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上岗记
2022-02-09屈晓伟
屈晓伟
前两天,辽宁省铁岭市作协举办“‘小木屋书简’铁岭作家作品改稿会”,在改稿会上,省作协著名作家在讲课时指出:完成一篇文学作品后,不要急于投稿、发表,要反复阅读、反复修改,必须把可有可无的字和段落删掉。特别是在“的、地、得”的运用上,要惜字如金、言简意赅,文章才能字字珠玑,才有生命力。
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我把二百多篇文学作品都修改了一遍,删掉一堆“的、地、得”。我把这些下岗的“的、地、得”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来到废品收购站问老板:“收购‘的、地、得’吗?”
废品收购站老板说道:“‘的、地、得’既不是金属,也不是塑料制品,我不收购。你可以去印刷厂问问,看他们回收不?”
我来到印刷厂问老板:“收购‘的、地、得’吗?”
印刷厂老板说道:“我这里还有从文章中删掉的一堆‘的、地、得’呢,正愁不知如何处理,正好都送给你吧。”说完,在桌子上扫下来厚厚一层‘的、地、得’,这些‘的、地、得’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悄无声息、信心满满地跳进我手中的塑料袋。
我拎着一塑料袋沉甸甸“的、地、得”走出印刷厂。在路上,自言自语道:“我实在是找不着接收你们的下家,放生你们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己命运只能自己主宰。”我打开塑料袋,把这些“的、地、得”拋向空中,心里却五味杂陈。
这些“的、地、得”组成三个集团军,分别朝着三个方向,三五成群,蹦蹦跳跳地向前飞奔。
第一集团军是“的”,它们来到贫困山区。
“的”甲说,大家别气馁,虽然咱们都下岗了,但一生中最辉煌时刻谁都不能轻易抹杀掉。俗话说,无“的”不成文,中国“四大名著”有咱们功劳;学生课本里每篇文章上,都有咱们身影。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成长历程中,咱们虽然不敢用“功标青史”这个词,但用“功不可没”来形容“的”的功劳还是恰如其分的。
“的”乙说,大哥说得对,大家都提起精神来,只有精力充沛,咱们才能活到老,工作到老。
“的”丙说,我同意大哥对咱们一生简明扼要的总结和对中国文学发展贡献的定义,二哥说得也对,大家不能虚度年华,有为才能有位。大哥,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的”甲说,我刚才在空中仔细观察了,这里是贫困山区,家庭都不富裕,咱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的”丙说,怎么帮助他们?
“的”甲说,咱们把自己一分为二,在生活饮食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
“的”丁说,牺牲自己,方便别人,我赞成。只要能为他们作贡献,别说一分为二,就是一分为五,也在所不辞。
众“的”纷纷鼓掌,嘴里都喊道,同意、同意!
“的”甲说,“的”字由白和勺组成,去掉白,留下勺,到他们每个家庭厨房上岗。洁白干净的勺子,既卫生,又实用。对家庭生活、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没等“的”甲说完,众“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已经奔向所需家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了。
第二集团军是“地”,它们来到一个陡坡且路面凸凹不平的路段。
“地”甲说,大家在路边树下休息一下,虽然上岗重要,但是身体健康更重要,没有好身体,就找不着好工作。咱们“地”字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有亮点的。虽然“地”是语气助词,但其文学作用不能小觑。打个比方,用砖砌了一面墙,如果不用水泥勾缝,这面墙就是裸墙,非常难看。如果用水泥勾完缝,这面墙就显得非常完美和漂亮。
“地”乙说,大哥说得对,不要小瞧自己,社会分工不同,只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就行。
“地”丙说,我同意大哥和二哥的说法,可咱们不能总在这里无所事事吧?怎么才能“地”尽其利呢?
这时,一个中学生背着书包,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坡上飞驰而下,飞驰的车轮压在一个坑里,就听“咣当”一声,连人带车被摔出老远。
“地”甲说,有办法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一名中学生骑自行车下坡摔跤的一幕了吧?公路坑坑洼洼、凸凹不平,路人行走非常不便。咱们就路见不平一声吼,冲向路面把坑填。
“地”丁说,大哥这个主意好,牺牲自己,方便路人。大坑里多去一些兄弟,小坑里少去几个兄弟。
众“地”纷纷鼓掌,嘴里都喊道,同意、同意!
“地”甲说,我再强调一点,大家要发扬不怕压、不怕挤的硬骨头精神……没等“地”甲说完,众“地”已经奔赴各自岗位,甘当铺路石了。
第三集团军是“得”,它们来到一片稻田地旁边。
“得”甲说,刚才微信上传来消息,“的”和“地”已经上岗了。“的”一分为二变成成百上千个勺子,落户贫困家庭厨房。“地”在一段坑坑洼洼的陡坡上填坑铺路,一个萝卜一个坑,确切说是几十个萝卜,甚至上百个萝卜一个坑。
“得”乙说,“的”和“地”都上岗了,大哥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得”甲说,上岗之前,我简单总结一下“得”字历史功绩。“得”字不仅对文学作品有贡献,而且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贡献。如改革开放后遵循“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深得民心等等。以后大家不能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民心、得民意。
“得”丙说,大哥,咱们什么时候上岗?
“得”甲说,“的”字和“地”字具体形象,咱们“得”字比较抽象,所以做什么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得”乙说,大哥,你就说吧,什么事都听你指挥,你挥手我们前进,你前进我们奔跑。
“得”甲说,咱们方针策略是“恩德的‘徳’字开头,获得的‘得’字收尾”。大家都看见了,眼前这片稻田干涸缺水,大家齐心协力把两公里外的河水引过来灌溉稻田。
“得”丁说,这片稻田土地干裂、久旱无水,一是说明稻田主人的子女都在外省打工;二是稻田主人体弱多病没有能力管理田地。不管什么情况,咱们必须打破种田靠天吃饭这个魔咒,让稻田主人在秋天获得好收成。
众“得”纷纷鼓掌,嘴里都喊道,同意、同意!
没等“得”甲下达命令,众“得”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几个腿脚快跑在前面的“得”,已经撸胳膊、挽袖子干了起来,有规划线路的,有拔草拋石的,有挖沟引水的,大家在新岗位上热火朝天劳动着。
一年时间过去了,经过勺子的坚持和指导,贫困山区家庭成员都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焕发了精神面貌。每当聊起勺子的故事,贫困山区人们都对“的”竖起大拇指!
经过“地”的无私奉献,凹陷陡坡变坦途,方便了路人行走,维护了社会稳定。每当聊起“地”的故事,经常在陡坡上通行的一些学生、工人和农民们都对“地”竖起大拇指!
经过“得”的热情帮助,秋天庭院里稻谷满仓,收获颇丰,稻田主人笑逐颜开。每当聊起“得”的故事,稻田主人对“得”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