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 发掘潜能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022-02-08郭育峰
■文/郭育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激荡、在革新。近年来,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少部分教师没有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大于内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保证形式与内容相契合,才能真正突出内容,彰显内容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下,很多教师为了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呈现内容,希望为教学赋能,这种想法值得肯定。但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全面,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也非常生疏,往往会为了套用多媒体形式而牺牲内容的合理性。
比如,部分教师由于不会剪辑、处理自己检索来的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者短视频,就只能将其硬塞进课件中;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多媒体的一些功能,导致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清晰、教学重点不突出,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使得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以上问题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内容零乱,抓不住重点。还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不熟练,在课堂上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呈现课件,导致教师所讲内容与课件上呈现的内容不符。无疑,教师这种为了追求形式而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
(二)过度放任,对课堂教学产生反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需求、短板,及时学习、复习,查漏补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边界。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过度放任学生,管控与引导不及时,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比如,部分学生彻底失去了监管,学习没有章法、缺少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部分教师错以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彻底放任不管,在学生自主学习期间不闻不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导致学生成绩一再下滑。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适度的监督和引导不能少,否则会影响教与学的效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尊重每一名学生开始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他们学习需求、方法、接受能力等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语文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学科,学生发展的空间很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所擅长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一般,可是他爱阅读,作文写得非常好。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引导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在课堂中给他们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绪、状态、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学生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弱,教师对于这类学生要有耐心,慢慢启发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能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就给他们不好的评价,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给予肯定、表扬,不但要鼓励他们更进一步,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帮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学生语文成绩、学习能力如何,阅读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利用预习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往往将语文学习当成任务去完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在预习环节,教师应当巧妙地设计一些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能有效地理解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成长体验,学生就会逐渐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爱上语文课堂。
其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教师特别容易陷入教学程式化的困境,如给学生讲段、析段,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却根本不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机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主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提问,从而开展深度学习。比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核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提问:“周瑜为什么非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造出箭了吗?怎么造的?”只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学习就能深入,同时也能突出学习重点、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后,教师要传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效率。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笔者总能听见家长说孩子是爱阅读的,每天都会阅读,可没有什么效果。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一直在无效阅读。比如,有的学生性子比较急、耐心不足,在阅读这一篇文章时,对下一篇文章充满好奇,使阅读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时,这一本没读完,又拿起另一本,看似读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真正读进去,阅读收获不多。针对以上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方法:一是在阅读中要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基础知识;二是摘抄好词、好句,积累语言素材;三是学习文章布局、故事结构,提升写作能力。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但能节约阅读时间,强化阅读的体验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从而增强阅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成长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积累,为他们的成长积攒知识与力量。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制定长期的活动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教师要组织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比如,教师可以基于某一主题组织口语交际活动、诵读活动、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最后,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社会性,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青山处处埋忠骨》等与历史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红色纪念馆、博物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历史,通过实践活动让课文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和课本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各种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一些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语文教学的边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