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情境视域下Vlog新闻的创新性呈现
——以王冰冰、张扬的Vlog新闻为例

2022-02-09彭均宁

传媒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内容

彭均宁

“Vlog”,也称视频博客或视频网络日志,全称Videoblog,是视频制作者以第一视角拍摄,通过剪辑视频素材,制作出的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生活记录视频。Vlog新闻,即用Vlog的方式向社会播报新闻事件。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布了CGTN博鳌行系列Vlog,这是Vlog新闻在中国的首次亮相。2019年两会期间,用Vlog播新闻的形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主流媒体广泛采用,创作出《张扬两会Vlog》《两会夜归人Vlog》等大批优秀新闻作品,央视网还在Vlog新闻的基础上加入VR技术,推出VR Vlog新闻。Vlog新闻凭借活泼有趣的内容、新奇的视角,亲切的语言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现象。

本文将在媒介情境论的视角下,以Vlog新闻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两名记者——央视记者王冰冰和新华社记者张扬所制作的Vlog新闻作品为例,探究其创新性呈现以及需要注意和规避的问题。

一、梅洛维茨和媒介情境理论

媒介情境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梅洛维茨基于对麦克卢汉时空媒介观和戈夫曼拟剧理论的研究,批判性继承了两种理论流派,将它们合二为一的理论结晶[1]。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消解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引出“媒介地球村”概念。梅洛维茨沿袭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但他认为“媒介时空观”并不完整[2]。麦克卢汉仅仅指出电子媒介对社会角色的影响,停留在媒介效果层面,并没有解释电子媒介为什么会对社会角色造成影响以及如何造成影响。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像舞台一样分为“前台”和“后台”,人们会根据对所处情境的判断,选择进行含有表演成分的 “前台”行为还是较为隐秘和放松的“后台”行为。梅洛维茨认为戈夫曼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的视角,这种视角并不适合于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介。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带来不同情境的融合,在混合情境下会产生新的行为。“以后区和前区观念为基础,在混合场景中出现的新行为可被称为‘中区’行为。相反地,从场景的分离中产生的两类新行为就可被称为‘深后区’行为和‘前前区’行为。”[3]并基于此提出“后区前置”的概念,开启了媒介环境学派领域“混合场景”时代。

总结来说,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电子媒介的兴起缩小了群体间获取信息的沟壑,为不同场景的融合提供技术基础。在混合场景下,“后台”被不断暴露,人们开始注意“中区”的表现,这将会带来角色的融合、身份的转换和权威的祛魅。

(一)媒介情境论与Vlog新闻

1.前前区:常规新闻内容的“表演性”展示

Vlog新闻中的前前区指的是Vlog内容里类似于传统新闻播报的部分,是记者理想化的表演场地。这一部分主要由第三人称视角拍摄,主持人、记者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用专业的、官方的语言完成对新闻元素的播报。前前区也是Vlog新闻区别于普通Vlog的主要部分,Vlog新闻通过这一部分完成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播报。在《王冰冰打卡进博会》中,王冰冰以记者而非Vlogger的身份向观众介绍了进博会的消费者展区,着重介绍了进博会冰雪体育用品展台,巧妙地宣传了进博会和北京冬奥会。

2.中区:新闻Vlog化的后台呈现

在梅洛维茨看来,电子媒介的发展会带来不同场景的融合,在新的混合场景中,“前区”“后区”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开始注意“中区”行为的表现。在新闻领域,传统新闻对观众来说更像是精心准备的“前台”表演,是官方、正式的信息传递,记者更像是抽象、严肃的符号,是没有情感的播报机器。Vlog新闻的出现,将原本不会展现的新闻生产、拍摄过程,如拍摄新闻前的准备工作、拍摄时的设备调试、人员分工等,展现在观众眼前。

