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问题分析

2022-02-09梁娜妮运城市盐湖区自然资源局山西运城044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36期
关键词:住房农民农村

文/梁娜妮 运城市盐湖区自然资源局 山西运城 044000

引言:

农民住房建设是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住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各地区政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农民住房建设方面发布一系列政策,加之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渠道愈加丰富,农民改善自身住房条件的意愿日渐强烈。但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有着巨大差距,在住房建设上资金支持、建筑技术等也有所不同,现阶段农民住房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实际,把握好农民住房建设状况,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问题。

1、农民住房建设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农村住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住房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探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并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

农民住房按照居住主体可以划分为纯粹型农民住房与混合型农民住房。其中纯粹型农民住房是指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所居住的房屋,此类农民住房具有分布广、占地面积较大、消费支出较高、空置率较高、结构简易的特点,大部分农民在农村都拥有一至两所住房,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占地面积都大于城市居民,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农民在住房投入上也明显增多。混合型农民住房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居住者一般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此类住房具有面积小、住房条件较差、居住边缘化的特点[1]。

伴随着农村居民总体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农民建房更加注重品质与功能,对农村房屋舒适度、现代化水平等提出更高标准。现阶段农民住房面积有所扩大。住房面积是衡量农村居民居住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住房面积增加表明农民住房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农民住房品质也有所提升,从住房类型层面来看,楼房户从无到有,房屋抗震性能明显增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成为农民住房的主要结构类型。此外,农民住房以自有住房为主,购买与租住的住房数量较少,住房总价值较低。虽然当前农村住房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农民住房环境与条件也得到大幅度改善,但不同地区农民住房建设不同步,存在配套设施、住房质量与住房面积差异性较大的现实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人均住房面积较大,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且住房建设技术水平较高,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此差距较大。

2、农村住房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愈发深入,尤其是在中央的支持下,财政支农力度明显提高,在减轻农民赋税的同时给予就业补助,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激发农村活力并释放农民创收潜能,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住房建设需求市场也逐渐旺盛,而农民住房建设市场需求增加会拉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各地区政府加大对农牧民的指导力度,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加强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在完成农业生产计划的同时积极学习金融、建筑等多领域知识与技能,大力发展农村建筑业、服务业、庭院经济等,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思路、新渠道,有效提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从而优化、改进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 拉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村地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将农民住房建设与道路建设、农网改造、饮水工程、网络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相结合,实施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政府在引导农民住房建设时会综合考虑现代化住房建设标准,针对农村住房建设长期以来无序散乱、布局凌乱等问题以及农村脏、乱、差的现实困境,大力推进改厕、改水、改灶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出更加宜居优良的农村居住环境,解决农民住房建设中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增强农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留住农村生产力,对于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大有裨益。

2.3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建设土地资源匮乏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建设土地资源具有小、零、散的特点,分散的空闲地、闲置土地、非可耕地与低效利用土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流转与集中管理。而农民住房建设按照规划向小城镇与中心村集中,使得闲置地块更加规整,土地面积更具规模。与此同时,在农民住房建设中大部分农村地区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入驻,社会资本的资金较为充裕、实力较为雄厚,可以有效弥补农民住房建设中资金匮乏的不足,缓解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加之规模化、集中化管理可以释放土地资源利用潜力,有助于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问题

3.1 住房建设资金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农民住房建设主要采用自筹自建方式。从农民住房建设资金结构层面来看,农民自筹资金占据较高比例,银行贷款比例较低,农户需要承担较大的建房资金压力。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住房建设成本与日俱增,建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加大了农民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对于自筹能力薄弱、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而言需要花费2至3 年时间才能够建好住房。不仅如此,大部分农民缺乏筹资意识,加之银行对农民信用等级的评估较为严格,贷款审批环节较为复杂且周期较长,农民难以在住房建设中规划好资金使用计划,导致农民住房建设中资金筹措难度较大[2]。

3.2 农民住房消费预期较低

农民住房消费预期是影响农民住房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愈加完善,以保险等正规形式存在的风险分散机制对农民的作用明显增强,但在传统消费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民具有较低的当期消费倾向,较高的储蓄倾向,因此农民对住房的边际消费要远低于城市居民。同时,除了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及心理因素之外,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其住房消费预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多选择采用简单的建筑结构、低成本的建筑材料,不讲求建筑工艺与技术水平,一般农户仅愿意在住房装修上投入5000至10000 元,私营企业主、农业大户、乡村管理者愿意在住房装修上投入10000 元以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则大多选择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内,只愿意用较少的收入改善住房条件,在价值判断标准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民在农村建新房却将其闲置,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而且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社会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农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部分农民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收支不平衡情况,农民在住房建设消费上的预期也会明显降低。

