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跨境交易发展与国际监管经验研究*
2022-02-07尚昕昕
刘 旭,尚昕昕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北京 100032)
一、引言
跨境支付是数字货币重点发挥作用的应用场景。数字货币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电子支付交易安全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交易便捷度,降低交易成本(谈俊,2021)。跨境电商、跨境旅游、留学等新兴跨境支付场景小额、高频,基于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电子支付无疑更适应其需求。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接受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特斯拉、推特等科技巨头以及大批上市公司开始直接投资比特币,并接受比特币支付。摩根大通、纽约梅隆银行、维萨等传统金融机构和国际信用卡组织也开始认可私人数字货币,提供托管、转让、结算等服务。根据比特币门户网站①网址:bitcointreasuries.org。的统计,截至2021 年3 月初,共有42 家公司持有价值超过650 亿美元的比特币,包括19 家北美和欧洲的上市公司。
从当前数字货币发展情况来看,各国企业多以稳定币为突破口主导开发数字货币,如美国的Tether 公司、TrustToken、摩根大通、沃尔玛等企业(王旭和贾媛馨,2020)。稳定币价格相对稳定,能够在其他加密货币之间以及加密货币和法币之间充当交换媒介及记账单位。相较其他数字货币,更为稳定的价值使其更能够胜任作为货币交易媒介的功能,尤其在跨境交易领域,稳定币可作为一种便捷、高效、隐蔽的支付手段。按照稳定币背后的不同资产抵押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与法定货币或数字资产等锚定的有资产抵押型(例如泰达币USDT、天秤币Libra)和由算法控制的无资产抵押型两大类(Cermak 等,2021)。
本文首先从稳定币的本质特征切入,探讨稳定币作为货币基金的数字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计息、支付和价值贮藏等货币功能,由于货币基金运作和兑换需求,稳定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锚定法币的国际化使用。然后围绕稳定币跨境支付,分析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相较于现有跨境支付系统的优势和潜在风险,并指出其对当前监管框架的冲击,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小型经济体的巨大冲击。最后通过梳理数字货币监管的国际经验,提出现阶段新兴经济体监管部门应限制稳定币作为货币使用,也应着眼长远积极着手研究完善监管框架。
二、稳定币是最为接近货币职能的数字货币
货币自诞生以来就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改变其形态。二战以来,货币形态沿着提高持有收益和支付便利化的方向不断发展,20 世纪70 年代货币基金的兴起、1998 年第三方支付的发展、2008 年比特币的发明、2014 年锚定美元数字稳定币的出现,都是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
(一)从银行存款到货币基金的货币形态转变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货币基金的产生能够为持有者提供显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②由于当时美国尚未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多数州禁止银行对支票存款账户支付利息,美联储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规定了5.25%和5.5%的上限。,并兼具T+0 交易和高流动性特征。货币基金购买的资产只限于安全级别最高的短期政府债和信用级别最高的公司债等,既保证了货币基金投资的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又实现了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因此,货币基金的本质是通过市场绕开银行进行投融资的金融工具(路青,2017)。
(二)第三方支付使货币基金的应用加速演进
近年来的多数支付创新都是建立在对货币基金赎回功能的改进之上。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货币市场基金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融合进一步扩展了货币市场基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在线支付服务商Paypal 于1999 年设立的货币市场基金集合了支付清算和货币基金两者的优势;2013 年支付宝平台推出余额宝,对接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额宝货币基金,支付功能开始从支付宝向余额宝迁移。
糜蛋白酶(Chymotrypsin)是从牛胰脏提取出来的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粉末,能溶于水,其水溶液的pH为5.5~6.5,在pH3~5时最稳定,pH为7时活性最强,等电点为pH8.3。
(三)私人数字货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支付工具
分布式账本技术允许任何具有足够计算能力的人都可以对共享的、防篡改的账本进行更新,这与在受信任的中心化实体管理的单个账本上构建的传统记账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比特币和其他一些早期迭代加密货币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有限的吞吐能力以及缺少抵押资产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货币职能③货币传统上具有三个职能:作为一种付款的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作为将来使用的价值存储(贮藏手段),作为一个通用的会计单位来比较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价值尺度)。。
(四)稳定币相较于其他私人数字货币更贴近货币职能