3.后区前置,满足了观众对新闻制作流程的好奇心。同时,在后台展现的过程中,保留了记者在“私人区域”的非工作状态,记者不再是严肃的播报机器,他们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的表情、亲切的话语讲述新闻故事,拉近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在两会期间,王冰冰跟随跑团一起晨跑,但很快就体力不支,脱离大队伍,被摄影师的嘲笑。记者气喘吁吁跟不上队伍的画面和摄影师的调侃本属于传统新闻不会呈现的“后台”元素,呈现在Vlog新闻中,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

4.深后区:媒体话语权的后移

梅洛维茨认为,电子媒介的场景融合,势必会导致话语权的变迁。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被扩散,民间话语进入主流市场,带来话语权的祛魅。Vlog新闻将正式画面与后台画面混合,体现了官方主流平台吸纳民间话语体系,创新新闻播报形式来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尝试,符合梅洛维茨提到的话语权变迁。但与梅洛维茨对权力祛魅这一结果的思考不同,在Vlog新闻中,官方的话语权并没有消失,而是被重构和后移。张培认为: “Vlog新闻作品以话语权下放为起点,通过平民话语表达方式与公众之间建立更牢固的关系,以此巩固甚至重构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最终实现话语权的回落。”[4]笔者认为,后台前置带来新闻严肃性的分散,消解了新闻播报的权威性,但媒体话语权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原先的“后台”后移至“深后区”。在观众看不见的“深后区”,媒体仍具有选题、剪辑、素材取舍等环节的把关和决定权。

二、“后区前置”:Vlog新闻的创新性呈现

(一)传播者:从记者到Vlogger搭建新场景

在Vlog新闻中,新闻传播者从记者变为Vlogger,从单一型人才转化为全媒体人才,运用独特的视听语言、第一人称视角,巧妙地将新闻拍摄的过程展现给观众,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的全新的新闻场景。

1.从“术业有专攻”到全媒体人才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记者的工作,是在新闻现场广泛而快速地收集新闻信息,并将其汇总、串联向大众播报。而在Vlog新闻中,记者则化身讲述者、拍摄者、剪辑师,一饰多角,承担起新闻从产生到发布的一系列工作。王冰冰、张扬的Vlog新闻中,有很多记者使用pocket拍摄的新闻素材,张扬在她的Vlog新闻中也曾多次提到要熬夜剪辑Vlog素材。这也就意味着,Vlog新闻记者必须提升自身的全媒体技能。

2.视听语言的独特运用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通常以庄严、专业的形象面对大众,这样的形象与新闻播报客观公正的特性相吻合,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信赖度,但也存在着枯燥乏味、很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问题。Vlog新闻中的记者刻意淡化了传统新闻中严肃的叙事调性,运用口语化的表达、结合网络热梗和新兴词汇,将新闻故事生动地讲解给观众。Vlog新闻《在“冰丝带”滑冰》中,张扬站在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向观众描述场馆内的光线时,张扬说“柔和到感觉自己融化掉了”,在三星堆博物馆,张扬形容出土的文物铜虎为“奶凶奶凶的”。

除了口语化的表达,新闻工作者还会使用可爱的字幕、活泼的音乐对新闻进行装饰,渲染情绪,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在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专题报道中,王冰冰来到东北农村体验乡村振兴后百姓生活的变化,在播放王冰冰骑电动车的画面时,背景音乐是儿歌《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在王冰冰跟着当地舞团学习跳舞的时候,字幕应景地打上“懵……”和迷惑的表情,仿佛在和观众一起调侃记者的舞蹈水平。可爱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与官方媒体严肃正式的形象形成反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多观众留言“逐渐亲民的央视”“官方整活”等等。

3.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不同于传统新闻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彰显新闻的公正性和中立性,Vlog新闻大量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新闻事件。第一人称视角下的Vlog新闻中,记者既充当“讲述者”的角色,也承担着“拍摄者”的工作,边走边拍,边拍边讲。这样的新闻镜头带有记者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第三人称视角带来的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不同,第一人称视角能拉近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带给观众亲切的感觉,增强新闻的接受度。

(二)传播内容:后区前置的内容变化

Vlog新闻通过生活化、碎片化的新闻内容,将新闻生产的台前幕后展现出来,用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观看体验。

