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园共育途径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2022-02-08李学敏
■文/李学敏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种渐进式发展过程,其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特征各异。作为连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幼小衔接对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仅依靠幼儿园难以保障幼小衔接的科学开展,因此家园共育势在必行。但是,当前在幼小衔接中推进家园共育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究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优化途径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是出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幼儿园、小学创造适宜条件,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过渡。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教育可以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个部分,家庭教育在低龄幼儿中具有显著作用,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父母的言行对幼儿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小衔接阶段落实家园共育,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确保其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二、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的不足及其优化途径
(一)参与不均衡
幼儿发展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涉及身体、语言、情感、社会性、智能等多个层面,教师与家长需要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征开展持续、全面的教育,确保幼儿健康成长。但是,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表现出不同项目失衡的问题,其中教育观念、教育参与广受关注,特别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而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亲子沟通不受关注。这表明家园共育主体认识存在偏差,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小学后的知识掌握程度达到小学教育的要求,但是无法保证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达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时间。面对这一问题,家校共育参与主体应更新理念,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目标的知识性与社会性。具体来说,教师和家长需要根据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考虑幼小认知内容衔接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发展的衔接,具体涉及知识学习、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亲子沟通几个维度。因此,家长应合理定位自己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由旁观者转变为主要参与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从知识学习、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亲子沟通等几个维度着手,积极引导,保证孩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的知识掌握程度与社会生活能力均达到要求。
在知识学习维度,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设立家庭学习角,收集育儿方面的书籍和自然百科方面的书籍,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纠正孩子不良的坐姿、握笔姿势,并利用亲子阅读活动向孩子渗透学习观念,并向其传授学习方法,降低孩子适应小学教育环境的难度。
在生活自理维度,家长应主动向孩子分享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解决,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人际交往维度,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并有意向其传授与教师、同学相处的技巧。
在亲子沟通维度,家长应每天与孩子交流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家长应尊重幼儿,树立以赞扬为主导的评价理念,并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将幼儿的自我评价视为一个沟通的良好契机。
(二)引导不全面
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在生活规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方面均存在断层,易导致幼儿不适应的现象。此外,虽然幼儿园会在幼小衔接期间定期召开家长会并举办开放课程参观活动,但对家庭教育成效的关注不够,影响了家园共育机制的生成,进而制约了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效率。比如,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虽然较为注重引导家长参与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性,但未全面涵盖“有计划地学习”“学习热情”“听课方法”“记忆思考方法”等专业指导内容。面对上述问题,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学习适应性表现,编制家长专业指导手册,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相关指导内容。同时,幼儿园可以从良好学习适应性、不良学习适应性着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关于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常见问题。在编制家长手册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设立家长指导咨询中心,定期(每两周一次)就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解答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困惑,促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为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优化提供依据。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家园共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构建家园共育长期践行机制。根据构建家园共育长期践行机制的要求,幼儿园应在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引导面,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分析、解决幼小之间课改步伐不同步、教育理念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幼儿园可以构建覆盖面更广的信息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
(三)合作层次不高
在幼小衔接方面,部分家园之间合作层次不高,相关合作仅停留在简单的口头交流层面,家园共育表面化问题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频率较低,没有形成关于幼儿未来发展的一致认识,也制约了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具体行动的落实。面对上述问题,幼儿园教师应提高与家长的沟通频率,形成关于幼儿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和品质培养途径的一致认识。
在高频沟通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应明确自身角色,家长应认识到自己是幼小衔接阶段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认识到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地位,双方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平等的合作关系下,家长、教师需要深度交流幼儿的情况,特别是幼儿入学前欠缺的素养以及适宜的教育方法,促使双方全面掌握幼儿的最新动态,将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合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同时,家长、幼儿园教师需要相互信任,家长应避免过度苛责教师的疏忽,教师则应理解家长的情绪,通过坦诚的态度打动家长。
(四)活动特色不显著
近几年,幼小衔接的相关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和家长的内心,双方均认识到了通过家园共育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但部分家园共育活动的特色不显著,这不仅影响了家园共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对此,幼儿园可以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小学资源着手,策划并举办以幼儿园为主的全员特色活动和以家长参与为主导的班级特色活动。
以幼儿园为主的全员特色活动贯穿幼小衔接的整个过程,对于加强家园互动、促进幼儿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活动包括幼小衔接家长会、幼小衔接融合活动等,其中,幼小衔接家长会的主题是“幼小衔接,无痕过渡”,旨在帮助家长了解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与小学学习的难易程度,缓解家长焦虑心情。幼小衔接融合活动主要是以体验活动的形式,带领家长、幼儿进入小学体验“和哥哥姐姐共上一节课”“和哥哥姐姐互赠书”“一起去做课间操”等活动,促使家长与幼儿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状态。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小学课程的适应能力,还可以缓解家长内心的焦虑,为家长更好地帮助幼儿科学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奠定基础。
以家长参与为主导的班级特色活动是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活动的补充,活动以班级为主体,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家长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开展“我阅读,我快乐”主题活动,由家长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并在班级群内打卡分享孩子阅读的视频。基于此,教师可以定期将班级内全部家庭中的图书整合,开展图书漂流与参观活动,每周选择一天,由一名幼儿带三本书并写上自己的名字,供班级内其他幼儿选择,拓展幼儿的阅读资源。
综上所述,幼升小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方式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若幼儿无法及时适应,就会影响其学习成效甚至后续的综合发展。因此,家长与幼儿园需要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幼儿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同时,教师与家长应从幼儿学习适应性视角着手,综合考虑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学习、生活自理、同伴关系等因素,改善教育合作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升小适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