稳定币以现实有价资产作为抵押物,克服了私人数字货币的币值大幅波动,是更贴近货币职能的数字货币。稳定币通过锚定某种法币(或一篮子法币)或商业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低风险金融资产来保持价值稳定,其锚定的资产与货币基金的资产端结构高度类似。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许多短期有价证券为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比如美国的政府型货币基金和余额宝,本质上都是用户资产端的货币基金余额勾稽发行方资产端的一篮子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锚定金融资产的稳定币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够计息的、底层资产为货币基金的数字货币,具备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货币职能。稳定币是最具货币潜力的私人数字货币。
三、稳定币跨境交易将对现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形成冲击
稳定币交易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使得跨境支付能够一步完成信息与资金的转移,不再需要传统的报文服务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一旦大规模应用,将完全脱离现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郑步高和王朝阳,2019)。
(一)当前跨境支付体系的结构
传统跨境支付依赖中心化的银行清算体系。全球跨境支付网络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报文和支付清算两个环节。一是报文系统。全球跨境交易信息传输主要依赖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④SWIFT 报文系统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超过200 个国家的11000 家机构每天发送超过2500 万条报文信息,在国际支付信息传输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用于在从事金融交易的实体(包括银行、结算机构和中央银行)之间传递通用格式的报文信息,以实现不同支付系统的交易信息传输(刘东民和宋爽,2020)。二是支付清算系统。资金的实际划拨由各国的支付清算系统自行完成。美元资金的清算依赖于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⑤CHIPS 是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全球最大的美元私营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全世界银行同业间95%的美元清算。。人民币的跨境清算依赖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清算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直接接入CNAPS 完成人民币资金结算。境外客户需要在当地清算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
(二)当前跨境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全球跨境支付体系高度依赖SWIFT 系统,并且存在地区差异大、跨境成本高等问题。一是跨境支付清算流程繁复,报文标准不统一。当跨境交易发生后,银行对每个交易主体进行独立记账的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层级银行进行清算和对账。但由于各国的支付技术和运营标准存在差异,整个跨境支付过程清算路径长,结算账户结构分散,且报文标准不统一(李海波,2020)。二是跨境支付成本高、耗时长。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测算,美国的商业银行通过代理行网络进行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 美元至35 美元之间,是国内平均支付成本的10倍多(刘东民和宋爽,2020)。此外,由于跨境资金实际到账需要经过数个银行⑥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采用代理行模式,即对于跨国家(地区)、跨币种的支付活动,付款方和收款方开立账户的银行通常不能直接进行资金结算,因而付款行需要在其他能与收款行开展特定币种结算的银行(代理行)开立账户,由后者与收款行进行结算。,而各国银行的营业时间存在差异,且交易涉及的每个银行都要进行“三反”⑦“三反”指反洗钱、反偷税漏税、反恐怖融资。和合规等相关审核流程,一笔跨境支付交易通常需要3 至5 天。三是国际支付信息传输市场存在垄断。SWIFT 报文系统几乎垄断了国际支付信息传输市场,拥有200 个国家的超过一万家金融机构用户,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当前高度中心化的跨境支付体系能够轻易对一国或某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制裁,一旦该国或该机构排除在跨境支付体系之外,那其将无法进行跨境支付等活动。
(三)稳定币跨境交易对跨境支付结算体系的影响
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稳定币跨境支付结算完全脱离当前银行结算体系,对当前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带来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稳定币依赖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网络呈现更加扁平化的结构,在此种模式下,跨境支付不再需要代理行链条来承载信息传输和资金结算。因此,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具有“支付即结算”特性,能够实现信息和资金的同时转移,不再需要SWIFT 报文服务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二是稳定币跨境支付能够实现集成、即时和点到点的支付结算过程。区块链分布式结算系统可以避免单一系统运营者在发生技术故障时停摆或随意更改清算信息导致对清算秩序的破坏,保证在中心化运营者缺位时结算信息的可信度。三是稳定币支持离线交易,可在无银行账户的条件下实现货币实时交易。
四、稳定币跨境交易将对当前监管框架形成冲击
