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疫情防控影像中呈现“四个自信”的必然性

2022-02-08张轶敏

数字传媒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抗疫防控

张轶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市 10248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以最大的勇毅和果敢诠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面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的攻击,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2 月2 日6 时30 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381335260 例;截至2月1日24 时,中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6202 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走出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

从按下暂停键,到常态化防疫、动态清零;从科学果断划定风险区域到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从方舱医院建立到健康码推行使用、新冠疫苗研制推出并全民免费接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 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 万亿元,增长1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数字证明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华大地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疫情防控故事。整个社会管理下沉到村镇、社区和个人,群众对社会管理的观察由远及近直到身边,变得触手可及,随拍即是,人们交际交流,由面对面更多地变为网端传递。从2020 年到现在,网端产品、网络传播数字急剧增长,传播已经不再是一个专业概念,也不单是媒体的专有属性,成为一个全社会供给端与需求端直接对接的通路。我们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完整地转型为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端视频呈现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和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这是现实生活投射于精神产品、在网端呈现的必然,由此展现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一份分量最重的答卷。“四个自信”在疫情防控影像中的呈现具有多重的必然性。

1 现实生活投射于精神产品的必然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短视频+直播”在即时传播权威信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记录全社会共同抗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仅以快手端为例,2020年快手联合多家主流媒体推出战“疫”大直播,4 个月时间,累计超80 亿人次在线观看。“央视新闻”快手号更是连续直播1791个小时,创下快手端账号持续直播最长时间的纪录。2020 年1-6月快手短视频类比中记录生活的作品达29.8%,疫情防控拉动了“短视频+直播”作品的产生及旺盛的需求。2022 年2 月,呼和浩特市出现疫情,网端呈现大量市民自己拍摄的抗疫短视频,这些作品温暖而有力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紧抓媒体融合传播特征,利用网络开放性、链接性,海量吸取网络传播的短视频素材,策划推出的“内蒙古,有爱”全媒体连续报道,全景式展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实际行动,达到协同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

陈力丹在他的《精神交往论》一书中指出,从社会需要考察精神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意指“社会需要既决定人们的精神交往的程度、水平和内容,又受制于具体的社会生产结构。”疫情防控的特殊需求直接拉动了网端经济,以此为辐射,短视频和直播消费必然蓬勃发展。以奔腾融媒为例,本轮疫情期间共生产发布900 余个融媒体产品,《呼和浩特24 小时》以时间为线索,记者现场聚焦并记录各行业抗疫瞬间和普通人生活场景,一线人员不眠不休与百姓生活从容有序,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映像,凸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24 小时》全网传播超过500 万次,成为爆款产品。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主播王芸、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百姓热线》主播雷蒙受众知晓度、认可度高。抗疫期间,他们将个人风格融入产品,带领团队策划制作了《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温暖守候 共迎曙光》《疫情防控关键时 切勿大意防反弹》等多个产品,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共情共鸣,在疫情期间彰显了网端传播的力量。疫情防控的战役中,短视频记录了人民群众抗疫的故事,发布了最权威的信息,传递了的信心。视频的表达是碎片化的,但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组合起来,就将中国人民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用影像凝固了下来,中国人民的乐观、豁达、自信、团结彰显于此,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汇聚于此。

2 互联网人数急剧上升移动技术升级的必然

在网络全覆盖的前提下,在疫情防控、疫情常态化的过程中,社区喊话大妈变网红,卡车司机成为流动的视频输出点,并不鲜见。这得益于短视频的快速普及、网络的高效运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看到其他人拍摄的疫情防控的故事。

2022 年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较2020年12月提升26 个百分点。”全国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数字政府的支撑作用。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短视频等应用迅猛发展,为群众分享信息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降低了信息交互的门槛,实现了全民参与。“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4794 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6080 万,占网民整体的90.5%。”

“截至2021 年12 月,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996 万个,全年净增65 万个,其中,4G 基站为590 万 个,5G 基站为142.5 万个,全年新建5G 基站超65 万个。”技术的进步为疫情期间影像呈现“四个自信”提供了前置可能。作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网端尤其是自媒体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而且已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公共空间。