1.微观叙事将新闻事件生活化

传统新闻尤其是会议新闻习惯通过宏大叙事传达给观众震撼和力量,将个体事件汇入时代的洪流以更广阔、远大的视角进行报道和展示。Vlog新闻则更注重微观事件的讲述。在两会期间的一系列Vlog新闻作品中,很少有对两会整体内容和对会议之于国家、社会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报道,更多以“小切口”出发,播报“大事件”下的“小故事”,实现宏大题材“软着陆”,以生活化的报道内容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央视两会系列节目《两会你我他》中,王冰冰的Vlog新闻将叙事视角落在北京月坛社区医院,向观众科普了“全科医生”这一惠民利民的工作岗位,其中对陪伴脑出血后遗症的儿子复健治疗的阿姨的采访,感动了很多人,也让观众在两会的大背景下,深切感受到社区医疗体系建设正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生活谋幸福。

2.非线性叙事增加新闻内容的灵活性

传统的新闻叙事遵循5W模式,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闻事件基本要素的完整呈现,并尽可能多的传递新闻信息。Vlog新闻的篇幅比较长,平均在10分钟左右,包含了常规新闻画面、幕后花絮等内容。“台前幕后”大量不同场景的新闻素材使得Vlog新闻更习惯选择非线性的叙事手段,通过画面、字幕甚至是音乐进行转场,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内容丰富、风格活泼的Vlog新闻。

(三)传播渠道和受众:多渠道、年轻化

1.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以全媒体为渠道,进行内容的多媒体、多平台发布,以此进行受众人群的更广泛覆盖。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已经成功入驻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其粉丝数遥遥领先于平台其他自媒体用户,央视新闻仅在B站的每一条视频播放量能达到10万左右,破百万播放量的新闻不在少数。Vlog新闻立足于大流量的视频平台,其新闻内容和风格也适合在短视频平台呈现,能紧跟发展潮流,打破新闻受众圈层的限制,吸引更多新观众。

2.新闻受众年轻化

Vlog新闻将传播的主要渠道放在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而这些短视频平台特别是B站的主要受众为年轻人。不同于对传统新闻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Vlog新闻活泼有趣、生动亲切的特点也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因此,对比传统新闻来说,Vlog新闻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这样的转变拓宽了新闻受众的年龄层次,为很多原本不看新闻节目或者没有条件接触电视、报纸的年轻人提供了观看新闻的渠道。很多B站用户在弹幕和评论区写下看新闻时的感受,对Vlog新闻进行有价值的反馈,与B站的其他用户相互交流,既增加了新闻账号的粉丝黏性,也推动着新闻的全媒体发展,一举多得。

(四)传播效果:后台展示满足观众好奇心

人们天生对没有展现出来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在传统新闻中,由于新闻的严肃性,记者都是以完美、正式、无差错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播报的新闻内容也都经过精心的筛选,观众并没有途径了解新闻生产的全过程。Vlog新闻将新闻生产中有价值的部分,不论台前幕后都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有机会观看到新闻前期准备过程、拍摄过程甚至是记者口误等尴尬时刻。比如张扬的Vlog新闻《在“冰丝带”滑冰》中,张扬穿着不合脚的冰鞋在短道速滑馆向观众介绍中国制造的冰场,却因为害怕摔倒,几次中断拍摄,摄像师拍摄时也经常摔倒,这些都被保留在新闻内容中呈现给观众。这样的Vlog新闻不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记者不再是一个正式的播报员,而变身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这样的反差,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深后区”控制:Vlog新闻的反思

Vlog新闻用亲切生动的方式向观众播报新闻事件,将新闻的“后区”前置,展现新闻生产的幕后花絮,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幕后花絮都会被“前置”,媒体工作者也需要对所有的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和修饰,这也是梅洛维茨理论中“深后区”的体现。如何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把握“前台”与“后台”展示内容比重的“度”,做出高质量的Vlog新闻,是现在尚未成熟的Vlog新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新闻严肃性与Vlog娱乐性的平衡

