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及优化思路

2022-02-07杨玉敬

科学咨询 2022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学问卷思政

杨玉敬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自此以来,高等院校围绕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地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以最大化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从现实来看,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西方经济思想占主流,一直以来专业课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忽视,使学生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功利化、利己化思潮日益严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知半解,甚至无法客观评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优劣异同,更不用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本质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目前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被多国认可。从中国自身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理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着中国经济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需要符合自身发展实践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世界也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而在经济学类的课程思政实践中,具体应该提炼和融入哪些思政内容,如何把握住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如何选取核心的、正确的中国特色思政素材,如何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工作,尚需广大学者和教师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为样本分析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进而分析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建议。

二、当前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河南省高校当前开设的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课题组于2022年3~5月开展了对河南省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包括:文献梳理与分析—预实验调查问卷—修正问卷—形成正式问卷。为确保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教学团队成员综合大量相关文献中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从本校实际出发,通过多次讨论制订出具体问卷。首先随机选取3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再根据问卷的反馈情况、答卷人的建议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内部研讨,对问卷进行相应调整,形成最终问卷。

《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28题,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发挥效果的评价,第四部分为学生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五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即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和建议。

(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问卷使用问卷星平台制作、发放与回收。课题组借助学生班级群、教学管理群等群平台,采用滚雪球样本抽样法,发送问卷链接,学生直接在线作答并提交,共收到有效问卷1911份。

(三)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以大学一年级学生居多,其次为大三和大二的学生,大四学生占比最少。从政治面貌上看,被调查对象中,5.6%为中共党员,83.75%为共青团员,因此,学生整体上政治觉悟都比较高,且被调查对象中,有47.31%的学生担任过班级或院系的学生干部,接近所有被调查对象的一半,从而推断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整体上看有较强的政治与道德素养。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

根据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认知,比较清楚和很清楚的比例占79.03%,但仅是听说过却不太清楚的为17.23%,没听说过的学生仍占3.73%,这说明我们自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以来,虽然在教师群体中培训教育实现了全覆盖,但忽视了对学生群体的认知教育,仍有1/5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

2.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发挥效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有94.8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经济学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其价值形成和行为有影响,其中3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这充分表明近年来,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践中,在对学生价值观引导与行为激励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学生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价

由统计调查数据(表1)可以看出,问卷问题的平均值为4.28~4.33(完全认同=5,不认同=1),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且可以很自然、很好地在经济学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融入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非常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经常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国家及省市层面的政策、文件及战略规划等时政内容,以及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素能的培养,且能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表1 大学生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价

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事新闻热点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社会正能量案例和党的发展历史素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党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举行的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以及哲学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关注度,但低于时事热点和故事类素材。

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学生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哪一种教学方法效果最好的评价结果显示,传统的讲授方法仍然是最习惯的教学方式,同时,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辩论、情景式教学和设计社会实践也是学生较为认同的教学方式。

对课程考核环节,47.53%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经常将思政目标融入,49.7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有时融入一些。这说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环节中,对于过程性评价,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还有待提升,如何在过程性评价中更有效地体现思政目标,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期末考核中,94.2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期末考核中加入了思政相关的考核点。

三、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认同尚未普及

调研中发现,有大约20%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理念不了解、不清楚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一比例与我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很多高校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以来,大多是在教师群体中开展的培训教育,但忽视了对学生群体的认知教育,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有专门的课程,没有必要在专业课上也讲。在非正式访谈中,也有个别教师抱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和错误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始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论是否是专职的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深刻的认知认同是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推进的关键。因此,如果没有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使命性讲清楚、讲透彻,如果部分教师和学生不认同、不理解,就无法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程思政需要教师的高思想政治及人文素养和高融入技能,同时需要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提出,必要性是什么,重要意义是什么,否则在实施中,学生会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技能有待提升

从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评价中可以看出,虽然8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及内容较为满意,但仍有部分学生是不满意的,有学生反映教师只是提过几句,或是生硬地给大家讲道理。这也说明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中尚存在改进空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专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陶醉于专业知识领域,往往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回想时才发现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或者是讲得差不多了,突然想到要有思政内容,便生硬地单独讲一段思政,没有和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思政中教师讲授仍是主要形式,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仅停留在PPT上,缺少全面的信息技术手段。

反思原因,我们认为,其根本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素能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得还不到位。如果没有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就不能准确地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嵌入在专业课的知识讲解中。如果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始终处在课堂的主角位置,在课程思政环节仍自己讲为主,对于启发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的运用不充分,辩论、视频、演讲、实操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开展得不够,也导致部分学生反映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缺乏兴趣。

(三)思政元素挖掘广度和深度不够

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由于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因此,可以融合的思政元素是丰富多彩的。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诸如诚信、社会责任、正确的消费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较为普遍,但从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对经济学类课程的思政内容要求必须更高,这是由经济学类专业和课程的性质决定的。经济学的课程思政,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多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层面的引导。

