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为调查样本

2022-02-08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籍资源库宁夏

武 杰(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

1 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背景

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和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1],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各种原因,能够流传下来的中华典籍十分稀少。古籍除了具有史料研究价值之外,其自身也是弥足珍贵的稀有文物和艺术品。因此,抢救、保护珍贵古籍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古籍整理是指对存世古籍进行整理修复,其目的是使古籍得到保护,便于今人以及后人阅读研究。因此,保护与利用是古籍整理领域的两大任务。很多古籍具有文物价值,每一次翻阅都会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耗,所以精心修复古籍、给古籍提供更好的收藏条件、尽可能延长存世时间成为古籍收藏单位的重点任务。各收藏单位对古籍阅览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此种保护方式,让古籍所具有的文献典籍的研究价值无法得到最大化利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可以有效化解古籍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利用之间的矛盾。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图像、文本等模式的电子数据,通过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网络等介质予以存储,并设立数据资源库,以实现对古籍的长期保护,提升古籍的利用率和传播范围。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最有效手段。

2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古籍保护工作方针,确定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即“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的内容中,数字化也是工作手段之一[2]。同年,《“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指出,要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率先对馆藏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3]。2007年,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入提速增质的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机构设置在国家图书馆及各省级图书馆),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2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编写了《古籍数字化技术(工作)手册》,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托古籍数字化成果,2016年9月28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上线,凭借原版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该库浏览数据成百倍激增并逐年上升。

3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宁夏古籍简介

为加强对珍贵古籍的保护,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1]。2007年,我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展开后,率先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分批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对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做好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从2008年3月到2020年11月,国务院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宁夏共有12部古籍入选,其中,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6部、宁夏博物馆1部、宁夏大学图书馆3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2部,入选古籍均具有印刷、版本、文献研究等方面的珍贵价值。

在印刷技艺方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在版本价值方面:宁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石例六卷》是清代“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刘宝楠之稿本,书纸用朱色方格纸,誊抄工整,装订考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收藏的《苏文忠公全集一百一十卷年谱一卷》,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刻本,书内钤有“浮云书屋”“浮云书屋珍藏”“白鹿堂”等印。宁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香南精舍金石契不分卷》形制特殊,是清代书法家、收藏家崇恩的手稿本,手稿中既有誊抄工整的完稿,也有尚未完成贴有纸笺的草稿。在收藏研究价值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收藏的《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是清代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戏曲理论家焦循的藏书,有其亲笔题跋,是研究焦循和朱子理学的宝贵资料;宁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河东先生集十五卷附行状一卷》,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兰溪文印堂刻本,书内有清代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题跋、批校及印章。这些古籍的入藏,体现了宁夏地区古籍收藏的水准。

4 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现状及分析

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由馆藏单位负责实施,各单位在数字化的模式、进度、资源共享等方面各有不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有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尚未启动数字化工作。宁夏博物馆藏品在2010年珍贵文物普查时,由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整体拍照记录。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收藏的《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苏文忠公全集一百一十卷年谱一卷》和宁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石例六卷》《香南精舍金石契不分卷》,授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进行影印,编入《朔方文库·宁夏典藏珍稀文献编》(宁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河东先生集十五卷附行状一卷》因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时间晚于此书出版,故未收入此书)①。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是建立数据库并通过网络进行存储和传播,让珍贵的古籍得到有效保护,让专业研究人员得到更多的资料支持,实现古籍资源的共享。严格讲,纸质样本数据化、数据存储、建设数据库传播利用共同构成古籍数字化的完整流程,缺一不可。如果依据这个标准,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在整体上还处于启动阶段。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其所藏的珍贵古籍虽以影印形式编进《朔方文库·宁夏典藏珍稀文献编》中,但由于《朔方文库》的最终成果是出版物,因此这些图片资料的使用最终还是回归到纸质书本上,不过收藏单位可以借此机会对本单位珍贵古籍进行图像数据的备份保存,初步完成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第一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也按照自身工作要求对所藏珍贵古籍进行拍照留存,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数据。在纸质古籍转化为电子数据的过程中,要经过数据采集、图像加工(如纠偏处理、图像拼接、去污处理、裁切和水印处理、图像命名等)才能形成展示古籍原貌的图像模式的电子数据[4],若要做成可以检索文字的文字模式或者既能看原貌也能检索文字的图文模式的数据乃至设置超链接,就要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如果考虑到未来组建资源库或者进入资源库,则还需要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格式进行元数据著录。基于上述原因,宁夏的12部珍贵古籍目前尚未进入国家图书馆主导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无法实现古籍资源共享。此外,《香南精舍金石契不分卷》残损、缺页比较严重,仅做图像方式的数字化尚可,如果需要做多种模式的电子数据,如通过OCR(计算机字符识别)转化为数字文本,则基本无法实现。以上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的进展。

