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区块链对新闻真实的重塑

2022-02-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块受众信息

关 倩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1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危机

“后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选中的年度词汇,即随着社会关系茧房化和重归部落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1]。在重大新闻事件中,人们的态度和情绪也是抽象意义上的舆论力量的一部分,而且并非总是积极理性的,人们有时只关注情感的宣泄和新闻事件背后的挣扎,而并非真相本身,真相面临着下沉与失落的窘境。由此,新闻报道不断迭代。

后真相时代,众多新闻同时发布,许多虚假信息掺杂其中,受众获取事实真相的成本提高,新闻真实被解构的可能性增大,从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此外,人们在面对某一新闻事件时的情绪并非总是积极理性的,在其非理性情绪的参与下,观点和事实之间的分野可能会模糊不清,虚假与真实之间的中间地带也有可能不断延展。因此,媒体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再次审视新闻失实的问题,重塑新闻真实,重获公信力。

2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面临的困境

2.1 反转新闻不断涌现

“反转新闻”是新闻实践过程中伴随事件发展及舆论方向转折变化,在最后呈现出事实真相的“后真相”新闻传播现象,是社交化媒介信息生产的新问题,也是时代传播的新困境[2]。伴随着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受众往往更倾向于依据自身固有的观念和理解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除了愿意耐心等待新闻真相浮出水面的公众以外,还有一部分人深谙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套路”,认为新闻只有不断反转才能到达最后的真相。因此,部分公众的极化心理会促使其更加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反转新闻的浪潮中,真相也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此外,反转新闻所带来的舆情反转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重要影响,新闻真实可能会在公众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不断被颠覆,再加上部分受众对新闻真相漠不关心,只是单纯地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为无意义的情感渲染买单,游离于事实真相之外而不自知,甚至对新闻反转有很高的期望值,从而使得这种新闻和舆论的百转千回带来媒体公信力的悄然消解成为可能,新闻业态也因此而容易变得乱象丛生。

2.2 事件真相延迟到达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个体话语权充分下沉,意见精英化逐渐消解,“传者垄断”的格局逐渐消失,个人的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人们拥有了与专业媒体共同解读新闻信息的权利,甚至有时会是一种巨大的逾越,导致专业媒体的权威性迅速下降。当下,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非专业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参与感愈来愈强,甚至比专业权威媒体的报道速度更快,新闻的发布逐渐演变成了时效争夺战。当这种新的模式嵌入传播链条,就会使得专业媒体对于真相的报道总是滞后的。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匿名性,大量未经核实的新闻信息进入公众视野,并随着公众的转发逐渐以异化、扭曲的形式传播扩散,真相被层层包裹且扑朔迷离,每个人都有对事件不同的认知,共识性的态度逐渐消亡,传播方式不再拥有清晰可辨的轨迹,公众偏离了正确舆论场的指向。与此同时,权威媒体的权威报道在时效争夺战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绪化解读,这种错位使得真相可能延迟到达,即便后期到达也有可能由于受众对真相的冷漠而变得可有可无,事实真相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公众进行情绪宣泄的牺牲品。

2.3 沉浸式引发认知混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新闻为代表的沉浸式新闻逐渐改写了媒介生态格局。沉浸式新闻强调现场性和生动性,它更加凸显个人的主观视角,弱化专业记者的第三人视角,由此带来的现场感和沉浸感使得受众拥有了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解读形式,从而使其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意志表达而忽略事实真相。

此外,这种共情的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可能是“超越真实”的新闻危机,容易引发受众的认知混乱和价值观无序。在5G技术的助力下,沉浸式新闻体验打破了时空桎梏,过于生动逼真的新闻场景虽然能够激发受众的现场参与感,但受众长时间处于虚拟的环境中容易引发眩晕感并产生生理性不适,在模拟的环境下可能难以辨清事实真相而易受情绪力量的支配,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动,从而对新闻报道缺乏一定的理性认知。与此同时,若是常常以过度个性化的新闻视角去报道新闻事件,那么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受众对于新闻真相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使得真相带有了娱乐的滤镜,很可能背离新闻本应具备的客观公正性,从而为舆论引导带来诸多困难。

3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及其重塑新闻真实的策略

3.1 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模块,而“链”则是通过加密算法进行点对点传输[3]。虽然现如今并没有任何技术方法可以完全阻断谣言的滋生,但区块链能够运用数据块链的形式打造一种分布式账本,并与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密切结合,促进人机协同,提高每一个参与个体的敏锐度,快速且精准地发现谣言源头,并实时记录事实真相,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不仅是重新高举真相的大旗,更是对媒介架构某种程度上的颠覆,为接近新闻真实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区块链技术安全性极高,其所涉及的数学、密码学等学科能够通过加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存储,并在网络中搭建公共账簿,它的介入可以最大化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能缓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内外部压力,其所拥有的不易篡改、去中心化等鲜明特点带给了新闻传播领域新的启发,通过实时迅速的信息溯源和链条式事实查验等手段解构“后真相”,并在防治假新闻的基础上达成新闻真实的保护机制。

