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

2022-02-09凌富亚

传媒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抗日长征

李 琼 凌富亚

主题图书是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版,这些图书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有力促进了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本文以长征主题图书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出版概况的基础上,探讨其塑造党的形象的历史实践及当代启示。

一、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的出版概况

抗战时期,随着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内外相继出版了一批以长征为主题的图书,意在介绍长征的伟大壮举,展现中国共产党亲民善政、坚持革命、抗日救国卓越超凡的光辉形象。这批图书在编著群体、出版时间、出版机构、编撰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图书编著群体广泛多元。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人、民主知识分子和外国友人等不同政治身份的编者进行编著,其中,中国共产党人是图书的主要编著者,如李光(滕代远)、廉臣(陈云)、黄镇等,他们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是中共高级将领。民主知识分子身份的编者有赵君辉、黄峰、史天行等人,三人均为民主爱国作家,抗战期间一度栖身上海租界从事抗战宣传活动。外国友人身份的编者有勃沙特、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

其次,图书出版时间连续而集中。长征主题图书基本覆盖了整个抗战时期,但大多数图书是在1937年至1939年之间出版,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一时期的国共关系有关。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国共合作抗日成为时代主题。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此后直至1939年,国共关系一度出现了短暂融洽的局面,一些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及救国事迹的出版物得以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下,《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红军十年》《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 《西行漫画》等图书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形成了战时长征主题图书出版的高潮。

最后,图书出版机构性质多样。战时长征主题图书经由中共、社会、商业和国外等不同性质的出版机构出版。其中,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出版机构最多,主要有总政治部宣传部、新华书店、风雨书屋等。社会性质的出版机构有生活书店、自由出版社、群众图书公司等,他们分别由邹韬奋、王造时、方东亮等进步人士创办,是推动长征宣传的重要力量。商业性质的出版社则有新生出版社、光明书局、复社等,可见长征主题图书不仅符合中共宣传需要,也能满足商业出版社的经济利益诉求。国外出版社有外国工人出版社(苏联)、斯托顿公司(英国)、敦戈兰茨公司(英国),图书文本涵盖了英文、法文等西方主流语种。

二、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抗战时期出版的长征主题图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沿途战斗情况、红军日常生活、群众拥军场景、抗日政策宣传等。翻阅这些图书可以发现,编著者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

(一)澄清外界谣言,塑造中国共产党正面形象

国民党长期推行反共宣传,给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鉴于此,抗战期间的长征主题图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一方面,通过记述军民关系塑造中国共产党的亲民之姿。如《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中的《结成一个心》《割麦备粮》《茅台酒》《番民区域》等文章如实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工农利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亲民形象。另一方面,对于国际社会的误解,一些图书则以事实予以澄清。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许多人都以为红党是一群饱经风雨的一群不守法的分子。我自己以前也有一些这样模糊的观念,可是我很快地就发觉以前我是十分错误的。 红党中的广大成分是由一些年青的农人和工人们所组成的,这些人相信他们自己是在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土地,以及他们的祖国而战斗。”[1]这一表述从西方人的视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本质,塑造了其亲民、爱民的真实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革命根据地真实场景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善政之治。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中的出发点,因此,《红军十年》《西行漫记》《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等图书中均有大量关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字记录。如《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一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施政举措,并称赞“整个的赤区,一唱一和,活活泼泼,倒很可以说是人间的乐园”[2]。这样的宣传方式,使世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施政能力、施政成效有了比较系统、完整认识,有力地澄清了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为政不善”的谣言。

(二)讲述艰险征程,展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力。抗战期间,长征主题图书十分注重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描述,收录的《惊人的急行军》《饥饿疲乏削弱不了红军的意志》《一个忠实的革命猓猓》等文章,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塑造了一个个坚持真理、不畏艰苦的革命者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主题图书的编著者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时,还意识到坚持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正如《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所言:“中国的共产党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永远效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对各个机会主义作斗争,这种决心说明了它的不可克服性和它的最后胜利的必然性。”[3]

勇于牺牲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传播的外在表现。翻阅抗战时期的长征主题图书,描述“乌江大战”“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场景的文章在多部图书中均有刊载。此外,长征主题图书尤其注重对共产党个体英勇形象的描述,如《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中便记载了这样的场景:飞夺泸定桥战役中,一位红军战士“用着不能想象的,勇敢和技巧,铁腕握着铁栏,铁脚对着铁链……像小型的唐克(坦克)车样滚过去”。[4]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革命形象。

