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古”虎
2022-02-08游北
游北
在古代文献里,虎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明清小说里常见的“大虫”;老虎还和先贤老子同名,被称作“李耳”。《太平御览》中记载:“呼虎为李耳。俗说虎本南郡中庐李氏公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还有一种说法,说李耳就是狸儿的谐音。此外,“於菟”“白额将军”“戾虫”“虞吏”“伯都”“巴而思”等等,都是老虎的别称。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 图/ 江西省博物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虎解释为“山兽之君”,《三辅黄图》则将白虎与苍龙、朱雀、玄武合称为“四灵”,被认为是分别职掌东西南北的四方之神。在古代神话中,很多传说中的神明和神兽,都有着老虎的造型,最著名的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掌管“昆仑之丘”的陆吾,“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黄帝之孙蓐收,“有神人面白毛虎爪”。
在古代人对神的想象里,老虎似乎永远跟权力、力量和刑罚联系到一起,人们认为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噬食鬼魅”,招祥辟邪,这种对虎的印象和神化的概念也一直流传到了现代。
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早期最大最精美的圆铸虎造型器物,虎通长53.5厘米,重6.2千克,这尊青铜虎内为空心无底,造型威武勇猛,形象生动奇特,四腿匍匐,抬头平视,双目圆睁,口张露齿,两耳竖张,双尾垂卷,背伏小鸟。头腹饰有云纹,背部装饰云雷纹,鼻、脊、尾、四肢下部装饰有变形的鳞纹。将商代人对虎这种动物的崇拜和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位于赣江东岸的新干县附近,这处墓葬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而被发现。1989年9月,当地农民在取土时偶然挖出十多件青铜器,当地政府和文物考古部门得知后,立刻赶赴当地勘察并追回流散文物,在经过科学的勘察和筹备后,考古部门对这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举世瞩目的大洋洲商代墓葬才得以完整现世。
汉代虎纹瓦当 图/ 故宫博物院
赣江在商代时期生态环境比较原始,山林密布植被茂盛,适宜老虎生存,当地先民属于古越人的一支,对虎这种动物应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有的部族将虎作为崇拜的对象和部落的象征及守护神,认为虎是庇佑自己部落的神明,同时因其凶恶和勇猛,可以恐吓敌对部族。所以在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的器身造型、装饰纹饰上,多见有虎的形象,这也是这个地区青铜器区别于中原的重要特点。商王武丁在位时,曾多次征伐周边,其中有一个名为“虎方”的小国,非常英勇善战,有专家根据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的纹饰风格,推断商代甲骨文中屡屡出现的虎方,很有可能就在大洋洲所在附近。
在历史中,虎一直与军队和厮杀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观念里,虎象征着威严、勇猛、正义和权威,特别是在古代,虎象征着军队和战争,打仗勇猛的战士被称为虎贲,百战百胜的将军被称为虎将,战无不胜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而作为军权的象征则被称为“虎符”。
虎符一般是由青铜黄金等材料做成的虎状的令牌,左右对称分开,其中左符交给将帅,右符由皇帝保存,当皇帝下令调兵遣将时,就派人将右符带至持有左符的将领处,查验符合后,军队才会听命行动。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使用到隋唐时期,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龟符等形制,而后又逐渐演变成了令牌形式。
杜虎符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陕西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出土的杜虎符。这件文物是村民杨东锋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1978年经征集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杜虎符符身上有错金铭文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段铭文的意思大约是,调兵的虎符,右半存在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处,调兵超过五十人,必须左右符勘验无误才能听命行动,但在紧急情况下点燃烽火报警,不必查验虎符。
杜地指的是周代的杜伯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96年)秦将此地设杜县,位置大约在沈家桥村2公里处。根据专家学者研究,现在发现的几枚虎符中,新郪虎符铭文为“右在王”,阳陵虎符铭文是“右在皇帝”,专家认为这种铭文的区别反应了虎符的铸造年代,称为“君”的只有惠文君,因此杜虎符的铸造年代应为惠文君称王前十二年之内。
