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成果
2022-02-08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近日,记者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据介绍,作为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指导下,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接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研制,在成功批量制备增强热负荷手指部件后,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部件的焊接装配。中国团队领先国际完成首件制造,再次为ITER关键部件的研发取得实质性工程突破。
中国最大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青岛起运
11月29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英国业主量身定制的“海上油气巨无霸”——巨型智能集成化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山东青岛顺利交付。
据悉,企鹅FPSO由船体和上部模块两个部分组成,整体高度118米,总重约3.2万吨,总运营重8.8万吨,为目前国内建造的最重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该装置储油量40万桶,原油处理能力1275万桶/年,天然气处理能力12.4亿立方米/年,可满足33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量。
为将企鹅FPSO顺利运抵欧洲北海,此次运输采用了“船背船”的“干拖”方式进行运输,与大马力拖轮直接拖带的“湿拖”相比,“干拖”在缩短航期、减少海水冲击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据悉,企鹅FPSO是继35万吨级超大型FPSO巴西P67/P70项目后,中国向海外交付的又一大型FPSO,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的建造及集成总装技术。
我国首套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团队牵头攻关的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近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盾构机主轴承的自主设计、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安装调试和检测评价等集成技术。
经国家轴承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和专家组评审,该主轴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与进口同类主轴承相当,满足超大型盾构机装机应用需求。主轴承重达41吨,在运转过程中轴向受到相当于2500头成年亚洲象的重力作用,是目前我国制造的首套直径最大、单重最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将安装在直径16米级的超大型盾构机上,用于隧道工程挖掘。
在材料研发中,研究团队开发出“低氧稀土钢”关键技术,让主轴承载重能力更强、更有韧性、更加稳定,不仅在基础研究层面清楚了其机制,而且还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解决了浇口严重堵塞及加入稀土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并牵头制定了多项稀土钢标准。
鼻喷新冠疫苗获批使用
日前,由福建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成果——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经国家卫健委提出建议,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同意紧急使用。研究数据显示,该疫苗对奥密克戎株导致的症状性感染,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和安全性。该款“鼻喷新冠疫苗”由厦门大学牵头,联合香港大学、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是我国布局新冠疫苗应急攻关的5条技术路线之一,也是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鼻喷新冠疫苗”。
“夸父一号”最新太阳观测科学图像发布
12月13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最新一批科学图像在京发布,其中多幅图像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验证了“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截至目前,“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和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状态正常,卫星平台和各载荷功能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轨2个月期间,“夸父一号”开展了大量对太阳的在轨测试和观测。
其中,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实现了我国首次在空间开展太阳磁场观测,已获得的太阳局部纵向磁图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实现了我国首次太阳硬X射线成像,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以近地视角拍摄的太阳硬X射线图像,图像总体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超大直径盾构机“强国号”又添新功能
11月20日,由中铁二十二局与铁建重工联合打造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强国号”,在铁建重工园区准备向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三工区”项目运发。
“强国号”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被誉为同类产品的“天花板”和集大成者。据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轨道分公司穗莞深城际项目负责人刘自明介绍,“强国号”总长126米,总重3300吨,采用常压复合式刀盘,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电气系统、泥水环流系统。开挖直径13.27米,多项配置为全国之最。同时首次在国内采用掘进开挖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盾构操作智能化水平,通过精密分析、精确计算掘进开挖出土量,可以有效避免盾构机超挖问题。
中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
12月7日,由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泰安-泰兴段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从小兴安岭入境,经东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南下抵达上海。
此次投用的中俄东线泰安至泰兴段管道全长750公里,管径1219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历时23个月,提前半年建成投产。投产后,该管段可在江苏泰兴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联通,“北气南下”通道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提升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约5000万立方米/日。
随着这一东部能源重要通道的全面贯通,中俄东线在大幅提升了东北地区资源供应能力、推动“气化东北”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渤海地区陆上资源供应通道,缓解该区域对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依赖,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气成本;同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东、西、南、北四方供气格局,有效缓解区域管输瓶颈。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调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保障高峰期供气安全、促进管道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