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2-09宋向文姜雪萍韩邦兴
宋向文,姜雪萍,韩邦兴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六安 237012)
皖西学院中药学专业,是2018年首设的新专业,与本校其他药学专业区别较大,以培养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为导向,以地方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联合、教研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具备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药学专业内涵、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认识而开设的课程[1]。
专业导论是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突出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前能正确了解本专业,为今后学习和规划打下基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中药学专业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全国及省内中药学专业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特色分析。与此同时,导论课也可使学生了解学校设置中药学专业的原因、专业设置的特色、课程设置、学分学时设置、培养人才特色、专业基本要求等内容。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反馈三个方面,对近三年的本校中药学专业导论课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探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教学奠定基础[2]。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优选教学内容
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属于中药学大一新生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该课程的中药学专业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学时,授课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目前还没有编撰统一的教材。皖西学院结合本校中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和内容,课程团队经过前期的详细调研,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本校的教学内容和大纲[3]。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答疑解惑、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特色资源四个方面,内容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使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对专业的选择存在哪些疑问,教师负责答疑解惑,在解决学生所有疑虑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讲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中药学专业与省内其他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区别,继而通过大学四年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四年该如何更好地学习,并提前做好学习规划。最后,教师通过介绍安徽省及大别山区特色中药资源,使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许多中药,将中药与自己熟悉的草木相结合,进而对中药学习建立信心,确定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4]。
1.2 优化教学课时
根据本校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共8学时。由于本校学生在刚进校时就有一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并且在第一学期结束后还可以第二次申请转专业,因此如何能够在有限的8个学时内,使学生对中药学专业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认可,是专业导论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教学团队将该课程作为一个正规课程,正常排课,从新生上课第一周开始,连续安排四周,相关教师及时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地了解本专业,降低第一次转专业人数[5]。
课程学时安排上,在第一次课上教师主要针对转专业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明白自己该如何去选择一个专业,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做决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今后的人生负责。第二次课的内容为专业特色介绍,学生可以针对中药学专业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则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且将专业特色贯穿其中,使学生明白要做一个有特色、有责任、有担当、有良心的中药人[6]。第三次课主要内容为培养方案的解读。本校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将大量专业课程从大三提至大二,从大二提至大一,专业课尽量集中于大二和大三开设,改变以往专业课全部压在大三的弊端,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接触专业课,避免大一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情况一无所知。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使学生能够尽快了解本专业,可以有效降低第二次转专业人数。另外,本校中药学专业还提出核心课程的“6+1”模式,即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外加中药分析共七门课程,使学生明白在整个大学四年课程的学习上,“6+1”才是重中之重,不至于学习没有目标,抓不住重点,而且“6+1”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考研。这样学生就能够提前进行学习规划,不至于因为不了解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而荒废光阴。第四次课,教师主要选择安徽省及大别山区特色中药资源进行讲解,因本校学生主要来自省内各地,因此选择该内容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中药的关系,使学生能亲切地认识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身边居然有这么多的中药,原来中药就在他们身边,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陌生的概念。8学时的优化课程,4次课的详尽讲解,能够使学生真正地认识中药专业,达到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设定的目标[7]。
1.3 突出专业特色
皖西六安作为大别山区的核心区,自古就有“西山药库”之称,出产霍山石斛、霍山赤芝、茯苓、天麻、漫水河百合、重楼、黄精、苍术、桔梗、白及、蝉花、桑黄等地道特色药材。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该地区野生中药资源约有1870余种。皖西学院作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本校中药学专业的设置也紧密围绕大别山区地道特色药材,开展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种植研究,并逐步使之成为本校中药学专业最大特色。此外本校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2017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省内一流学科。2020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本校还设有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实验室,这些都表明本校中药学专业特色十分突出。专业特色的宣讲使学生明白本校中药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他们就很容易建立学习中药学专业的信心。
1.4 建立文化自信