尤其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中,理论体系源于西方国家,而学科课程涉及的内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更需要的是家国情怀,是要将博大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与经验融合进去,要对中国经济发展史非常熟悉并能够自然融入相关章节,要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熟读于心,提升教师的理论高度,国家经济层面的改革举措、重大战略等要随社会热点应时而动,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时效性与鲜活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设计欠缺

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大多仍局限在传统的课堂上,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自课程思政开展以来,包括我们举办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都是局限在课堂的100分钟内,在传统课堂时间里,即使较为注重课堂互动的设计,会发现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利用和挖掘课外时间,课程思政的效果就不能达到最优化。但在调研中发现,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融入还远远不够,也没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比赛。

从学校已立项的各类课程思政研究课题中,可以发现,大多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如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思政元素挖掘等,但缺少实践教学与思政的有效融合设计研究。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全体系的改革,涉及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实习实训等。虽然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但有效的思政融入可以让实践教学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有内涵和有深度,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以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近年来,课程考核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价。例如,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互动、小组任务、期间作业等,都会被记录在案,进入期末成绩综合考核中。但调研中发现,现行的课程考核中,尚缺乏专门针对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如在评分标准中,仅仅给出了知识点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还没有明显的改革,少见将学生的态度、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和把握、团队合作精神等给分点。在期末考核中,在试卷内容上,对于思想政治的结合方面也远远不够,主要还是专业知识角度的问题。

考核是一个指挥棒,如果在考核环节没有思政考核点,那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如何确定呢?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环节中,不仅仅在过程性评价,包括期末考核,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均有待提升,如何在评价中更有效地体现思政目标,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四、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明确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与任务

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相比,经济学类课程的思政目标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结合点外,更具有其特定的思政目标。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的着眼点一定是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会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来归纳总结理论,再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去运用和验证。

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强化学生认同感。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也承担着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任务,还要培养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研究者和宣传者,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学理论也必然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去承担这一使命任务,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师生共同推进,加快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建立、走向成熟并向全世界推广。

(二)充分挖掘和巧妙融合中国特色思政元素

在经济学课堂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妙地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要充分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紧跟国家大政方略。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行动指南。因此,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和逻辑架构,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等融入课堂,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等,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在经济实践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具体运用。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素养以及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三)持续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为保证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本课题团队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包括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课程思政教学讲义与PPT、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设计方案、思政案例库、思政教学视频等非常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同时,还要重视课程开放平台的建设,因为在互联网技术下,线上平台的优势明显,可以放大课程资源的利用效果。课题组借助于已经成功立项的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微观经济学”以及校级网络合格课程“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平台,实现了所有的课程资源可以随时共享在网络空间,并且可以随时更新,方便学生随时取用。可以通过在线自主学习的方式,前置学习任务,从而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教学。因此,做好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包括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多维性,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设计

高校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融入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例如,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可以围绕思政主题,将思政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开展“经济热点之你我评”演讲比赛、“我最喜爱的经济学家”人物展示PPT大赛等系列活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实践非常重要,在设计社会实践任务时,也要考虑思政内容的嵌入。如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针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的社会调查,如“新型城镇化下农民的市民化意愿调查”“农民增收问题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训实习环节,可以深入企业,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企业的党建情况,并进行企业低碳行为调研、企业社会责任调查、企业融资问题调查等,从而在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上,思政育人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还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尝试构建校企协同课程思政,把地方基层人员、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引入人才培养共同体中,在思政育人发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邀请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来校演讲,在企业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构建包含思政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该如何评价一直是教师教研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因为思政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涉及众多的思想认知情怀等素能概念。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体现思政目标的达成度,除了专业知识指标,还要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评价指标。其中,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包含传统的课堂,还包括第二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效的考核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发言表现、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所做调研报告的完成质量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领会程度,因此在评分中必须加入思想政治评分和素能素养类评分。

而在总结性评价中,由于经济学类课程大多属于专业学科基础课,期末以闭卷考核为主。但在着重评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采用开放式问题,如以经济时事、经济热点设计的案例分析、情景方案设计等题型,考核学生将经济学原理运用于解决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六)建设课程思政运行保障机制

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全面落实,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还需要从战略高度,从健全运行保障的体制机制设计上下功夫,从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考核与激励机制、交流研讨机制、反馈优化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谋篇布局,以确保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育不断创新、务实,进而引领课程思政全局。教师培训方面,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要让广大教师形成思政育人的共识,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伟大责任与使命,从而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建立定期研讨交流平台和机制,开展经验分享、现场教学观摩、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研学、对外交流访问等活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鼓励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如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课程思政优秀自编教材建设等,从而营造出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经济学问卷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简明经济学
思政课“需求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