养

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工作均是在学生面临毕业的紧要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学生忙于毕业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寻找就业单位等,显然已经完全无法兼顾、疲于应付了。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未来职业并无任何规划及学习目标,他们往往都是盲目地生活学习,不清楚自己需要怎么做、能做些什么具体的筹划。因此在毕业之际,他们通常会焦虑不安,如果再来安排职业规划课,学生也基本无心参与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可行性,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工作应提前进行,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联合企业共同明确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尽早确定今后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5.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平台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深度沟通,所以院校对企业的具体用工需求也不清楚,这就导致职业教育缺乏有效针对性,学生就业难以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企业不愿意主动聘用高职生,在就业安排上也逐年递减。故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校企深化合作,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标准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和培训机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6.强化师资团队建设,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师资团队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三大结构,使其能够完全胜任校企合作办学的重任,达成高效高质的教学成果[6]。其次,通过构建“校企双带头人制度”的专业教学合作模式,教师可在企业的参与指导下进行课程教学定位、明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以此最大化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达到合格标准。

7.加强企业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就业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以此协同发力为职业教育取得高质量的就业成果。第一要提倡企业办学,构建校外实训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提高对企业价值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归属感,以便其就业后可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减少人员的流失,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招聘成本,让企业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优势和效益,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第二要主动邀请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到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准确对接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优化原来的教学结构,有针对性地增减专业招生规模,满足更高的企业对接需求。

8.呼吁社会和企业强化就业监管,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

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积极与社会各界形成通力,一起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创设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自信,让他们对未来就业有着美好的憧憬,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真正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提高自身的招生就业竞争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大化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难题,促使我国职业教育获得健康可持续的有效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大力鼓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互赢,促使国家教育与社会经济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