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探析

2022-02-09赵文娜

科学咨询 2022年23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第二课堂品德

赵文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由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与体育道德组成[1]。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从而实现共青团思政引领作用。可见,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育人价值更不容忽视。将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之中,能够更好地拓展育人形式,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

一、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既具有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品德的思政育人功能,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运动能力层面”上升到“健康行为层面”和“精神道德层面”[2]。

(一)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融合的教育价值

体育品德的教育价值与高校第二课堂制度的宗旨具有密切联系。首先,体育德育中的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通过理性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其养成运动的习惯,感性教育则可以将体育运动中的品德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3],从而实现对自我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的自觉、自省和自悟。其次,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而高校第二课堂制度有着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已经成为学生多层次、多目标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能让学生在实践动手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价值观塑造和思想政治引领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建立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符合校园实际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高校第二课堂中设置文艺体育项目,推动青年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彰显了体育德育的价值,实现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自身价值塑造的统一。

(二)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融合的社会价值

体育品德,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可以在体育活动准则的指引下转化成为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道德信念,并可以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意向。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过程中所形成的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勇于拼搏、永不言败、团结协作等品德可以转化为将来其进入社会的一种社会道德。也就是说,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相互统一。另外,第二课堂旨在将学习、实践同理论学习相结合,既是对体育品德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又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必要环节。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参加体育健康知识宣传、爱心支教、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成长。由此可见,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体育品德教育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实践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体育品德教育内容,真正地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三)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融合的育人优势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或者体育运动被认为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而其中体育品德的育人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体育品德主要由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奋发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等关键词组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源性、趋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规则理念,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体育品德作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能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触类旁通地明确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底线,进而形成永不言败、追求卓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观念。由此可见,将体育品德与高校第二课堂融合,既推动了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拓宽了共青团的工作领域,改善和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对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优势。

二、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体育品德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全方位育人[4]。“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形成要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应当发力将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充分融合起来,对思政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和发展。然而,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在实际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实施难、创新难、认定难等诸多困境。

(一)认识与理解不到位,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实施难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体育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更重视对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参与体育技术动作学习和比赛以及参与群体和同伴协作过程中的情意品质与体育品德的塑造。甚至将体育品德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课堂上有集体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抑或学生参加长跑就是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5]。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决不能把体育品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者比赛就能够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对学生品德教育的目的[6]。这种固化的认知限制了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育人的目的,低估了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方式,也消解了各类体育类活动对学生体育品德塑造以及思想政治引领的意义。

(二)规划与设计不合理,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创新难

很多高校对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不合理,将第二课堂的内容局限于传统的体育类活动或是比赛,忽略了体育品德的内涵建设,缺乏体育品德理论的指导和建设,使得第二课堂的实际育人效果被削弱[7]。另外,第二课堂的开展多由学校团委以及学院团总支负责,负责的老师往往并不具备体育专业背景,对第二课堂的设计方向把握不清晰,加之配备的体育师资不到位,从而导致体育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往往是“换汤不换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创新。即便开设了体育类第二课堂活动,也没有深入领会到第二课堂教育的核心与实质,更没有使体育品德育人功能切实发挥,甚至在实践过程中,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表面功夫做到了,但“里子工程”并未落实,导致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不显著,学生“身在心不在”。

(三)考核与评价不完善,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认定难

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制度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统一的考评机制。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评定基本是对第一课堂工作量的认定,极少会涉及对于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但对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有待完善,甚至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具有内隐性的体育品德,难以可操作化和量化,甚至在考评过程中会带有个体主观性,也就使得体育品德在第二课堂考评中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评起来不重要”的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第一课堂的考试评分不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考评往往是以附加分的形式存在的,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也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推免、评优、评奖,漫无目的地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却忽视了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的初衷和目的,弱化了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不利于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

三、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探析

将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既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政治思想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

(一)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体育品德协同育人功能

做好顶层设计是体育品德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体育品德的培育不同于思想品德,体育品德有着系统的内容体系,是隐含在体育活动或者比赛之中的,是学生在互动交往、勇于拼搏、团结协作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例如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不是依靠真空式的言语说教或者单纯的比赛、运动就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的。基于此种特点,在设计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获得,同时也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多元体育品德教育方式塑造学生的体验,包括创设培育体育品德的活动情境,如在体育活动或者比赛中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体育品德,可以通过4*100接力比赛或者篮球打板接力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团队的团结协作对于取得比赛胜利的价值,从而真正领会团结协作精神的意义。还包括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如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辱骂裁判,诋毁对手的情况,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比赛双方的意见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通过反思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应当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

(二)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内容

在过程哲学的视域下,如果第二课堂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活动项目的过程且在过程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就能够实现欣赏有机体在适当环境之中获得无限生动的价值[8]。换言之,诸如体育品德这种情意层面或者说是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理解,从而真正地实现将“体育活动”上升为“体育品德”。因此,高校要积极创新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重视“第二课堂”过程建设,增加学生的体验感。首先,“以学生为本”是各级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品德融入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也要坚持这一理念,需要对大学生的新特点予以精准把握。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明星、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体育明星的言行、体育特有的文化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组织同学们观看“女排精神”“破门”等体育主题电影,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创新体育品德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在认识上彻底扭转重运动健康轻体育品德教育的局面,吸引学生们积极体验,使学生在运动中感悟体育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可以将学校运动会、文体比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节活动,将体育品德贯穿在高校第二课堂制度中。

(三)完善考评机制,落实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健全科学的体育品德教育考评机制是体育品德教育功能在高校第二课堂得以“落地开花”的保障。高校要细化培养目标、项目内容和评价标准,建立体育品德塑造、体育技能拓展与体育知识传授,让体育品德由“软任务”成为“硬要求”,充分彰显体育品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体育活动或者比赛由于其性质的不同,所蕴含的体育品德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各类体育活动或者比赛中评价学生哪些内容的体育品德,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价,试图使体育品德量化。例如,对学生在参加竞技比赛过程中品德的评价,可以通过裁判的判罚、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另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体育品德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其所具有的内隐性特征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是隐含在体育活动或者比赛之中的,并非静止、固定地呈现在教材之中的。基于此特殊性,高校需要邀请体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学生准备比赛、参与比赛等各个环节的表现以团队或者分组的形式进行观察,获取学生在语言交流、肢体互动、身体对抗、组与组间的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做出专业的评价。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第二课堂品德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