虎钮錞于 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局部),西汉,1955-1960年云南晉宁石寨山出土 图/视觉中国
在古代行军过程中,以令而行是非常重要的军纪,古代军队,击鼓意味着进军,而鸣金,则意味着收兵,根据《周礼》“以金錞和鼓”和《诗经·小雅·采芑》“方叔率止,钲人伐鼓”的记载,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鸣金收兵的“金”在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青铜錞于或者青铜铙。
长方形虎噬牛金饰件,战国晚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錞于,是一种铜质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形如圆筒,上部较下部略大,顶上有钮。这种乐器盛行于战国至西漢时期,在西南地区发现得最为集中,因此,錞于也成为了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古代的巴人崇拜虎,《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人认为白虎是自己的祖先,因此在白虎的庇佑下巴人作战勇猛,“天性劲勇”,所以在发现的錞于中,很大一部分器钮都被做成了虎型;此外,还有一部分马、龙、凤等形象。专家认为这与巴蜀一带对虎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錞于的演奏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但很幸运的是,在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上,还保留了古代人演奏錞于的形象——两人合扛一木架,錞于和铜鼓被悬挂在木架上,旁边有位乐师执棰敲击。可见其演奏方式应该类似于编钟。
如同古代巴蜀地区,我国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也非常的严酷恶劣,使得草原民族多信奉自然神灵,这也造成了草原民族在制作器物,特别是金银器时候,对动物造型尤其是猛兽的偏爱。因此在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中,以虎或者虎捕食其他动物的情景作为主题的器物屡见不鲜。内蒙古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村战国晚期墓葬中的虎噬牛纹金饰件,长方形的金牌饰上,浮雕着猛虎与牛搏斗撕咬的画面,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这种图案应该来自于制作者对于生活环境中实际发生的狩猎活动的观察。根据史料记载,匈奴人以昴星为自己的族星,昴星又称白虎星,也有专家认为,这件金器昭示着匈奴部族对于周边民族的吞并统一。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鹡鸰图虎枕 年代:宋.金 图/上海博物馆
端午节时候,很多地区有个习俗是用雄黄酒在孩童的额头上写“王”字,以传说中艾虎吞吃五毒的神通来祈祷健康。古代人认为虎是凶猛的神兽,能食鬼驱邪,保佑平安,所以会把虎的形象做成枕头来保佑睡眠时不受鬼魅的侵扰,更会用虎作为护身符,保佑孩童的平安。
人们既用“生龙活虎”“龙虎精神”来形容身体健康精神旺健,同时也用“如狼似虎”“虎口拔牙”来比喻凶猛和危险,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虎崇拜文化,这些文化逐渐融合消化,形成了现代人对虎这种动物在文化上的认识。
虎枕最早应出现在唐代,最初基本只是随葬用的明器,而后盛行于宋金,逐渐发展成实用的脉枕和寝具,在元代之后逐渐消失。除了镇邪驱魔祈求吉祥的寓意,古人还认为虎枕有求子的功效,认为枕着虎枕入眠,有利于妇女生育男孩。
虎头帽、虎头鞋、布老虎等常见婴幼儿服装玩具则寄托了长辈对孩童平安健康长大的祝愿。故宫中收藏着多件虎主题的婴幼儿服装,造型精美,用料考究,可以让人一窥当时皇子们的生活片段。其中有一件杏黄缎虎头式棉风帽,是用杏黄缎制作而成,帽子正面用丝线绣出一个造型夸张的虎面,后面做成披风型,内里絮有棉花,应是冬季时候防寒保暖的实用品,其造型凶猛中带着可爱,因此也是孩童服饰中非常好的装饰品。除了帽子,故宫文物中还有一件同治年间的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这种袷鞋是满族男子的便鞋,双脸,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一般来说,虎头鞋和虎头帽是配套穿戴的,同样是具有驱祸避邪祝福平安意味,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杏黄缎虎头式棉风帽,清同治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清同治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老虎的形象,在古代既是勇猛的守护神,又是残忍的凶兽,人们既用“生龙活虎”“龙虎精神”来形容身体健康精神旺健,同时也用“如狼似虎”“虎口拔牙”来比喻凶猛和危险,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虎崇拜文化,这些文化逐渐融合消化,形成了现代人对虎这种动物在文化上的认识,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丰富有趣的民俗,被人们传承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