3.2 区块链重构新闻真实的对策

3.2.1 激励机制:扼杀谣言的经济动机

由于区块链上的应用是去中心化的,所以区别于公司制的中心化运营模式,区块链项目一般都是由区块链社区自组织和自运营的。那么,区块链项目就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项目参与方的利益。这个激励机制会在项目起草阶段就写入白皮书,并由智能合约来约束执行[4]。区块链自身的“代币”奖惩机制可以运用于新闻区块链中,在群体智慧的共识性合约基础上创设某种“新闻币”,让用户可以对新闻发布者发布的信息进行打赏、点评,并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从中获取相应的新闻币,从而构建一种受众高度参与的开放性新闻生产形式,增强优质新闻内容的输出,促进新闻生态的良性发展。一旦出现谣言,平台会按照客观性原则并依照相关规则以奖励代币的形式来对发现谣言的人群实行激励,并对生事造谣者进行“公开审判”,并予以代币处罚,降低其在区块链中的信誉。例如,Lunyr区块链创业团队是首家依靠区块链实现知识共享的平台,其平台上所有提交审查的内容均提供来源,虚假信息可以在散布前被筛选排除,贡献高品质内容用户以获得Lunyr系统内的代币作为回报[5]。

此外,在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新闻记者能够按照自身的投入和付出给生产出的新闻产品进行价格定位,从而激发其创作活力和个人生产欲,促进原创优质新闻内容的生成,记者本人也能享受“代币”的奖励。受众也可以通过自身获取的“代币”付费观看和审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在打击谣言和假新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能够通过新闻币的收集和打赏等积极的回报和反馈来充分调动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调查报道,并有指向性地为新闻机构提供受众所关心的议题,有效规避水军、黑公关等各种利益风险,从而促使媒体在奖惩的公平机制下认真思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后真相时代,区块链的激励机制使得各种辟谣平台不再孤军奋战,在技术的赋能下获得一直以来媒体所追寻的客观、真实与中立,增强了用户甄别谣言的能力,从而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3.2.2 防篡可溯:数字签名与时间戳

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思维的新闻事实核查应用,可让更多的人参与网络信息的编辑,创造判断内容是否值得信任的新机制,追溯、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和(或)来源,从而确保真实信息得以更广泛的传播[6]。数字签名和时间戳作为区块链的两项核心技术,通过服务器给数据块加上时间标记和数字签名,以此来证明标识的刻度之下数据的存在性。两者通常以一个“见证者”的角色出现在网络中,每一个时间戳都包括以前的时间记录,各个时间节点连成一条链,为每一条原始数据加强了时间的保证,提高了信息来源的可验证性,能够打造较为完整的数据图景,从而摆脱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效规避了数据泄露和数据造假等种种风险。此外,用户的身份和发布信息的时间随着信息的录入也被同时写入了区块链中,彼此可见且相互印证,新闻来源不再遥不可辨,用户在链条上输入和上传的信息都得以呈现,并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的保护机制之下难以更改,使得信息的高度透明成为常态。因此,通过这种信息过滤,假新闻无处遁逃,发布者的责任意识空前增强,能够对虚假新闻进行事后追责,遵循以真实为基本准绳的网络舆论标准,给媒体对新闻真实的重塑带来契机。

传统的信息核查方式是媒体工作者通常利用不同来源的信息材料作为支撑,并对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依据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来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这种方式耗时耗力,有时由于受到媒体从业者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出现把关漏洞,藏匿在新闻中的谣言和假新闻也由此出现,并随着网民的点赞和转发持续升级。而区块链的数字签名与时间戳能够通过时间的记录快速锁定原始数据下的新闻信息,在信息源头精准打击假新闻,提高了真相核实的效率和速度。对于模糊不清的新闻事件而言,这种给数据打上时间烙印的方法使得原始信息数据有迹可循,且具有唯一性。由此,新闻真实在区块链技术的推动下得以重塑,社会网络中高可信度、高透明度、高平等性和积极性的媒介生态也得以形成。

3.2.3 共识行为:集体智慧阻断谣言传播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得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把控从集中控制变为共享共生,信息在链条中得以充分流动和扩散,传播的权力被分散下放,任何公众需要的信息不会因为资本的介入、利益的驱使而被过滤掉,每一个媒体甚至个人都是链条上的信息单元,他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赖,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勠力同心,充分发挥了群体智慧的重要作用,建构了平等开放的传播格局。例如,PressCoin平台利用加密技术实行了去中心化形式的价值再分配,读者不再是被动且单一地贡献个人智慧,而是扮演系统参与者的角色,为社会的协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群体智慧,进而带来公共话语空间的崛起和公共对话的繁荣。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弱化了把关人的功能,共识机制成为新的把关形式,与机器把关、算法把关和用户把关一道,确保进入公众视野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区块链技术赋能之下,中心节点不复存在,所有个体皆为中心,并能依照自身的知识体系建构完整的新闻生产流水线,永久不变的意见领袖已被独立个体所取代。与此同时,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使得散乱的新闻信息得以集中和共享,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创建和评价,信息生产者和受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每一位用户既是信息把关的参与者,也是打击假新闻的行动者,大大减少了新闻造假的可能性。这种共识并非参与人数的浅层表现,而是在算法的推动下用户参与方式和程度的动态呈现,彼此互联互通,相互印证,使得所有人共同搭建了一个全新且机会均等的新闻机构,从而汇聚四面八方的意见和声音,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解读。

4 结语

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假新闻危机,区块链技术给新闻传播领域提供了接近新闻真实的有效路径。得益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群体共识成为可能,再加上其信息源头的可溯性不易篡改性和激励机制,有效扭转了原有信誉较低的传播场域,吸纳了更多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全链条。然而不可否认,区块链技术自身也有颇多局限性和隐忧,它与新闻领域的结合还需更多试错,其背后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仍亟待解决,但毋庸置疑的是,区块链对于新闻真实的重塑潜力不容小觑。因此,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的重塑要依靠区块链和媒体链双方共同来实现,在开放共享的高透明化信息库中完成谣言的甄别和真相的传播,彼此相互印证,将碎片化的信息在有效核查的基础上进行拼凑,从而最大化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通过互链共治实现新闻真实的重塑。

猜你喜欢

区块受众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