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西劳工党的理论体系及执政实践

2022-02-07周志伟

当代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卢拉劳工巴西

周志伟

2002—2016年,巴西劳工党连续4次赢得总统大选。图为2010年总统选举期间,时任总统卢拉为候选总统罗塞芙拉票,罗塞芙在之后的选举中成为巴西首位女总统。(新华社图片)

巴西劳工党(下称“劳工党”)成立于1980年2月10日,1982年2月11日获巴西最高选举法院批准登记,是巴西规模最大的左翼政党,也是拉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左翼政党之一。过去40年,劳工党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巴西政局的起伏波动:1980年,劳工党兴起于工人运动,是推动巴西再民主化的重要力量;1989—1998年,劳工党先后3次在总统大选中失利;2002—2016年,劳工党连续4次赢得总统大选;2016年,罗塞芙总统在其第二任期内被议会弹劾,劳工党执政黯然收场,巴西陷入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的系统性危机;2019年以来,劳工党再度成为巴西选民的“选择偏好”,有较大可能“重新执政”。深入分析劳工党的理论体系与执政实践,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巴西政治变局及其发展趋势。

劳工党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与基本内涵

劳工党的理论体系是其在参与巴西政治进程中逐步构建的,不仅具有国际政治的时代烙印,而且体现了巴西政治变迁、政党体制变化的特性。自1985年巴西实现再民主化至今的36年多时间里,劳工党执政时间约占3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工党的政策理念在巴西具有较好的接受度。

劳工党的成员构成是决定其政治理念的核心因素。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拉美地区多数国家的军政府相继向民选政府交权。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巴西,工人运动是推进再民主化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促成了劳工党的诞生。1978—1980年,在大圣保罗地区爆发了一系列工人罢工,他们提出“所有巴西工人团结起来建设自己的政党——劳工党”的口号。1979年5月,劳工党正式明确建党原则,强调劳工党是工人参与国家政治的平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政治目标。1980年2月10日,《劳工党成立宣言》指出,劳工党是“广泛且开放”的政党,尊重党内理念的多样化,明确提出反对阶级主义、消灭剥削与压迫、争取民主、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争取国家独立、支持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斗争等具体目标。

在巴西工党因内部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导致分裂的前车之鉴下,劳工党提出了“广泛且开放”的建党思路,吸引了一大批要求推翻军事独裁政权的左翼人士和组织,其中以工人为主要群众基础,还包括前巴西共产党成员、托洛茨基派人士、民主社会主义者、解放神学流派人士、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底层群众,这使得该党成员身份复杂,彼此间意识形态差异也较大。因此,劳工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主张是争取民主和反对军事独裁,并不强调社会主义。在1979—1982年的早期文件中,劳工党对社会主义的界定非常模糊,只提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工人和所有被压迫者的解放,而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则缺乏清晰阐释。尽管如此,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在劳工党内部仍有一定共识。

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及拉美地区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劳工党政治理念的发展也带来重要影响。苏东剧变后,劳工党内部针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广泛辩论,对东欧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批判,强调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官僚的、高高在上的、舶来的、浮夸的、强加的,并認为巴西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基于四个层次:一是对巴西国情、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政治力量博弈的了解;二是对巴西社会运动实践的总结;三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借鉴;四是对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国际力量对比的客观判断。另外,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在巴西的推进,劳工党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让位于对新自由主义尤其是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等议题的批判。1990年,劳工党正式提出“劳工社会主义”概念,之后逐步形成了相对清晰的理论框架。根据对1990—2020年劳工党重要文件的梳理,劳工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广泛且深刻的民主。劳工党对所有追求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持开放态度,坚持党内思想、文化、宗教的多元性。劳工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种族、宗教、意识形态、性取向、艺术偏好歧视。与此同时,劳工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既是争取民意、捍卫人民尊严的工具,也是政治行动的目标、宗旨和永恒的价值观,主张实现政治社会化,追求根本性的民主,即政治自由与经济、社会权利之间的统一,强调捍卫群众的生命、土地、住房、就业、医疗、食品等方面权利。在制度层面,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实现代议制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的有机结合,促进群众参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和经济管理。劳工社会主义是一项中长期的历史事业,其先决条件是建立人民政权和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以及实行促进国家生活实现深刻转型的一系列改革。

第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发展思路。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允许国家所有、私人所有、集体所有等多种所有制并存,但强调国家在经济规划中的调控作用。劳工社会主义主张深化土地改革,鼓励家庭农业与大企业农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劳工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应以民主规划、环境导向为核心,以服务人民为目标;经济不应该是财富的集中,而应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因此要把经济规划权从那些以积累资本为目标的人手中收回来,使其脱离资本主义市场的无政府状态,脱离少数既得利益的、消费主义的和牺牲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国家官僚和大企业家之手。

2021年4月15日,巴西前总统卢拉的支持者在首都巴西利亚最高法院前手举卢拉的照片。(新华社图片)

