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新”时代“数学”之变

2022-02-08金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类课件笔者

金唯

● 特色与亮点

1.营造氛围

本课件结合音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声音是构建动态课堂的重要手段,视频则是丰富多感官教学的必要措施。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活动内容相关的音频文件,构建了一个“富有童趣、充满声音”的课堂,为学生制造了一种新型“沉浸式学习”之感。紧接其后,笔者播放了“大耳朵图图”遇到的分类难题(如图1),让学生沉浸在由视频引起的问题情境当中,并在潜移默化的问题情境下,分析其背后蕴藏的数学分类的实际意义,以便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活动

本课件利用微课,完整展示并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教师可将微课通过微信或人人通平台等工具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做好参与活动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简短的以“介绍如何进行分类”为主题的微课,鼓励学生跟随微课,完整地进行分一分、说一说、写一写等相关活动(如图2)。课后,利用视频软件,在家长的帮助下,自主录制成果视频,并将其上传至学校微信平台,进行全年级乃至全校的分享与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下,不仅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在编码”永久储存。

3.创新形式

本课件更新了教学用具,电子技术的加持提升了信息实践教学的效用。在希沃白板技术的支持下,笔者搜索与“分类整理”相关联的游戏活动,并在课堂上借助课件一一展示出来,随着游戏“同伴竞技赛”“脑力大比拼”活动进入白热化(如图3),学生的兴趣伴随素材的丰富越来越高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游戏”后围绕“你是如何进行分类的?”进行阐述,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

4.促进发展

多元评价,告别以往教师单方面、极少数、单一的点评模式,增加系统分析、生生互评,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课堂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和总结,通过评价,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哪一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做到及时调整。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及时、不全面的教学评价往往不能辐射到全体学生,有时甚至关注不到需要倾注更多精力的“后进生”。本节课中,笔者在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练习作品上传到电子信息平台,引导他们观察其他人的作品并围绕对方的成果进行在线反馈,给他点赞或圈出不足之处,然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评价意见做出总结,更客观地站在学生立场上引导他们进行调整。

● 制作背景

本课件在新课程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手段,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尤其是学生还可以在线上空间、“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发现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以及上传自己独立“首创”的融合课程,并在同伴突出表现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的“胜负欲”,进而会有更多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毫无疑问,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素养的正向发展。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第一部分:教学分析,创造新模式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新修订的教材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与原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合编在一起。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而不是正式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它为以后学习统计的其他呈现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笔者在设计课件时找寻本节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努力创建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笔者搜集了图像资源、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游戏资源等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利用希沃白板及平板推送功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注意。

(1)學情分析

本课件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创设的教学资源。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网络资源进行辨识的能力,并具有希沃白板等电子软件及设备的使用经验,能进行与电子仪器相关的操作活动。由此,笔者运用相关联的信息资源,设计了本课件。

(2)教学内容

课件内容的设计笔者以课本为依托,用教材中游乐场的情境图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探究活动,由图片观察到视频播放,从小组讨论到平板上的投票表决,运用多种信息资源,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分享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个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分类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好习惯,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第二部分:课堂变革,适应新时代

本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课堂,做到了以下四点:①营造氛围;②展示活动;③创新形式;④促进发展。可以说这四点正是传统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动态可视化的氛围创设,让学生仿佛佩戴上“4D”体感设备;活动的展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多元评价的建立使学生的课堂生成性评价有据可循。

3.第三部分:成果展示,塑造新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为学生搭建了课程云平台,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以学科活动为主线,发散思维,自主创新,上传以“你好,小讲师”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式微课。在创新形式的同时,让学生多说,多表达。

● 关键信息处理

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尚不具备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年级小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更加迅速地进入实践活动状态,同时可以为他们主动探究实践任务、表达深层情感、增进文化内涵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最终提高学生课堂整体时间的效用,增强教学效率。

本课件笔者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登录平台,查看数据,用数据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型教学模式逐步蜕变成“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光谷一小微信客户端,实时推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相关信息,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云课程平台,为家校沟通提供有力信息扶持;利用希沃电子白板以及学生端平板电脑,进行实时推送、及时反馈、生生互动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融合。

● 幕前幕后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也曾对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感到疑惑和无所适从,常在想是否应该“改变”教育思想?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怎么“适应”新时代教学之“变”?笔者在探究中找寻答案,在实践中自我变革,在摸索中逐渐成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应对新型教学模式形成正确的认识,主动尝试、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并逐步优化课堂实践活动的整体结构,以便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将其可视化、化抽象为形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丰富抽象层次的想象与感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附:《分类与整理》数字学习工具二维码

猜你喜欢

分类课件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