2021年,全国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用户分别达到2.01 亿户和1.32 亿户,有线电视高清(含超高清)用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近6%。我国将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全国广播电视媒体也拿出“大象也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以用户体验效果检验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这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新使命,也是应对当前媒体舆论格局深刻变革下的必然抉择。全国的广播电视台在“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传统媒体与网络视听新媒体开始互相引流,融为一体。2020年上半年,仅央视《新闻联播》青年观众就增加13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收视率同比上升92%。传统电视端收视看涨,在抗疫报道中,体现尤为突出。如2020 年总台在自有短视频平台“央视频”及微博、微信、微视、快手等流量入口均设有央视《新闻联播》《新闻1+1》等节目的直播链接,让央视新闻实现了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2022年春天的疫情面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让奔腾融媒唱“主角”,发挥其生产、聚合、分发、传播和服务等多项优势,全台所有新闻部门第一时间向奔腾融媒投放产品,集聚力量共同策划生产5900 多件产品,其中原创产品2300 余件,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疫情网端的影像呈现,大众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情感,通过媒介的互动使影像传播发挥了心灵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功能,成为疫情防控阶段影像呈现完成的新命题。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常态化时期,这种真实反映生活表达创作者真情实感的短视频,用影像呈现的手段书写出直击人心的力量。这些视频或让我们潸然泪下,或让我们激情澎湃,起到了提振信心、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强大作用,彰显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强大自信。

3 “四个自信”深入人心的必然

融媒体端视频呈现的抗疫故事充满了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73 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 年的历史就是爱国志士仁人寻求重圆强国梦的历史,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把满面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一个新世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 多个,每天成立的与每天解散的一样多,信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主义,这其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用为人民服务这个镜子时刻检视自己。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武汉决战决胜、北京的立战立决、额济纳的千里大转运、呼和浩特的动态清零,我们应对考验的底气与现实力量和能力,无不依赖于中国道路正确之下积累起来的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基础和强大科技力量所带来的底气。疫情防控需要资金、物质投入,病患救治需要投入人员与科技,科技攻关需要高科技本领,网格化管理、疫情流调需要强大的治理能力和日益增强本领的基层干部队伍,需要网络的强力支撑和科技体系的完备,这一切都源于新中国70 多年来道路正确所积累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

融媒体端视频呈现的抗疫故事充满了理论自信,让我们坚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不经人民群众掌握,就不能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但理论传播的顺利程度,深受理论所孕育的土壤为理论传播“蒲公英”提供的种子是否强大。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所取得的成绩直接推动了理论自信的视频呈现。我们党心系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防控要求,都是以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病情危重的95 岁老人没有被放弃,使用ECMO 达62 天的65 岁老人肺移植后成功生还;重症患者15 万的救治费,确诊病例2.15 万的治疗费,除去医保外全部国家财政补助;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截至2021年底,中国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85%。生命至上才是真正的人民至上,疫情防控期间人民至上为民情怀进一步凸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其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性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根本特征。

融媒体端视频呈现的抗疫故事充满了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国大地,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作出的历史选择。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在全国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领导。全国上下从国家机关到地方机关、从大城市到小村镇、从企业到学校、厂矿奏响了一曲挥斥方遒的战歌。新华社记者高蕾、王子铭、温馨在《人民至上的战役实践》一文中写到,武汉天河机场最忙碌时,每隔三分钟,就有一架国产运-20 大型运输机轰鸣而来。全国各地和军队的346 支医疗队、42600 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中国最顶尖的10 个院士团队奋战一线,全国近十分之一的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只有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才可能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资源与运筹人力的能力”,我国应对疫情的措施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抗疫斗争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全国步调一致。

融媒体端视频呈现的抗疫故事充满了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苦难压不垮,风雨中开花。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总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面对苦难,中华民族想的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充满了解决问题的革命乐观主义,这也是这个民族面对苦难生生不息的文学呈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炼,这在抗疫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中华医药的巨大魅力,在抗疫中展现自己真实的才华。在看不见敌人的抗疫战场上,中华儿女铮铮铁骨、同心合力、众志成城,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激昂奋进的抗疫战歌,这些抗疫故事,坚定了文化自信,诠释了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抗疫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