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索
2022-02-07唐君惠
唐君惠
富平县地方公路工程队 陕西 渭南
一、引言
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其固定资产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在业务开展、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其在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要求相关部门深化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系统管理。结合当前财务管理实际,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系不全、会计核算方式不当、过程管理不足、资产监管不完善、信息化水平较低等。本文将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层次分析,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要点进行战略分析。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1.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具体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但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对相关文件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承担起自身重要责任,在具体工作中岗位人员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出现问题无法追责。对本单位人员宣传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及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受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理念影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实际资产管理工作未能实现与财务部门业务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改制及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对自身组织体系的贯彻改革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财务部门管理中,未实现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等级划分,这使得单位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账目不全、账目不符等问题。同时,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领用、维护等工作缺乏相应标准,相关业务流程不规范。这些都为固定资产的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2.会计核算难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现阶段,会计核算难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其原因在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项目、核算方式发生一定转变,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有些事业单位未能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对单位内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出库入库没有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也缺乏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相关账目进行核查,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结果不准确、入账不完整等问题。如在设备购置中,未计算运输、装卸、安装费用,不能准确计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后续支出等,特别是忽视了在建工程的资产转入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失真问题,降低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效果。
3.固定资产过程管理不足
(1)固定资产各环节管理不完善,重购置轻管理的理念使得单位在资产领用、转移、盘点、清理及报废管理中存在诸多缺陷,如在资产盘点中,漏盘、错盘、重盘问题突出等。
(2)固定资产管理技术使用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专业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3)固定资产过程管理未能真正实现账、卡、物的完全统一,使得通过信息化来辅助管理资产存在较多障碍。对固定资产也没有实施系统规范化的登记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只进行总账统管,即将所有资产盘点后形成总账统一管理。在实施具体管理工作中,对手续不全、临时租入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单独管理,致使账目数据准确性较低。
(4)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配置缺乏相应的标准,在进行资产购入及租用审批时,无相关审批标准,对于可以调剂的设备及资产也未进行合理配置,往往重复或过量购入,造成资金浪费、资产闲置。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规范性,出现损坏、丢失等问题,没有制定赔偿标准。
4.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有待完善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下,事业单位还应编制系统完善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对固定资产操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现阶段,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存在内外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1)在内部监督中,事业单位在新增固定资产立项审批、固定资产领用转移、资产报废清理等方面监管制度不全,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缺乏有效依据,致使实际监管工作停滞不前。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公示管理建设滞后,资产管理公开性、透明性不强,加之外部力量未能有效参与其中,降低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外部监管的水平。
(3)各级主管部门没有从外部监督的角度,对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进行监督检查,并纳入单位考核。也没有把固定资产工作成绩优异的事业单位作为示范单位,引导其总结创新方法、模式,将优秀管理方法分享给其他单位。新时期,有必要从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理、报废等环节的监督。
5.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一方面,事业单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业务发展及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层面,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单位未能及时更新办公设备,致使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制约了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事业单位侧重对历史数据的核算分析,未能对固定资产未来变化进行预测分析,且相关管理结果应用较少,降低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效率。
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往往缺乏信息化系统的支撑,要实施全面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相关业务纳入系统中。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关于固定资产的录入考核,基层人员要准确将固定资产的所有变动情况,包括其基本信息情况统筹进该系统中,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性、数据准确性。便于主管部门及本单位领导可对单位内的固定资产实施实时动态监控。此外,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在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的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锻炼,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1.创新资产管理体系
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能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在固定资产管理初期阶段,事业单位管理者、财务管理人员应准确认识固定资产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扭转以往“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认知,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管理环境。其次,应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去,补充、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理论约束。最后,随着事业单位改制的深入,单位内部应重视自身组织架构的优化,尤其是要重视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选用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并落实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推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事业单位还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制度中要明确固定资产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相关标准、责任划分、权利要求等,要以部门领导为主体责任人,充分履行其主体责任,对本部门涉及的固定资产安全实施总负责制。定期进行盘点及提出计划进行汇总,以书面形式编制汇总报告提交至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资产部门经过复核后,对事业单位下一阶段的资产计划进行统筹配置、调剂、审批处理。
2.固定资产管理落实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落实权责发生制能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一方面,事业单位应重视财务部门管理,在具体管理中划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等级,从制度层面消除账目不全、账实不符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背景下,要求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项目,创新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的系统管理。此外,在具体项目核算中,应重视多层面要素的深入分析,如在设备购置中,应将运输、装卸、安装费用等项目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考虑范围,彻底解决固定资产核算中信息失真问题等。比如,在为固定资产核算估值时,不能仅考虑其资产原值,应对使用频率、市场价格、资产特征等综合考量进行折旧核算,确保资产价值的客观性、准确性。例如,机械设备购入时价值10万元,其使用寿命平均为10年,按一定频率使用5年后,其价值应按比例减少记入。此种方法能够更加客观体现当期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辅助事业单位更加准确管理固定资产。
3.实施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要求对资产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理、报废等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在各环节具体管理中,应注重以下要点:一是深层次进行固定资产各环节管理,如在资产购置中,应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资产购置,严禁出现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问题。二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注重管理方法的系统优化,如在资产清盘中,使用条码技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这样在条码识别器的作用下,可准确获取固定资产上的条码阅读,提升固定资产盘点的效率,同时有效地避免漏盘、错盘、重盘等问题的发生。三是要求实现账、卡、物的完全统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规范程度。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要将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区分管理核算。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其主要职能为保值增值,其管理模式要依据其行业市场中会计制度实施管理,即预算会计制度管理。当对所经营的行业前景预判为有减值风险时,事业单位要提前将经营性固定资产做提取处理以减少减值风险为事业单位资产带来的损失。反之,当对行业前景预判为趋于增值时,可以适当注入资产,以提高资产价值,从而为事业单位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4.健全固定资产监督机制
新时期,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框架。其次应重视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要求清查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理、报废等环节,确保固定资产完整安全。在固定资产清查中,还需要编制“财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并查明盈亏原因,按程序报批做好账务处理。最后要求建立系统、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并且要求将这部分考核内容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结合起来。要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相关业务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及制衡机制。对固定资产的购入、领用、使用情况、损益折旧程度的评估、资产的配置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并以部门为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考评表进行公示,对有突出表现的或对单位内固定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部门进行公示。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外部监督中,要求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并注意控制外部监督成本,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外部监督的统一。
5.深化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下,要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加大在计算机、打印机、互联网等方面的投入,建设信息化、自动化的现代财务管理系统,为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特征及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设置系统完善的管理项目;同时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应用,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
此外,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还应要求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在对本单位原有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后,将所有固定资产纳入资产信息数据系统中,包括:固定资产购置时间、具体型号、购置价格、使用期限、维修保养记录、曾归属部门、现归属部门、使用处置信息(停用、出租、出售、责任人信息等),并对信息实现动态变更维护。对于新购入的资产也要严格按照该标准实施登记录入。以便于主管部门、本单位相关领导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详细掌握单位内所有固定资产的现存情况,从而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服务。
四、结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对于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社会管理及功能服务职能发挥具有深刻意义。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深层次分析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利用水平。在新时期,事业单位要积极创新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实施固定资产配置应用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落实权责发生制,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进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升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管理及服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