作为中药学专业导论课,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认同,建立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十分必要,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相信,才会选择这个专业。因此在专业导论教学的内容上,教学团队非常注重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2002年的“非典”,2005年以后全国各市、县陆续建立中医院。2010年安徽省民间中医特殊技艺调查;2011年开始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3年“禽流感”事件;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的实施;2019年“非洲猪瘟”;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9月8日,张伯礼院士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等中医药重大事件,使学生了解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特有的深厚文化意蕴,具有西医药无法达到的特殊疗效,使学生相信中医药,建立起学习医药的信心,从而选择中药学专业。
2 教学方法的应用
2.1 互动问答式教学
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药学专业,因此如何更好地给学生释疑解惑,让他们更快地了解该专业,显得十分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主要采取互动问答式教学方法。第一次课开始时,笔者就通过“你为何选择中药专业?你相信中药能治病吗?你和你的家人用过中药吗?”三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与中药的关系,很快拉近学生与中药的关系,更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很快地掌握学生的整体状态,方便后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第一次课结束时,笔者安排学生将自己所有的疑问,都详细写出来,三天之内上交。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上交内容不署名,从而收集学生真实的想法。笔者分类整理后,在第二次课上进行详细解答。这种互动问答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十分明显。2018级学生提出30多个问题,2019级学生提出60多个问题,2020级学生则提出了近100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放下顾虑,愿意走近中药,学习这个专业[8]。
2.2 整体联系式教学
中药学作为我国的特色医学,具有极大的特色,但是如何能够尽快地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教学上采取整体联系教学法更为适宜。首先纵向比较上,教师可让学生主动思考,哪些专业可以长期存在?哪些专业则是特殊短暂的存在?告诉学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中药,因为人们大部分都会生病,生病就可能需要用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药专业都不会过时,并且中药能够在中国存在上千年,更说明其疗效的确切,因为西医传入中国是在184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靠中药来治疗疾病。专业纵向上的对比可让学生知道中药专业历久弥新、大有可为。横向比较上,我国的中药专业开设院校总共有多少?安徽省又有多少?安徽省每年的招生人数是多少?与其他专业相比,中药学专业开设有一定的门槛,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开设,有些专业一个学校招生人数比安徽省中药专业所有的招生人数还多,这样的专业,学生较难就业。与之相反,如某一专业,开设院校极少,这样的专业也会面对就业市场狭窄的窘境。因此,中药学专业的优势在于,市场需求稳定,开设院校有限,招生人数可控,就业市场广泛,考研、考博出路多。这样的整体联系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中药专业建立起信心[9]。
2.3 网络自主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容有限,尤其是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仅有8个学时,如何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尽快地了解本专业,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上网十分方便,并且网络上与中药相关的课程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线上课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就业、考研、今后的规划等方面,教师要适当指定一些教学平台,从而引导学生从正规的网络平台获得相关内容,而不是让学生随便浏览网上资源,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从网络平台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网络自主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10]。
2.4 实践见习式教学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实践实习课程,而专业导论课课时有限,不可能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实习,因此实践见习式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选择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中药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实习平台,使其大概了解今后课程会安排哪些实践实习活动,如参观大别山珍稀药用植物园、中药四位一体标本馆、中药仿真实验室、中药GMP实验室、中药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包括向学生介绍校外大别山区马鬃岭野外实习基地、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这种实践见习式的教学,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今后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为今后认真学习中药专业知识打下基础[11]。
3 教学效果的反馈
3.1 转专业人数减少
皖西学院作为安徽省六安市的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吸引生源,学校转专业的规定较为宽松,学生进校后会有两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因此本校许多专业,在经历两次转专业申请之后,学生所剩人数不到原来的一半。虽然学生转专业的自主选择可能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本教学团队发现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授课、教学对转专业也会起着较大的影响。况且,中药学作为本校一门新开专业,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了解本专业,降低转专业人数,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统计,本校2018级中药学招生50人,报到48人,转出3人,转入3人,现有在校生48人;2019级中药学招生50人,报到49人,转走6人,转入6人,现有在校生49人;2020级中药学招生50人,报到50人,转走8人,转入19人,现有在校生61人。通过近三年的中药学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中药学转专业人数逐渐减少。
3.2 学生认可度高
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考查的方式,内容主要为一篇中药学专业导论听课感悟。笔者从学生上交的听课感悟中可以看出,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的学生,都表示对专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原本准备转专业的学生,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认可了中药专业;原来对就业、考研、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不清楚的学生,对今后的学习都有了更为合理的规划,明白了今后的学习目标,也认识到专业的社会责任。总之,教学效果表明,学生普遍提高了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对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4 小结
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认识、了解中药学专业。因此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答疑解惑、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树立信心。教学方法上采取互动问答、整体联系、网络自主、实践见习式的方法。转专业学生人数及课程考核的内容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良好,进一步说明近三年在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将继续坚持该方法,并结合每年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中药学专业、尽快建立专业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去,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药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