第三,支持国际主义。劳工社会主义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体现出更强的专制色彩,对民主自由构成巨大威胁,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已陷入危机。由于资本主义是一种国际范围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也必须提出全球范畴的替代方案。因此,劳工社会主义呼吁社会主义政党要深化合作,强调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得到尊重,支持各国人民的自决,重视国际主义行动,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消除导致战争和其他政治社会冲突的所有根源。劳工社会主义还强调,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必须加以改革或调整,推动构建以平等、合作、发展、和平为基础的世界政治上层建筑。此外,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将国家建设与国际环境相联系,建立一个能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不受大国强权控制的多边和多极世界,促进拉美各国尤其是南美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对金融、贸易等的控制。

劳工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应用

1985年巴西军政府还政于民后,劳工党的政治优先目标从建党初期的“反独裁促民主”转向“通过民主选举获取政权”。1989年,卢拉作为劳工党候选人参加总统大选,但在第二轮选举中不敌科洛尔。在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卡多佐都在首轮胜出,卢拉均排名第二。尽管三次参与联邦大选均未获成功,但劳工党在市政选举中势头强劲:在州政府选举中,1994年赢得两个州的执政权,1998年则拿下三个州;在市政府选举中,1992年赢得49个城市的执政权,1996年增至111个,到2000年则达到了200个。特别是在2000年的市政选举中,劳工党在27个州府(含巴西利亚联邦区)中赢得6个市长席位,其中包括人口最多的圣保罗市,成为当年市政选举的最大赢家。2002年,卢拉第四次参加总统大选并获胜,巴西由此进入近14年的劳工党执政周期。在2002年大选中,卢拉改变参选策略,其竞选联盟除传统左翼盟党以外,还包括一些中右翼政党,尤其是选择自由党人阿伦卡尔作为参选搭档,并最终在第二轮投票中以61.27%的支持率赢得大选。在此后的三次大选中,劳工党延续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参选策略,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劳工党的执政实践既展现了劳工社会主义的内涵,也体现出该党能够适应巴西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

第一,在不打破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前提下推行新发展主义。20世纪90年代,劳工社会主义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要制订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加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1989年、1994年和1998年选举中,卢拉曾打出国有化、废除外债等竞选口号,甚至在2001年发起成立了世界社会论坛,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但是在2002年大选中,卢拉明显弱化了激进的经济主张,并对私有化持开放态度。针对国内外投资者对其经济政策的疑虑,卢拉在此次选举投票前发表了《告巴西人民书》,承诺将实行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延续当时巴西经济政策的合理成分,接受国际债务合同,等等。自2003年卢拉执政到2016年罗塞芙被弹劾,劳工党政府基本延续了卡多佐时期的私有化、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将初级财政盈余、浮动汇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值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劳工党还强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一是强化国家发展的自主权。2005年12月,卢拉政府提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偿还贷款,解除与该组织的贷款协议,并且不再向其续签借款,展现了劳工社会主义强调的经济发展自主权。二是加大公共投资力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公共投资率(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但在勞工党执政期间,这一趋势有所扭转:在卢拉的第二任期(2006—2010年),巴西公共投资率从2.9%提高至4.6%。2007年,卢拉政府推出的“加速增长计划”是劳工党政府扩大公共投资的典型体现,其核心宗旨是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加速增长,这一政策在罗塞芙执政期间也得到了延续。三是制订“再工业化”政策规划。工业化是新发展主义的核心目标。劳工党执政期间,巴西为实现“再工业化”作出了一些政策安排。2011年,罗塞芙政府推出“强大巴西”计划,通过减税、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投资等手段提高工业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二,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落实劳工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的政党”是劳工党的基本定位,民主则是劳工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在劳工党执政期间,民生工程一直是国家治理的优先领域。总体来看,劳工党的社会政策主要着眼于两点:一是把以提高最低工资、现金转移支付等作为主要减贫政策手段。在劳工党执政期间,巴西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0雷亚尔提高到880雷亚尔,最低工资的购买力也从2003年的1.38个“基本食品篮子”提高到2014年的2.21个“基本食品篮子”。同时,劳工党政府执行了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金转移支付政策——家庭救助金计划,即针对不同级别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有差异的现金补贴,附加条件是受救助家庭必须保证学龄儿童入学且按规定接种疫苗。此外,巴西的贫困率从34%降至14%,赤贫率从15%降至5%,基尼系数也从2002年的0.59降至2014年的0.49,其减贫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12年,巴西中产阶级占比首次超过了50%。二是让中下阶层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在劳工党执政期间,巴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公共住房、网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保障低收入、有色人种等群体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劳工党不仅新建了18所联邦大学,而且通过2004年设立的“全民大学计划”,要求私立大学向贫困学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在农村居民用电方面,2003年劳工党政府推出“全民照明计划”,惠及村民数量接近1600万,其中90%的家庭都处在贫困线以下。劳工党政府还通过向家庭农业、中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提供优惠信贷的做法,既带动了劳动力就业,也有效培育了国内消费市场,国内消费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巴西经济的冲击。因此,巴西学界普遍认为劳工党的公共政策也具有新发展主义特征,即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公共投入,培育并激发国内消费能力,最终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2021年8月19日,露宿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市街道的无家可归者排队领取非政府组织发放的食物。(IC Photo图片)