5 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5.1 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要有统筹协调机制

宁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由4家单位管理保存,如果各单位自行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则有可能在工作进度尤其是数据参数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数据标准不统一会直接影响资源库的建设。对12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只是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第一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宁夏21家古籍存藏单位共藏有6,893部87,219册古籍[5],这意味着今后宁夏会有更多的古籍实现数字化。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2012年8月率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试点开展[4],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由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区珍贵古籍的数据化工作并建成宁夏地区珍贵古籍数据库”[6],从工作职责、业务领域、实践经验各方面来看,古籍保护中心都具有优势。因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应在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中担负起统筹职责,进行业务指导,加强组织协调,及时沟通交流,确保各单位工作同步推进,规范高效地推动宁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对于存藏数量不多且专业人员缺乏的单位,如宁夏博物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可委托工作组对他们所藏的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这样无需购置设备,也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对于所藏珍贵古籍文物属性突出的单位,如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在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完成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或是委托给工作组。目前,社会上也有很多专业的公司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若政策允许,在确保古籍原物及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也可在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将12部国家珍贵古籍交由专业公司完成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

5.2 珍贵古籍数字化要做到标准先行

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数据资源库,从而实现对古籍的保护和最大化利用。因此,标准统一的古籍元数据至关重要,这是建立资源库的先决条件。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为例,2012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启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制定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2014年根据工作实践又作了修订,对图像扫描参数设置、图像处理、元数据著录有明确规范的要求。宁夏的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可以按照国家图书馆的工作手册要求完成数据采集、著录工作,进而生成规范、标准的数据信息,以这样的标准采集的数据既能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也可用于今后建立的宁夏古籍资源库,便于平台之间的对接。此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更有利于工作的展开,首都师范大学研制的古籍自动标点技术、清华大学研制的中文古籍版本识别系统等都为古籍整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5.3 珍贵古籍数字化要因“材”实施

目前,我国古籍全文数据库一般采用三种模式:图像模式、文字模式、图文模式。在宁夏保存的12部国家珍贵古籍中,有的破损缺失较为严重,有的是写本,仅做图像数据尚可,如果想做文本数据或者图文数据,实现更多的检索浏览功能乃至链接功能,难度很大。因此,笔者建议因“材”进行数字化,就低不就高,不必追求检索浏览功能更全面的数据采集方式,而是借鉴国家图书馆的做法,采用技术条件上更容易实现的图像模式,按照古籍原貌,原样扫描或拍照,原版扫描的数据图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历史信息。这样做,无论是写本还是残损严重的古籍抑或是粘贴在纸上的草书纸笺,都可以实现数字化,为古籍文献的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原貌翔实的书籍史料。

6 宁夏全面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路径探讨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意见》对推进古籍数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建立健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协调机制、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等。这些指导意见是国家对我国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决策部署,也是宁夏全面开展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规范和目标。

“十三五”期间,加快存藏古籍数字化工作进程是宁夏各古籍保存单位的共识,有些单位已在不断地先行探索。如,宁夏社会科学院存有194种4,486册古籍,目前对院藏的清雍正年间的《朱批谕旨》《本草纲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部进行了高清扫描,下一步计划逐步对其他存藏古籍进行扫描保存。但整体而言,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还比较滞后,基于此,宁夏还需尽早谋划,通过对国家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来积累经验、查找不足、锻炼队伍、建立工作机制,以期今后能有条不紊、高质量地完成宁夏现有存藏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6.1 共建共享是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宗旨与目标

