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媒体时代的“Vlog化”传播

2022-02-08

数字传媒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样态受众信息

张 楠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Vlog是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创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拍摄和剪辑,将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视频媒体产品在社交平台传播、分享。从2017年起,Vlog概念开始走入中国,许多明星、个人视频创作者都开始了Vlog的拍摄和发布,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产品和媒介方式,开始走进了大众生活。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也开始以Vlog的形式制作和发布媒介产品,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样态——“Vlog化”传播。例如,在全国两会报道中,“Vlog式上会”被各大媒体和新闻栏目频繁使用,记者从客观报道的视角转变成为第一人称的表达,通过主观视角的镜头带领着受众进行沉浸式的感受。这样的形态改变了原来的新闻视角,把看上去严肃甚至有些生硬的新闻内容以“Vlog上会”的模式进行生活化的表达,打破了新闻报道长期以来的固有印象,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 “Vlog化”传播的角色和特点

作为新媒体的产物,“Vlog化”传播带有明显的适合各平台传播的多媒体融合特色。“Vlog化”传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1 第一视角主观呈现

主观人称的视角具有的优势:首先是创作者的亲身感受,沉浸式的代入感可以带领受众走进创作者设定的传播情境,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其次,以人物为主的镜头拍摄方式有助于比较原始的现场状况的还原,尤其是整个认知、探索、了解过程的直接记录,产生了受众感知的“全程亲历”,可以满足受众心理上的“好奇心”。

1.2 多种方式互动传播

同一信息的传播在传统电视媒体、互联网端和移动通信端等不同平台同步播出,可以形成大屏与小屏间的多屏互动,最大范围地扩大信息的传播广度。第一人称的表述风格赋予了“Vlog化”传播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使“Vlog化”传播在表现上更加生动鲜活,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网络端口的“点赞、评论、转发、弹幕”等功能和社交体验,让“Vlog化”传播的内涵更加丰富。

1.3 话语风格有机融合

“Vlog化”传播的独特样态,带来了不同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传统电视媒体播出的视频媒体作品,虽然使用了Vlog的表现形式,但在整体上更多地呈现出了官方媒体的话语特征。在网络端或移动端发布的Vlog作品,是以普通群众的亲民视角来进行表达,把官方的媒体主导意识进行了一部分消减,更便于群众接受,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体现了更多平民话语的诉求表达。

2 “Vlog化”传播的发展和创新

2020年初,在海量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媒体报道中,各类社交平台上普通群众视角的“Vlog信息”发布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顶点。大量的一线医务人员、志愿者,甚至是普通群众纷纷拿起手机开始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疫情大环境下的这些记录现实的Vlog,发展成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Vlog”化新闻传播。

在“Vlog化”传播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端作为主流媒体平台和不同平台、不同制作方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不同类型的“Vlog化”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2.1 电视节目播出群众素材的引用式

这种样态的“Vlog化”传播,主要是电视节目通过直接播出或进行简单剪辑制作普通群众拍摄的Vlog片段,把这些非专业的视频在专业的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来。这种“平民视角、专业播出”的样态,在素材选择上没有经过专业编辑的干预,会让受众感到更加的真实、鲜活、生动,也更容易接受。

2.2 媒体策划主导群众参与的合作式

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出的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采用了Vlog的形式,近距离拍摄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亲身经历疫情的参与者。与直接引用群众素材不同,这种形态的“Vlog”尽管也是第一视角,但创作者是包括导演、剪辑、制作、后期包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视频中解说词全程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在不同段落中对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的交叉运用,音乐的处理和片尾的设计,这些细节都彰显了专业性和艺术性。

2.3 媒体平台对特约作者作品的转发式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央视网大量转发特约拍客拍摄制作的系列Vlog作品。区别于常见的媒体记者现场报道,“Vlog化”的视频作品的优势在于完全抹去了记者痕迹,突破了固有的传播框架模式,让观众的收视需求更加靠近客观现实。作者的个人特色在Vlog的传播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2.4 专业记者深入内容分区的沉浸式

在今日头条、B站等很多内容分区中推出的Vlog融合了专业媒体创作者和UP主两种身份的视角,使“Vlog化”传播更像是专业媒体工作者运用群众语态的新媒体作品,通过街头采访、实践操作、互动求赞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专业工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业务水准。

3 “Vlog”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的要求

3.1 打造专业人员为基础的创作团队

Vlog的制作看似容易,但要想运用这种方式把故事讲好,把信息传播到位,必然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策划、创意和设计、编排。伴随着Vlog样态的火爆,受众对作品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作品的水准不高反而会引发恶评或抵制,也会引发网友的负面传播。现在,已经有不少制作精良的Vlog团队从传统媒体借力,完成了专业化水准的队伍搭建。

3.2 创作符合受众审美需求的精细作品

融媒体时代,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单向传输信息,而是需要依据受众的需求来制作媒体产品。在这样的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主导着媒体产品的生产与方向,作为生产者,一定要注重受众的需求,制作出符合受众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在制作Vlog媒体作品时,要注重及时回馈受众关切的内容,改变以往只播出不互动的僵硬播出模式,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吸引更广泛的关注。

3.3 关注社会重大话题导向的题材选择

在Vlog作品制作时,创作者要注意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避免只为了流量和点击率而过度追求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尤其是传统媒体,在利用“Vlog化”的形态进行传播时,更要注重与社会重大话题导向有关题材的选择。考虑这种传播样态的本身特点与叙事风格,对于严肃信息的传播不能以一时的热度为重点,而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主流价值观导向。

4 “Vlog化”传播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应该积极探索“Vlog”化传播的模式,给媒体信息的多元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4.1 “Vlog化”结合新科技,产生创新样态

信息传播是一个依托新兴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领域。伴随着AR/VR/XR等新的传媒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5G直播等传播手段的更新换代,在提供信息更丰富的同时,也会给受众带来更加多样、全面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冲击。“Vlog化”传播要积极融合新的技术手段,推出更新形态的媒体产品,获取更大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

4.2 “Vlog化”结合名品牌,增加用户黏性

同过去传统的电视节目作品相比,“Vlog化”传播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作者就是信息产品的主角,这更容易让创作者像主持人一样成为名品牌。例如,央视在2020全国两会报道中推出的“饼叔追两会”系列Vlog,利用了作者的个人特色锁定受众群体,使节目逐渐形成名品牌,用户黏性空前加强。

4.3 “Vlog化”结合多平台,延伸传播领域

目前,“Vlog化”主要依靠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带有较强的移动社交属性。这表明“Vlog化”传播应该聚焦在社交这个核心属性上。当前,网络社交平台的高速发展满足了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受众被不断细分,媒体平台也不再一家独大,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而,“Vlog化”传播应该主动深入新平台,探索多方合作,触及多方受众,不断扩大受众群体。

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产品样态,“Vlog化”传播的发展显然为媒介传播注入了新血液,在共情、赋权与互动等层面展现了其独有的优越性。当媒体信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高度连接时,作者和受众应当共同向Vlog作品的本真靠拢,记录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使Vlog成为传受双方能够信任和依赖的情感和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样态受众信息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