3.3 住房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是农村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住房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基础,而且是乡村景观的构成,是农村居民共有的文化空间,住房外观、形式以及功能布局等都体现出农村地区的精神风貌、生活习俗与文化追求。但现阶段农民住房建设中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其一,在农民住房规划阶段地址选择不合理,部分农民住房修建在滑坡、地震等容易遭受地质灾害的位置,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轻则导致住房损毁严重,重则威胁农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其二,在住房设计上存在缺陷,施工质量不达标。当前农民住房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简单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建筑结构抗震性、耐久性较低,受到雨水冲刷、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出现结构变形问题,加之资金有限,在住房结构及内部空间设计上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充分考虑住房与当地文化氛围、自然环境的契合性,难以实现多元化的住房使用功能,并且会加大住房安全隐患[3]。

3.4 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宜居环境,推动农村振兴繁荣。而与农民住房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是激发农民住房消费意愿的基本保障。现阶段农民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均住房面积有所扩大,但依然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一为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水质较差,输水管道系统不完善,缺乏水利基础设施,导致农民饮水、灌溉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同时,在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农村经常出现断电问题,反映出农村电力设施及电网布置不合理、容量不足。此外,通讯与交通设施不健全,部分农村道路体系不完善,道路通行条件较差,后续养护不到位,导致农村道路出现、裂缝、塌陷等严重质量病害。其二为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民住房周边缺乏医院、学校、商场等,部分农民住房边缘化问题严重,农户购买商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子女入学及家人医疗缺乏保障,导致农民住房条件较差,不利于农民住房建设。

4、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住房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拓宽筹资渠道,推动农民住房建设

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问题,需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农民住房建设的分步实施,即处理好农民住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农村经济、土地、产业等“多规合一”,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培育本土特色农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入驻,将农民住房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为有机整体,让投资者在农村找到发展契机,加大为农户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此为农户住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要拓宽农民住房建设筹资渠道,依托“一事一议”等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农民住房建设需求“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及工具,例如“牲畜贷”以畜抵押为核心,在简化信贷审批流程的基础上防范金融风险,为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住房提供支持;再如适度提高资金补助比例,缓解农民资金压力,以此推动农民住房建设。

4.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民住房消费预期的有效手段。对于此,地方政府及村集体要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入手,一方面带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使其在农业生产中积极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种苗培育技术、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并依托农产品产业链拓宽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渠道,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以此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其在住房装修、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探寻跨领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结合当前备受人们关注、支持的康养业、农村旅游业、文化旅游业等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将农户住房塑造为特色旅游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改造住房建筑外观、营造庭院景观、开发体验项目等方式让农户住房成为农村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览,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与充足的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以此助推农民住房建设。除此之外,要创新、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将公共产品供给纳入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深入挖掘农村住房消费潜力,并将支农资金与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提升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预期,有效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问题。

4.3 规范住房建设,切实提高住房品质

农村经济发展中,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问题的关键在于确保农民住房质量及安全性。对于此,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民住房建设标准,从设计阶段入手增强设计深度,对设计单位或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在住房建设施工阶段要以乡或村为整体,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相关经验、有职业操守、有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对施工材料规格、尺寸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施工队伍在使用规范材料的同时注重降低材料成本,且在住房选址、规划中要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遵循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建筑结构,尤其是在建筑空间规划上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农民居住及使用需求。并综合考虑住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在住房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要素,增强住房外观的美观性并以农民住房凸显农村文化特色,体现农村居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与精神风貌。通过规范住房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民住房品质,保障农民居住的安全性,从整体上扩大农民住房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4]。

4.4 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通过完善住房配套设施以留住农村人才。对于此,首先需要了解农民对住房的需求,包括住房价格、住房使用功能、住房面积、住房周边配套设施、住房条件等。其次,在把握好农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饮水工程、道路工程、电网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户住房需求等确保饮水安全、水利工程设施完善,保证农村不断网、不断电,并且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凸显地域特色,保证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村旅游业相对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最后要提升公共资源供给的均衡性,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住房、新型社区周边建设学校、医院,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对住房的满意度,使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与智慧,不仅可以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问题,还能够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

结语:

农民住房是农民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现阶段农民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农民住房建设依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农民住房消费预期偏低、住房质量参差不齐且安全隐患较大、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整体上规划并分步实施农民住房建设,通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住房建设中资金不足与消费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住房建设规范、完善住房配套设施,以此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猜你喜欢

住房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