宁夏在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应把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工作宗旨,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展。①在古籍书目的选择上,宁夏古籍保护中心依托宁夏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成果,已完成普查目录,出版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宁夏回族自治区二十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除民间私人藏书外,已全面完成对宁夏藏存古籍的普查梳理,为宁夏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奠定了书目基础。从存藏数量、技术力量、工作经验上看,宁夏古籍保护中心应发挥带头作用,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每家存藏单位是否要对普查登记的所有古籍都进行数字化也尚需商榷,因为存藏古籍必然存在重复现象,比如《本草纲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宁夏社会科学院都在藏,如果两家单位都对此进行数字化,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还有一些古籍,在内容方面存在思想糟粕之处、在历史文献价值方面存在谬误之处、在版本比较上没有其他单位藏存的同一古籍更有价值。这些因素,都需要在进行古籍数字化之前做好筛选工作,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到实处。宁夏古籍保护中心可以联合各家存藏单位共同筛选全区数字化古籍书目,避免雷同、谬误,确保品质,让更多有价值的古籍善本实现数字化。②在数字化标准的制定上,参照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模板,严格按照要求采集著录数据,做到宁夏古籍数字化标准统一,为今后建立宁夏古籍资源库做好数据储备,最终实现宁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③古籍数字化对人员要求较高,既要懂古籍知识还要熟知计算机技术。在人员组成上,宁夏古籍保护中心可以联合各家单位,抽出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员组成一个技能完备的复合型工作小组,指导全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

6.2 以珍贵古籍数字化为抓手,稳步推进工作进程

截至2017年底,宁夏21家古籍存藏单位共藏古籍6,893部[6],对所有古籍实现数字化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需要分步骤实施,具体可分为国家级珍贵古籍数字化——自治区级珍贵古籍数字化——宁夏存藏古籍数字化三个阶段。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在“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中提出,将评选全区《珍贵古籍名录》[7],那么今后在宁夏不仅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还将产生一批自治区级的珍贵古籍。宁夏的古籍数字化应该由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牵头,以12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为抓手,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统一数字化技术标准,整合人力资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业务水平,完善工作流程,制定《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在评选出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后,组织藏存单位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参照手册开展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完善工作手册,在今后更大规模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之后,宁夏古籍保护中心可以组织曾参与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成员成立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可负责若干家宁夏古籍藏存单位,指导他们依据文献、版本价值及保存现状筛选古籍,并分批次列出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录。

6.3 综合数据库与特色数据库并举,彰显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底蕴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除了保护之外,更是要让这些曾经深藏书阁里的古籍以一种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被读者利用,以多样的主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丰富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让千年的书香翰墨再焕新彩。基于此,宁夏在摸清古籍资源家底的前提下,可以把综合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提上工作日程,用综合数据库体现宁夏古籍藏量,用特色数据库体现宁夏的地方文化特色,二者并举彰显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综合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基本古籍库”等,特色古籍资源库如国家图书馆的“宋人文集”、中华书局的“木版年画数据库”“中华石刻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上图馆藏家谱目录”等,既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也满足了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得益于业已完成的宁夏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设宁夏古籍综合数据库从古籍资源方面讲没有难度,稳步推进分批完成即可。在建设特色资源库方面,则需要对宁夏现存的古籍进行分类梳理,构建主题,首要因素是凸显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如,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就是具备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主题,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自秦汉起宁夏的引黄灌溉历史已有两千多年,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千年古渠以及治水人物、水工技术、水利艺文等丰富的水文史料,水利古籍史料可成为特色资源库的一个主题;另外,宁夏籍的文人、官员以及长期在宁夏为官或生活的非宁夏籍历史人物留下了诸多与宁夏相关的著述,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宁夏人文历史地理的风貌,这些资源也可以成为宁夏特色资源库的选题。

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的保护,某种意义上也是古籍的一种重生,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有效手段之一。对12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仅仅是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开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推动宁夏古籍数字化进程,建立宁夏古籍资源库,让宁夏藏存的更多古籍早日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让珍藏的古籍既能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增加研究利用的学术价值,这是宁夏古籍数字化乃至古籍保护的长远工作目标。

[注释]

①本文中关于宁夏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情况,由笔者依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大学图书馆的调研资料整理而成,在此向相关单位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古籍资源库宁夏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宁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宁夏煤电博弈
我是古籍修复师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