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与方法创新研究

2022-02-09蔡芳芳

科学咨询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蔡芳芳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存在的薄弱点就是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育所传授的价值理念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接”时常欠缺连贯性,这样的思想教育理念、行为道德规范难以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很多新特点、新问题,如何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新途径已成为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1]。

随着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也逐渐显现,高校德育工作也体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堂;三是德育教育从理论知识为主导转向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当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价值体现

志愿者服务在生活和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也逐渐走入组织化、规范化的正轨。大学生走出学校,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回馈社会。高校志愿者用他们热情的态度、迷人的微笑和出色的服务,向社会群众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为和谐社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各民办高校开始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为目标,而我校也秉承“厚德、自强、勤思、敏行”的校训,不仅教育青年大学生要专注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到基层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人民。因为相对于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更充满吸引力,形式也更丰富多彩,它能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民办高校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有效途径[2]。

结合我校大学生在2018~2021年外出社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情况来看,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我校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从以往主要围绕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募捐帮困、助老助残等领域逐渐拓展到乡村支教、社区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倡导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寒暑假,乡村学校、社区、养老院、革命基地等地时常都能见到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广大青年学生基于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责任担当意识等进行的选择,这种选择方式不受任何第三方强制。作为一种自主选择,大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自愿。当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广大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上基本得到满足,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稳定性

我校结合党带团原则,带动在校团学青年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相对固定,人员流动性较小,能充分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不仅保证了志愿服务时间长度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还非常有利于志愿队伍的组织和管理。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泛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泛性体现在志愿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两个方面,既可以是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支教等;也可以是专业性要求较低的“三下乡”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宣传垃圾分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都在不断地用创新的工作方式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发展需求。对于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来说,大学生志愿者的新旧交替方式相对固定,每一年新入校的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年轻、富有活力、思维活跃,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也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模式

一直以来,我校各部门坚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序开展各类多元化的志愿活动,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年来,我校已形成了以校志愿者协会为主,各二级学院志愿者协会、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为辅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开展且延续了各类重大纪念日、各项帮扶活动、关爱特殊群体、倡导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爱心捐助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志愿活动,为我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较强奉献精神的青年志愿者,得到我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单单要在学习中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到提升,更要在参与志愿活动中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人生价值得到熏陶与升华。志愿服务工作是一个传递爱心、弘扬美德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能够与各种社会需求、群众利益结合起来,能直接检验和提升动手能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强化社会责任心。

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已逐步趋向于挖掘社会化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更是定位于“来之能用、用之能成”。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培养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理论知识高,但实践能力却普遍较弱。完善巩固志愿服务育人机制,让青年大学生投身到社会,既能让广大学子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此外,若能将志愿服务相关的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大学生就能在社会实践时,虚心向社会和他人学习,努力提升在课堂上不易学到的实践本领[3]。

大学生志愿服务无论是在“i”志愿服务平台,或是“青年之声”平台、还是在我校“到梦空间”第二课堂平台发展的过程中,都对我校文化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意义上讲,志愿服务活动把德育育人的理念灵活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志愿精神与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到一起,倡导大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实现了德育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丰富、发展了德育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志愿服务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能帮助大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影响身边的人,在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中实现文明的传递,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努力践行志愿精神,通过自身行为的影响力在校园范围内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不同学生的学识水平、生活习惯、工作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产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

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用人单位大部分也倾向于聘请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的顺利择业、成功就业都十分重要。

总之,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不仅有利于推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拓展,而且对提高德育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法研究

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业需求量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品学兼优的青年大学生,我校在志愿服务工作上不断改善、不断创新。当然,对于创新方式的探究,笔者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志愿服务团队领导小组,突出组织建设

教育行业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院校,每年都避免不了新旧学生的输出与输入。成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要在校党委的指导下,以各部门(或二级学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或院团委负责人为组长,各二级学院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为副组长,牵头规划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明确项目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以及人员分工和培训,真正做到党带团、团带群众,突出组织建设。

(二)成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突出队伍带动

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要始终贯彻落实“为社会服务”的宗旨,采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在校大学生主导参与的服务方式,通过与社会家政服务中心、青年志愿服务机构、社区中小幼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的办法举办社区趣味志愿服务街、入户探访孤寡老人、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教等活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社区参与度,增强社会归属感。

(三)借助志愿服务平台,突出作用发挥

可适当利用团省委的“i志愿”志愿者服务平台、“1+100”、校园第二课堂等服务平台鼓励学生注册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尽力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中,做一名思想素养高、诚信美德,服务社会并能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青年大学生[4]。

(四)创新引入激励机制,突出方法运用

引入志愿服务工作激励机制。首先,在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后,为学生统计志愿服务时长,作为校园各项评优评先的标准。其次,根据志愿服务时长标准,为符合标准的学生制定志愿者卡,志愿者卡中的服务时长可折合成积分,存在卡中,学生可凭借卡上积分到校园内的小卖部,饭堂或是其他饮食店兑换或是抵消各类所需生活物资的部分价格。引入激励机制可以鼓励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团队中来,不断壮大规模,更好地营造和谐校园的服务氛围。

(五)结合工作特点需求,突出分工侧重

与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力协作,学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双方均参与服务过程始终,按照工作层面特点与需求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工;跟进各阶段工作的进展,协调工作安排与人员召集以及指导服务项目的操作与实施。例如:在校内,学校各部门按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群众将志愿者分成四大类,每次按照服务项目的人员限制安排相关志愿者,服务机构则负责提供志愿者指导与培训,使志愿者明确服务内容和事项,提升服务水平,并负责提供志愿服务场地。

(六)加强宣传引导,明确原则、突破限制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本身存在选择上的随意性、服务领域的广泛性、参与对象具有纯洁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需要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全面组织和重点实施相结合、学校组织和各部分相衔接等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横幅、海报等校园媒介宣传志愿活动的服务意义、典型事例,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自愿参与活动。

五、结论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塑造、人格形成、能力提升的关键期,通过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大学生能在服务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增强集体凝聚力和使命感、健全人格的目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创新创效新方式,有利于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运用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把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大学生学以致用,重视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