第三,推进拉美左翼“联盟”建设,强化“南南合作”。劳工社会主义包含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内容,主张构建多极秩序与推进多边合作,这些理念在劳工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地区层面,劳工党重视拉美左翼力量的联合自强,并以此为基础,深化拉美一体化和塑造“南美极”。早在1990年和2001年,劳工党便分别发起成立了圣保罗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有效推动了拉美左翼力量之间的对话与协调,促进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替代模式的探索。执政期间,劳工党政府较好地利用拉美“粉红浪潮”,引领拉美一体化进程,推动完善南方共同市场制度安排,倡导成立南美洲国家联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组织,使拉美(尤其是南美)整合程度达到历史最佳状态,这些举措都是该党“将南美洲整合为未来多极中的一极”国际战略思路的成功实践。在全球层面,劳工党政府一直将“南南合作”置于外交的核心位置。执政期间,劳工党政府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基础四国、印度—巴西—南非三边对话论坛等多边组织与机制,强化了与新兴大国的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对话与合作,不仅大大拓展了巴西的“外交边疆”,而且改变了巴西依赖欧美市场的贸易格局,有效地推进了巴西海外利益布局。在推动“南南合作”过程中,劳工党政府敢于对发达国家霸权行径说“不”,反对美国的单边军事行动,并在巴以冲突、伊朗核危机中积极斡旋,这些实践也与劳工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国际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劳工社会主义成效评估与展望

从理论层面分析,劳工社会主义具备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比如阶级斗争理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目标、基于群众的政治路线、人民民主理念、反帝反霸的国际主义等。自建党以来,劳工党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是该党的政治旗帜。但是,针对社会主义理论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在劳工党的重要文件中甚少涉及,劳工党对此缺乏鲜明的立场。虽然劳工党表明“社会主义应当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为基础”,但主张以民主的方式决定所有制形式。另外,劳工社会主义过于强调群众基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缺乏根据民主集中原则形成的更具凝聚力的理论共识。由于党内意识形态异质化程度较高,劳工社会主义是维系党内凝聚力的“纽带”,这就决定了劳工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有别于民主社会主义,而是基于巴西国情和劳工党党情,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组织较松散、政策理念集中性不足的理论架构。

2016年10月19日,巴西前众议长爱德华多·库尼亚(左二)因涉嫌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被警方逮捕。(新华社图片)

从执政实践来看,“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联盟策略是劳工党在巴西多党制环境中为实现获取政权以及连续执政目标的务实选择。这一策略虽严重偏离劳工党初期所持的阶级斗争立场,但也符合劳工社会主义所强调的“适应巴西国情”“获取政权是优先目标”等政策思路。在经济政策层面,劳工党也表现出对新自由主义的妥协,并未与资本主义秩序做切割,这些与劳工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存在明显反差。劳工党也对此进行过反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拉美的新自由主义势力很强大”以及“确保巴西经济稳定有序”的现实需求。尽管如此,劳工社会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还是得到了一定体现,主要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规划得到明显强化。此外,劳工社会主义在社会治理和外交层面体现得更为充分,从某种意义上重塑了巴西的社会结构和国际形象,这也是劳工党最主要的政绩。

2016年,因罗塞芙被弹劾,劳工党执政黯然收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从劳工党自身建设及执政过程来看,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腐败问题、意识形态多样化、向资产阶级和新自由主义的妥协削弱了劳工党的政治号召力。二是社会政策转型不及时大大削弱了劳工党的群众基础。在劳工党主政的14年间,社会政策导向没有实现从扶贫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转型,使得因受益于扶贫政策而出现的新兴中产阶级逐渐“倒戈”。

最近5年,巴西政治局势仍处在动荡区间,政党博弈尚未回归稳定。在此期间,为实现重新执政的目标,劳工党在总结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主要着眼于三个层面的政策安排。

第一,加强党内建设,促进与民众的政治对话。在2017年举行的劳工党六大上,该党设立了道德委员会和纪律事务委员会,强化了党内组织和纪律建设。此外,劳工党还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强化了与民众的对话,努力争取群众对劳工党的信任与认同。

第二,构建广泛的左翼联合阵线。巴西左翼政党众多,劳工党在政治影响力方面优势明显。为迎接2022年总统大选,劳工党在努力争取更多左翼政党、社会组织支持的同时,强调劳工党在“罗塞芙弹劾案”中属于“被迫害者”身份,以此凝聚左翼力量在反对新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等议题上的共识。

第三,在博索纳罗执政期间,劳工党努力将自身塑造为最大反对党。自博索纳罗执政以来,劳工党对执政当局的内政外交一直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在一些核心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本党立场并提出替代方案。从目前来看,劳工党在巴西政党博弈中處于相对主动且有利的局面,卢拉在各项民调中均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面对2022年总统大选,劳工党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争取选票优势,而且要针对巴西国情的新变化制定全新且有效的治理方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巴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猜你喜欢

卢拉劳工巴西
“巴西”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都是卢拉”
放不放?
巴西前总统卢拉被判刑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目击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