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探析
——以“儿童发展”课程为例

2022-02-07梁秋立丁桂苏

科学咨询 2022年24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梁秋立,丁桂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199)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抓稳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契机,培养“四有”好老师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以“儿童发展”课程为例,总结了学前教育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经验。

一、“儿童发展”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阐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征,揭示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从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到塑造儿童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让学生理解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本门课程从性质到教学目标,体现了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2]。“儿童发展”课程则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困惑。首先,关于人的身心发展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其次,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发展心理学视角解读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职业道德与素养,构建良好的身心素养。

二、“儿童发展”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学目标不突出,缺乏全面贯通

教学中仍旧以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德育目标强调不够突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重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重难点中落实思政目标不到位。一门课程中不同章节之间德育目标的贯通性不强,不同课程之间德育目标的突出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缺乏有效整合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出现教师强调“教书”而忽视“育人”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学前专业课程教材大部分偏重于强调专业知识与能力,导致教学内容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探讨不够深入,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也会容易根据教材内容导向而忽视思政教育。另外,对思政教育的不熟悉和不理解,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些思政元素“生硬”地套入教学中,这样的牵强附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达成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后,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特别是对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后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态度的评定与衡量上,缺乏相应的标准、手段与方法。

三、“儿童发展”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一)完善课程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结合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学习“课程思政”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特征和专业特点,合理规划思政教育内容,重塑教学目标。教师除了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以外[3],还应在原有目标基础上再次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在目标设计上进行有效融合,如表1所示。

表1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其次,整合教学内容,分模块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模块,例如将教学内容分为“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思想价值”三大部分,每一部分设计对应的思政元素。再次,教学过程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主体,使思想道德要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统一。例如,在对“幼儿情绪调节”这一知识点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如何处理消极情绪进行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关注自身心理发展进而迁移到幼儿健康心理发展的培养上。再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可以将驱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以及小组互动教学等几种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中,还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师德。例如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这一知识点学习中,就可以采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最后,将思政教育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可对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将职业标准要求以及师范生培养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引导学生从幼儿教师角色出发,提出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二)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教学进行融合,潜移默化实现德育目标。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关系。有些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显性德育的内容;有些教学内容则需要进行适当处理或延伸拓展,这部分就属于隐性德育的内容。例如,在进行“儿童发展的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原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需要阐述研究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可以渗透给学生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看待儿童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分析实际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渗透研究方法的运用。

其次,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事件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开展“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培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新冠疫情期间,医生和护士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英雄事迹来诠释什么是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再次,需要创设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通过创设文明校园、树立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优秀典型事例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思政教育的学习环境,如表2所示。

表2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最后,教学实践环节中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课程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知”“情”“意”之后能将“行”作为观察重点,督促学生践行课程思政要求,这也是践行师德的要求。实践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也可以结合专业学习开展与德育有关的班团活动。例如,“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这一节的课后活动为学生辩论会,辩论题目为“设计学前儿童思维培养活动目标时,应培养再造性思维还是创造性思维”。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答案将学生分为“创新组”与“经验组”,组织学生辩论并点评。点评中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幼儿教师应立足增加儿童的有益经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评价与监督机制

在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仅凭课堂的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该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学生的思想品行。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实行“三模块、三主体、双渠道”的评价机制。三模块包含“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思想价值”三大部分,每一模块分别设置评价准备;三主体则包括三方评价主体,即“学生”“教师”“行业”;双渠道则是发挥线下评价与线上评价相结合的互补优势作用,以此基本建立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实现评价内容及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人际交往状态等。评价主体不只有教师,还有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行业参与评价作为参考。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时刻关注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思政学习动态。在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与本章节有关的学习任务并监控其完成情况;课中,教师结合课前作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合;课后作业也可融入思政元素,作业形式不仅有文字版的总结或练习,还可以有学生实操视频或图片。例如“儿童发展”的课后实践分为职业素养与社会服务两块大板块内容,职业素养既有文字版的学习心得,也有教育教学实践视频或图片。社会服务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既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对接,也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师者,不仅“解惑”,更应“传道”。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全方位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既授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