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瓦尔登湖》与儒道文化的重合
2022-02-09徐静妍
□徐静妍/文
亨利·戴维·梭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自然主义者,其代表作《瓦尔登湖》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儒道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对该书与中国儒道文化的比较,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传达的思想与儒家和道家文化存在着一些共鸣,主要体现在自立自强、安贫乐道、追求节俭简朴的生活、顺应天性和天人合一等思想。
0 引言
作为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梭罗继承了超验主义并将其付诸实践。梭罗在哈佛读书时,就接触到了儒家文化。他常与爱默生等先验论者聚在一起讨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哲学问题。在交流中,梭罗阅读了爱默生的《论自然》,深深地沉浸在儒家文化中,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致力于该研究。受早期经历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儒家文化意蕴,尤其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中所表现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主张的个人主义信仰以及提倡个人关注精神世界充盈丰满等内容十分相似。虽然《瓦尔登湖》中并未明确指出道家文化,但是通读全文会发现梭罗的思想与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内容有很多契合点。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瓦尔登湖》中蕴含的中国儒道文化意蕴,简要介绍了超验主义和道家思想的内涵,旨在探讨《瓦尔登湖》中与儒道思想的联系。
1 瓦尔登湖中儒家思想
1.1 自立自强
梭罗用他在瓦尔登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了独立是很容易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制造的或是大自然赋予的。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梭罗发现一年只要工作六个礼拜就能支付所有的生活费了。在其他时间,他可以自由地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梭罗建议人们应该自己谋生,而不是用金钱解决所有问题。他指出了资本社会时期的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人们缺乏独立性和淳朴。“在康科德,商店里很少卖新鲜的甜食,玉米粥和更粗糙的玉米也很少有人吃。[1]61”他们过度依赖市场,却很少动手实践。在文中,梭罗强调了自强的重要性,而梭罗所倡导的“自强”与儒家文化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一致的。儒家文化强调君子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个人的能力,进而完善自我、惠及他人。梭罗在第一章《经济篇》中批评说:“学生得到了他贪求的空闲与休息,他们根据制度,逃避了人类必须的任何劳动,得到的只是可耻的、无益的空闲,而能使这种空闲变为丰富收获的那种经验,他们却全没有学到。[1]40”因此,梭罗呼吁人们在生活中多实践,学会独立。
1.2 安贫乐道
当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时,美国正从手工生产转向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开始瓦解,精神文明逐渐退化,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和物质。针对这一社会状况,梭罗提倡俭朴的生活和回归自然。他认为,“自愿贫穷”的精髓在于摆脱物质财富的算计,将生命的重心放到心灵领域,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2]。在梭罗看来,执迷于一座田园无异于关在县政府的监狱中。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物质财富而忽视其他方面。他提到了一种斯巴达式的生活,即一种苦乐参半、简单而刻板的生活。梭罗认为个人若致力于精神追求,即便处于物质困乏的境地,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3]。儒家文化中也有这样一种朴素生活的思想。《论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梭罗和颜回都能在很简单甚至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享受生活,这告诉我们物质贫困并不代表精神贫困。幸福和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钱。梭罗淡泊物质,注重精神的思想,与儒家文化“安贫乐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2 瓦尔登湖中的道家文化
2.1 超验主义和道家文化
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他们强调万物的本质统一,万物都受“超灵”的制约,人的灵魂与“超灵”是一致的,人与世界是完美和谐的。超验主义提倡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影响,以达到精神上的完美[4]。道家认为“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老子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们应该减少物欲,远离欲望。可见,超验主义和道家文化都强调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2.2 追求节俭简朴的生活
梭罗还谈到了很多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内容。梭罗反对工业技术文明的进步,认为这只会让人们远离真实的生活。他倡导简朴无欲的生活,反对奢侈和享乐[5]。梭罗在《经济篇》一章中主要从衣、食、住三方面论述生活方式,认为是物欲使人陷入终日焦虑劳累却无法品味生活美好的悲惨境地。
首先是衣。在他看来,“衣服不过是我们最表面的角质,或者说,尘世之烦恼而已。[1]18”如果你有衣服穿,就没有必要买新衣服。人们痴迷于时尚,不断购买新衣服,却忘记了他们拥有的衣服比他们需要的多得多。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奢侈品和所谓的舒适生活非但不必要,还阻碍了人类进步。
其次是食物。梭罗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吃他所种的作物,而且所种的作物足够他所吃的,那么他只需要种几小块地[6]。梭罗认为食物主要是用来维持我们的生活的,而不是给我们带来乐趣。他一再强调要简单化,如果可以的话,不必一天三餐。同样,道家文化也提倡返璞归真,即抵制物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如《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这一点上,梭罗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不谋而合。
