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阆中古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开发策略

2022-02-09杜京芳孙大英

旅游纵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阆中古城景区

杜京芳 孙大英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引言

截至2019年,我国相继公布了3批共134个历史文化名城[1],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往往保存着大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价值[2],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3],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历史古城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旅游业的发展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1986年,阆中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9年,四川省文旅大会将阆中评为“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4]。此外,阆中还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这些名誉推动了阆中古城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一、阆中古城概况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它曾是川北重镇,古代巴蜀要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避唐玄宗讳,隆州改名为阆州,元朝阆州升格为保宁府,阆中成为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清顺治年间设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近20年(公元1646—1665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这也间接促成了阆中古城的城池建设。作为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自然风光优美,素有“阆苑仙境”之美誉。唐代诗人杜甫曾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赞誉。阆中古城的建筑既有唐宋格局又有明清风貌,城内建筑有的呈“品”字状,有的呈“多”字形、“T”字形,还有长方形、倒天井等多种类型[5]。古城街道以城内的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格局,零散绵延的青石路,参差不齐的屋檐,都充满着历史气息,还有连绵不断的嘉陵江环绕着古城。

二、阆中古城旅游景区SWOT分析

(一)优势

1.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条件优越

阆中地理位置东起105°41´E,西至106°24´E,北达31°51´N,南抵31°22´N,东北与大巴山脉相接,西北与龙门山脉相连,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属于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发源于秦岭北麓凤县的嘉陵江流经阆中,江水从西北至东南环绕古城,形成一个“U”型。古城的东面有状元山,西有马家山,北有蟠龙山,南有锦屏山,构成了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独特地势。古城南郊的锦屏山风景区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称为锦屏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他描绘的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就以锦屏山为轴心。据说,之所以取名“阆中”,是因为城居间水之中,“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

2.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阆中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有以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驻守阆中七年(公元214—221年),保阆中百姓平安,后人为其建汉桓侯祠,当地有以此为代表的“三国文化”。阆中古城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当时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阆中古城的学道街上有建于清代的贡院,阆中作为临时省会时,曾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科举文化”之乡。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阆中,阆中古城至今仍有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古城西南有现存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当地形成以此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阆中古城有“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独特山川地势,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古城池严格按照古代风水学理论的“风水文化”进行选址,具有丰富的“风水文化”资源。阆中还有以巴渝舞、绣花鞋、川北王皮影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总之,它是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

3.旅游交通便捷

2013年,G75兰海高速途经阆中市的广南段竣工通车,这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南北走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2018年,兰渝铁路全线双线完全贯通,2019年全线正式开行动车组列车,并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国道南北线212和东西线347穿城而过,呈十字形,辐射阆中全市。另外,阆中古城机场建设正有序推进。国道南北线、广南高速、兰渝铁路、嘉陵江航道、阆中机场等“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正在形成,为旅游消费者来阆中古城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二)劣势

1.古城整体格局遭到破坏

20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保留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阆中古城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阆中城区为了建现代化高楼,拆掉了一部分古建筑,使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

(1)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建设初期,人们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少。古城常住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进入阆中,对其环境的承载力产生了压力。虽然阆中自然资源丰富,但一定要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二者兼顾,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古城风貌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古城周边修建了一大片现代化建筑,如新村路片区、天上宫街。新建了一些5~7层办公或居住建筑,现代建筑风格与古城内传统风貌建筑群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新旧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破坏了古城原有的传统城市景观特色。

(3)文物古迹遭到破坏。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有很多古迹,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阆中对多条街巷进行改造,拆除了一部分古房屋[6];1998年,阆中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内环线拓宽改造的通知》,该文件中规定拆除包括北街、火药局街等17条古街道,破坏了古城历史街道格局及部分历史文物。

2.旅游产品单一,无地域特色

阆中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有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三国时期勇将张飞、唐代诗人杜甫、南宋抗金名将张宪等历史名人,但目前大都是以庙宇的形式展现人文文化,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较少。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因落下闳的《太初历》而恒定下来,一直传承至今,为春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7]。因此,阆中被认为是春节发源地,近几年阆中对外的宣传口号为“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但当地的春节旅游多浮于文案,与春节文化相关的配套旅游项目不多,且可参与性不强,游客无法深刻感知到古城的春节文化内涵,甚至会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古城特产十分丰富,如张飞牛肉、保宁醋、白糖蒸馍、川北凉粉等,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截至2022年7月),古城有销售张飞牛肉的店铺23家;销售白糖蒸馍的店铺5家;销售保宁醋的店铺35家;出售丝绸制品的商家11家;出售民族服饰的店铺9家。除当地特产外,店铺出售的其他商品与异地同类旅游景区出售的商品相似,出现同质化现象,这些与阆中古城文化毫无关系的商品无法刺激外地游客的购买欲望。