(三)宣传抗日功绩,凸显中国共产党救国形象

抗战期间的长征主题图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形象。一方面,通过宣传全民族抗战,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首倡者形象。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积极抗日的重要标尺,是看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因此,长征主题图书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功绩时,尤其注重凸显其作为全民族抗战的首倡者身份,“当日本侵略满洲和上海之后,苏维埃政府就在一九三二年二月宣布正式对日抗战”。[5]众所周知,国民党政府直至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对日宣战,读者两相对比,自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首倡性和开拓性,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救国形象的树立。

另一方面,通过陈述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战、领导抗战的事实,彰显其抗日领导者形象。在《中国新军队》《二万五千里长征记》《西行漫记》等图书中,都有对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及组织其他抗日军事活动的相关描述,完美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抗击日本侵略的组织者形象。与此同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为这一战线的建立和扩大作出了卓越贡献。长征主题图书对此也进行了广泛宣传,“早在一九三二年,红军就主张和平,而提出了一个与南京联合抗日的计划。他们的提议是被拒绝了。现在……共产党在全国抗日军队和爱国团体的合作之下,又重申它原来的提议,要求合作停止内战,并建立全国的反日阵线来抵抗侵略者。”[6]这一表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辟者、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事实,加深了世人对其抗日救国形象的具象化认知。

三、长征主题图书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启示

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多重塑造,粉碎了长期以来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和毁谤,向世人展示了客观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促进了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支持。深入分析长征主题图书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策略,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紧扣时代主题与社会需求策划主题图书选题

选题是图书产品诞生的出发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抗日战争初期,只有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有客观的感知和判断,而在革命根据地之外,许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依旧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利用图书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这是长征主题图书编著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集中于国防、军队方面。长征主题图书的编著者及时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先后推出了《中国新军队》《红军十年》《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等以军队为选题的图书,尤其是李光(滕代远)编著的《中国新军队》一书,在选题上可谓独具匠心。众所周知,晚清民初时期,中国军队对外作战败多胜少,对内则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一度被世人称作“平时无作战之训练,临时无鏖战之策略”[7]的散兵游勇。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民众迫切希望中国能有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新式军队抵御日军侵略。《中国新军队》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以“新军队”为书名,设计了军队起源、救国宗旨、战斗历程、士兵生活等章节,凸显了红军这支“新军队”与旧式军队的区别,不仅贴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该书出版后在国统区广为流传,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大众对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因此,新时代主题图书在塑造我党形象过程中,应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主题,合理满足社会的心理期许,从而为党的形象塑造发挥积极作用。

(二)针对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设计主题图书内容

图书的内容设计是作者智力劳动创造的精神果实,优秀的内容设计有利于引发受众关注,满足其阅读诉求,从而提升图书的传播效力。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对图书内容的阅读诉求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抗战期间,长征主题图书的编著者们针对不同地域受众群体的阅读诉求,注重主题图书的内容设计,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形象的广泛传播。

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的发行区域大致可以划分为国统区、西方社会和抗日根据地三个地域,各个地域的受众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差异明显,因而对图书内容的阅读诉求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国统区和西方社会的受众群体由于长期受负面宣传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较为肤浅,希望通过图书的阅读解答“中国的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子”[8]“他们的领导者是谁”[9]等基本问题。鉴于此,一些在国统区和西方社会出版的长征主题图书便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内容设计。例如: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黄峰的《长征时代:第八路军行军记》、海伦·斯诺的《西行访问记》等图书中就分别设计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红军小史”“七十领袖”等内容,对中国共产党、红军及其领导者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国统区和西方社会不同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受众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因而这一地域出版的长征主题图书大多以讲述长征战斗经历为主要内容。如黄镇的《西行漫画》一书,设计了“遵义大捷”“泸定桥”“翻夹金山”等内容,从视觉层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惧艰难、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因此,当前运用主题图书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时,应当针对不同地域受众群体的阅读诉求优化内容设计,如面向国际社会的图书要突出中国共产党高效的执政能力、包容开放的外交态度、卓越的全球影响力等内容,而面向国内市场的图书则要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改革创新、民主法治等内容的彰显,从而实现内外联动,全方位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

抗战时期,长征主题图书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消除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在新时代,主题图书承载着“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光荣使命,如何运用主题图书塑造好、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是出版发行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抗日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抗日英烈马威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