至于住房,梭罗认为房子是一种束缚我们、使我们更加穷的负担。他认为,一旦人们继承了农场、房宅、畜生和农具,他们就成了土地的奴隶,被物质生活所累。这类似于现代的“房奴”。此外。梭罗认为房子装饰得越简单越好。因为房子只是我们躲避寒冷或炎热和晚上休息的地方,那些豪华的装饰和家具是浮华和不必要的。
《道德经》中也不乏这种提倡过俭朴生活的观点:“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老子认为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不存非分之念并且自觉抵制物质的诱惑,才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社会才会和谐。老子提倡纯朴的民风,反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倡导减少人的物质欲望,这样国家才能大治[7]。
在衣食住方面,梭罗主张一切都要简单,尽量节约。毕竟,这些都是外在的、次要的。考虑到许多人被物质欲望所驱使,并因此而烦恼,梭罗强调了重新评价个人的生活,简化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在生活方式上,梭罗和道家都提倡简朴:道家推崇“返璞归真”的生活,梭罗的所追求的是思想丰富、 形式简朴的生活,虽然语言不通、时空不同,但是二者终究是产生了共鸣。
2.3 顺应天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思想和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天性。梭罗在《更高的规律》这一章中指出,人们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本性。即使是最微弱的天性也能把人引向正确的道路,只要他坚持听取正确的建议。然而,“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1]179”梭罗认为,一个人需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寻找生活的法则,追随自己最自然和最美好的本能倾向,这样才能在尘世找到天堂[4]。而道家认为,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质,万物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万物的本质,顺其自然。黄老道家认为“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人的善是按照他的本性而活,保留他的本性是为了完善或实现他的美德,否则他将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失去人性。道家文化尤其反对外在的、人为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对自然人性的改造、扭曲和破坏。此外,道家文化非常强调生态的重要性,道家把人这个概念放在天和地之间,自然之内,各行其道,人行走其中,遵循本性,才能生于道、归于道。因此,梭罗和道家文化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倾听自己的内心。
2.4 天人合一
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梭罗一生都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梭罗对自然怀有深厚而持久的爱,他鼓励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6]。在第四章《声》和第五章《寂寞》中,有大量对自然界中的花草和各种动物的声音的描写。梭罗和自然界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点也不感到孤独。他有许多邻居,包括夜鹰、猫头鹰等。正如他在《寂寞》中所说的那样:“我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一下子这个支持我的气氛把我想象中有邻居方便一点的思潮压下去了,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想过邻居这回事。[8]”
和梭罗一样,道家文化也强调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逍遥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天地间遨游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就和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生活时的感受一样。他们都认为与自然的交流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锤炼和升华我们的精神。梭罗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思想正回应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9]。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梭罗与儒家、道家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主张人们应该简化物质生活,多注重精神生活。此外,他还要求人们顺应天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当时的美国人都是利益至上的,对物质和金钱的极度渴求,于是梭罗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生,返璞归真。实际上,这些也适用于今天的人:现在很多人都很现实,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整天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却从来没有时间享受美好的生活。研究发现,《瓦尔登湖》中体现的思想和儒家、道家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也说明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追求朴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主流。■
引用
[1]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2] 李永毅.“自愿贫穷”的传统与梭罗的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2006(2):131-134+144.
[3] 浦立昕.论儒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从“安贫乐道”到“自愿清贫”[J].孔子研究,2012(3):112-116.
[4] 杜新宇.论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 刘玉宇.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家渊源[J].外国文学评论,2009(3):197-206.
[6] 满彩霞.《瓦尔登湖》中的道家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7] 王刚.无为·简朴·自然——《瓦尔登湖》与《道德经》的共通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10):33-36.
[8] [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9] 于立亭.梭罗与道家思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