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跃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创作的力量之源

2022-02-08

摄影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周海峡两岸中华文化

“第一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主展《墨影》作品之一。段岳衡 摄

一直以来,尽管摄影是全世界的共同视觉语言,却在西方的语境中徘徊太久。寻求其在中华文化领域的革新与突破,既是摄影领域的议题,也是文化领域的议题。“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在打造摄影中华语境过程中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新时代的摄影事业,传播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更是为讲好两岸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引入了新的传播主体和视角。

为此,摄影世界杂志社内容运营黄媛媛专访了浙江省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任庄跃成。

黄媛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到今年正好是第三次举办,业已成为中国摄影文化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请您谈谈打造这个影像文化品牌的初衷,以及它的定位和特色。

庄跃成:打造“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是为了给两岸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平台的打造需要一个连接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郎静山先生。郎静山先生是浙江金华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摄影学会,1953年迁居台湾以后,担任了24届台湾中国摄影学会理事长,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回到故乡浙江金华的兰溪举办了一场摄影展,为故乡留下了一段佳话。如此,我们跟台湾的中国摄影学会就有了一个天然的連接,这也是创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重要条件。

另外,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台湾的摄影人来到浙江与当地摄影人交流互动、采风、讲学,也有台湾的作品来到浙江参展,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仅有以上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的交流不能停留在浅层次,要让这个平台更有生命力,让交流更有深度。

“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主展《景观·山悟》作品之一。王达军 摄

在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摄影”具有群众性,参与的人很多,同时入门的门槛不高,但提高却不容易。而中华文化恰恰是推动提高“摄影”技法的一种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是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所以,“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从前年的首届开始就提出要打造摄影的“中华语境”。经过三届实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黄媛媛:“第三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相较于前两届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庄跃成:我着重从主展览来讲讲三届文化周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注重作品的中华文化传承,这是三届文化周相同的地方。同时,三届的三组主展作品也各有千秋。

第一届的主展作品是段岳衡的作品,突出了摄影创作中的创意和创想。段老师年近70岁,但摄影的想法非常丰富,一个普通的景观,经过他拍摄后,就成为了一张非常棒的艺术摄影作品。美国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有一个理论是预想法,即当你观看一个景观时,要预想到拍摄出来的画面。其实,就是在脑海中预判一个艺术的构图,再去拍摄照片,努力把一个普通的景观拍得不同寻常,这就是艺术的创造。段岳衡的作品,最令人欣赏的就是他能把一个普通的景观拍得不普通。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创意和创想是段岳衡老师非常重要的特色。

“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展作品是王达军的作品,该作品的拍摄对象是四川的四姑娘山。王达军老师为了创作该作品,先后数十次前往实地采风,因此他拍摄到了相同景观在不同条件之下的呈现,有的画面可能是稍纵即逝的,这些都被他捕捉到了。作品展示出摄影师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执着和执念,展示出艺术创作的匠心。所以那次展览,我们特意在现场制作了一个雪花飘飘的动感装置,展示出摄影师拍摄的艰苦条件。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拍摄的作品正是“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要展现的对艺术的执着和执念。

“第三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主展《冬雪》作品之一。叶文龙 摄

本届影像文化周,我们选择了于云天、叶文龙这对师徒二人的作品共同展示,他们都是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得者。我们想传达的正是艺术的传承和传扬。这种传承既包含他们师徒两人之间的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隐含在他们作品当中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时,他们二人传承的路径也略有不同,于云天作品中的文化传承是从中国文化出发,与西方文化结合,贯通中西,是东方与西方文化实现珠联璧合、水乳交融的一种传承效果。而叶文龙则是把古代的中国文化运用到现代的审美当中,用他自己的心灵语言来展示他观看到的景观。所以说,他们二人的传承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源于中华文化。

黄媛媛:本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展项目是《双金辉映——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于云天、叶文龙原作展》,两位摄影师的作品都非常有力量,此次将两位优秀的摄影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的做法亮点纷呈,请您为我们的读者解读一下。

庄跃成:从选择来说,本届主展的两位摄影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切合了当前摄影发展的一些普遍状况。摄影作为一项事业,要不断发展。如果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循着原来的轨道和方法重复去做,永远不可能推动它的突破性进展。要寻求突破就一定要创新。这个创新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外在的路径,另一种是内在的路径。外在的路径更多体现在方法和技术的突破,例如,相机科技的进步,用最新的技术去拍摄,可以得到更好的照片。我个人认为更具有生命力的则是内在的创新。这两位优秀的摄影师——于云天和叶文龙,正是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寻找到了不同内涵的突破路径,创造出了非常棒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我觉得他们二人非常有力量的地方。

从我个人的角度去解读本次主展项目,我觉得他们的作品在内涵的不断创新下,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千万不要忽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创作中源源不竭的力量之源。这种力量之源也让作品更加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终作品的内涵要从民族文化中去提炼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黄媛媛:在本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上,两岸的青年摄影力量分别以“生长”和“家”为主题,带来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展”和“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历届都给了年轻人很大的展示舞台和交流机会,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庄跃成:社会发展的未来是青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希望。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让青年参与到两岸交流的活動中来,这也是为什么本届影像文化周设置的青年奖项最多的原因。

本届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和摄影大赛的主题分别是“生长”和“家”。从主办单位的角度,选择这两个主题是精心考虑过的。“生长”作为一种自然的现象,比比皆是;“家”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每个人都有。但与此同时,大家对“生长”的状况,每个人的理解各有千秋;对“家”的观察,也会不尽相同。所以这两个貌似简单的主题,当作为大赛的主题来呈现,要拍出好的作品,其实要处理的是两个很重要的关系。

第一,见与不见的关系。很平常的东西,是走过去没发现,还是一走过去就发现了,这是考验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观看水平。第二,易与不易的关系。“家”这个主题,拍个合影也可以,但若把家里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显然是水准不同的,考验的是拍摄者的观察能力,或者说是抓取画面的水平。看上去两个非常普通和常见的主题,实际上要真正拍出好作品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最常见的题材出发,如果能从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真正显示出一个拍摄者的水平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希望鼓励年轻人从脚下出发,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去创造和拍摄的初衷。

黄媛媛:请您谈谈对“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未来的展望?

庄跃成:首先,我们要继续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办下去,在参与人员上双向发力,让更多的岛内同胞参与,让更多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参与,真正使影像文化周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第二,要加大作品的传播力度。不能仅限于在浙江美术馆展览的两周时间,要把作品进一步传播出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深化拓展影像文化的传播意义。

第三,要扩大组织影像文化周的摄影采风活动。办第一届时,我们的采风活动是在郎静山先生的故乡兰溪的游埠镇举办的,第二届采风活动是在温州的洞头,本届采风活动是在衢州的江郎山。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摄影采风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岛内采风,让我们的作品来源更加丰富。

第四,既然是影像文化周,我们下一步计划把“电影”吸纳进来。今年已经把电影放映落实在影像文化专场,有几场两岸电影的观摩活动。未来可以把电影的制作、生产等环节作为交流内容,让影像文化周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五,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考虑设置一个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奖项,吸引更多的两岸专业人士和影像爱好者参与到活动当中。

猜你喜欢

文化周海峡两岸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海峡两岸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中国(深圳)内衣文化周报导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举办首届图书馆文化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