传统新闻以严肃、正式的风格为主,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着重传播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话语表达优势凸显自身的权威性,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5]。而Vlog作为一种分享日常生活的方式,凭借着第一人称视角的使用、口语化的表达以及可爱活泼的后期剪辑,有着天然的娱乐性。Vlog新闻作为二者的融合,可以缓解传统新闻严肃性带来的枯燥无味,激发观众的兴趣,但也可能因太过娱乐化而丧失新闻本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使新闻变为娱乐的产物,模糊新闻的叙事焦点,淡化新闻价值。

在王冰冰和张扬的Vlog新闻中,内容涉及记者私人问题的Vlog新闻更受观众的欢迎。在张扬的两会系列Vlog中,《“开箱”喽!看我带了什么东西上两会》和《十多年前的裤子都翻出来了,两会到底穿什么?》这两段与两会内容无关的Vlog新闻,播放量远远高于其他介绍两会的代表委员、外长记者会、部长通道的Vlog新闻。同时,一些高颜值记者如王冰冰、张扬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粉丝,成为“流量密码”。这些粉丝大多数只关注记者本人而不是新闻内容,不论是在哪篇Vlog新闻下,都能看到他们与新闻内容无关的评论和弹幕。这样的Vlog新闻虽然播放量可观,但也失去了新闻本身的传播价值。观众更喜欢娱乐化而非严肃专业的新闻内容无可厚非,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后区”的控制对新闻呈现内容进行取舍,紧抓新闻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巧妙适度地添加娱乐元素,不能模糊新闻焦点,更不能通过剪辑、配乐煽动、误导受众,传递低质信息。

(二)严把内容质量关

Vlog新闻因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这对于方兴未艾的Vlog新闻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的Vlog新闻还存在着题材不新颖、拍摄画面抖动模糊、后期剪辑粗糙等问题,比如在张扬的两会Vlog中,从第三视角拍摄切换至第一视角拍摄时,观众会明显感受到画质变模糊、画面抖动加剧等问题,影响观看体验,这就需要新闻生产机构更新报道流程,提高拍摄装备标准,提升新闻质量。同时,现阶段的Vlog新闻主要内容都是预知新闻,以宣传为主要目的,比如宣传两会、宣传冬奥会等等,Vlog新闻内容同质化、单一化。Vlog新闻的制作者可以尝试将其他类型的新闻如深度调查制作成Vlog新闻,尝试Vlog新闻的多种可能。

(三)平衡新闻时效性和Vlog制作周期长的矛盾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是新闻的一大特点,也是新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Vlog则不同,它有着大量的素材和高强度的剪辑后期工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如何平衡新闻时效性和Vlog制作周期长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个Vlog新闻制作者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为什么目前的Vlog新闻多以预测新闻为内容的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媒体需在保证Vlog新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制作周期。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加快媒体的转型升级,加强对Vlog人才团队的建设,培养具有融媒体、全媒体技能的Vlog新闻人才,协同记者构思脚本,设计拍摄角度、转场方式,并快速完成后期剪辑[6]。正如人民视频导演贾哲谈到的那样:“Vlog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性,推动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格局的建成。”[7]因此,传统媒体要积极变革,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Vlog新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支持,努力填补Vlog新闻出现的不足。

综上所述,Vlog新闻将新闻制作的“后台”,即新闻生产流程展现在观众面前,传播者通过对独特视听语言的应用,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灵活生动地为观众搭建了新的新闻场景,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生产的好奇心,并借助短视频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关注新闻,是媒体融合浪潮下传统新闻工作者的有益尝试。但同时,在Vlog和新闻的磨合之中,还存在着新闻严肃性和Vlog娱乐性,新闻时效性和Vlog制作周期长等矛盾,需要传统媒体加快升级转型,大力培养Vlog人才,把好内容质量关,在保证Vlog新闻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创新,使其在新闻报道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媒介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主要内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