3.缺乏专业旅游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阆中古城作为全国保存较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景区旅游业发展却相对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和高质量的服务。阆中古城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在18~35岁,大多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女性占比较大,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个别从业人员是从酒店服务、营销等转行为导游,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的需求,很难达到游客的预期,从而影响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形象感知,降低了游客重游意愿。

(三)机会

1.市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闲暇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游来放松心情、丰富精神生活。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对古城镇的传统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

2.政府的支持

四川省将阆中古城作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旅游景区之一,并纳入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阆中古城景区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游客数量逐年增加,酒店、民宿、餐厅等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增加了经济收入。

2018年,阆中古城被《中国国家旅游》评为“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8]。2019年,四川省文旅厅将阆中市选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加大了对阆中古城旅游发展的指导力度。2022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阆中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将促进古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阆中古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威胁

1.同类旅游资源竞争激烈

古城大多数是历代朝代的政治、经济中心或军事要塞,在格局分布和地位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各古城旅游定位接近,都以古建筑古文物为主打内容,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据数据统计,四川省现有古城镇27个,其中成都市古城镇多达8个,宜宾和内江各3个。成都是全省交通网的中心,外省游客入川的第一站,游客在游览九寨沟、黄龙等著名景区后可以顺道到周边的古城镇游玩。而阆中古城处在川东北,旅游业的发展因区域位置受到很大的限制,想从众多古城镇中脱颖而出难度较大[9]。

2.商业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朴素的古城镇与现代化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游客更愿意到古城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然而,随着阆中古城景区的开发,古城的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临街的原著居民住房几乎都改为了商铺,古城中民居用地性质发生了变化,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古城居民搬出老城,住入新城,古城里纯民居范围越来越小,商铺的经营者半数为外地生意人,酒吧、水吧、儿童游乐场等商业气息浓厚的店铺充斥着古城的大街小巷,古城的原住居民及民居构成的当地文化特色的原真性渐失,让游客体无法感受到古城的文化氛围及人文内涵[10]。

三、阆中古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开发策略

(一)保护古城环境,恢复古城风貌

旅游量的增加对古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城旅游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古城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游客提供“山、水、城”一体化的文化体验。嘉陵江是阆中人民的母亲河,在旅游开发中,应建立科学的污水排放及净化系统,防止河流污染。节庆期间,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路面行人及车辆急剧增加,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政府部门应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高峰期对进城游客限流;建立古城内外专线公交系统;免门票或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等,吸引游客在旅游淡季前往古城参观游览。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当地在一部分古城遗址上建立起了高楼大厦,对古城风貌及空间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古城风貌的保护原则,与古城不协调的建筑一律拆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建、复建及重建[11]。在现存古街道上复兴“老字号”传统商铺,如粮铺、盐铺、布店等,挖掘每家店铺的历史故事、感人事迹,让古代商市“活”起来,重现当时的繁荣场面,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打造阆中特色文化IP

阆中古城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化IP打造方向,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认为较其他文化而言,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古城的春节文化更容易与游客拉近距离,引起游客的共鸣。

文化IP可以通过IP形象向游客传递自身理念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IP的最终价值,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IP形象可以通过景区的宣传片、景区专属旅游标志、文创产品等进行宣传、推广。例如,阆中古城的商铺、酒店、民俗等行业可以以春节为主题进行经营;饮食行业可以借鉴三星堆博物馆售卖的面具冰淇淋,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售卖的秦皇贡酥,通过阆中春节文化老人——“年爷爷”这一IP现象,研发出不同面部表情的“年爷爷雪糕”;在纪念品方面,可以研发春节文化“立体书”以及笔墨纸砚等文具用品,让青少年在学习中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产品。通过赋予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将阆中古城的文化IP具体化,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

高速发展的旅游业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除了观赏自然景观外,还非常注重人文内涵,希望通过旅游活动领略异地文化,体验民俗民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旅游业是综合服务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阆中古城,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涉及法学、心理学、宗教信仰等领域。面对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游客,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匮乏,文化素养不高,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现有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可以制定严格的旅游服务人员统一培训标准,提高就业环境及工资待遇,吸引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加入阆中古城的旅游服务队伍,以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结语

阆中古城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当地旅游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没能协调好古城旅游发展和古城保护的关系,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建的高楼大厦破坏了古城古建筑群的整体空间布局;古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地商人,酒吧、民宿、餐馆等布满古城街巷,失去居住环境的原著居民搬离古宅,入住新城,古城的原真性渐失;古城景区的旅游项目可参与性不强,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在阆中古城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古城保护放在首位,深度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创新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让阆中古城在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促使古城景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阆中古城景区
登阆中腾王阁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