当前监管框架建立在以现有银行为中心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基础上,监管手段与支付清算体系紧密结合。脱离现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稳定币交易,也将脱离当前监管框架,对监管形成挑战。
(一)稳定币跨境交易将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形成冲击
稳定币的跨境交易将直接冲击基于交易真实性审核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外汇市场微观监管的基础是坚持功能监管定位,对各类主体的跨境汇兑和转移实施真实性审核及必要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对规避监管政策的跨境交易进行甄别与打击。但稳定币的便携性、匿名性及跨国流通性,为资金规避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提供了条件。例如,稳定币点对点的交易结算方式使得现有的以金融机构报告为主的跨境资本管理手段无法有效实施,资金的跨境套利、外逃也更容易逃避监管,尤其对尚未完全开放、依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影响更大。
(二)稳定币跨境交易将降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的风险防范作用
稳定币无国界交易的性质将使基于币种和居民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难以发挥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作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可的、通过交易币种和居民/非居民主体限制来影响资本流动的总量或构成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手段,旨在避免大规模、无序的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稳定带来的影响。在传统的以银行为媒介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中,监管机关可通过银行实施账户管理、登记管理、报告制度等,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管理。而稳定币跨境支付脱离了银行体系,如本国居民可在数字交易平台上用一种货币买入稳定币并将其卖出,在境外账户上获得另一种货币。这种交易在无须承担汇率波动风险的条件下实现了货币兑换与跨境支付,完全绕过当前的管理框架。而且,区块链上的节点众多且无确切地理位置,稳定币的匿名性和分布式账户的交易特点使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交易主体难以追踪管理,使得跨境交易无法区分币种和主体,对监管形成挑战(卜学民,2021)。一旦发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管当局难以及时有效实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
(三)稳定币跨境交易将影响国际收支统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当前国际收支统计包括直接申报和间接申报两种方式,间接申报主要通过银行进行。而数字货币脱离银行体系的交易模式,使通过银行的间接申报方式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直接申报中,由于数字货币交易的匿名性等特征,如果申报主体不如实申报,监管机关也难以核查申报的准确性。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就难以掌握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情况以及居民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状况。基础数据的缺失,使得监管当局难以通过数据分析,察觉风险隐患,当前基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也无法实施。此外,基础数据的缺失或失真,将影响监管当局对宏观形势的基本判断,从而影响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谢星和封思贤,2019)。
(四)稳定币跨境交易将对金融领域行为监管形成一定冲击
行为监管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包括打击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反欺诈和误导、信息披露要求、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反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金融消费争议解决等。稳定币的跨境交易中有部分可能涉及赌博、洗钱、非法转移资产等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如当前央行正在打击的高杠杆炒币、资金违规跨境等乱象。数字货币跨境交易游离于监管之外,“三反”要求难以遵守,金融消费者在进行数字货币交易时完全暴露在风险中。现行的消费者保护制度、法律责任追究等法律框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五、国际上对稳定币跨境交易的监管态度
当前,各国监管当局已经认识到稳定币的跨境应用将对当前跨境支付体系和监管框架形成冲击,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此态度有所差异。发达经济体普遍认为应当对稳定币实施严格监管,但尚未形成有效监管框架;而新兴经济体为维护本国金融稳定,一般直接采取限制措施,明确数字货币不得作为支付或投资工具。目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达成一致的观点是,应由央行主导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应用。
(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分歧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呼吁将稳定币纳入监管。随着近年来稳定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19 年6 月Libra 白皮书问世以后,稳定币的监管问题日益引发全球监管部门的关注。发达经济体监管当局先后发布了分析稳定币的官方报告和文件,大多强调了稳定币的风险和挑战,并认为应当对其实施监管。
美国方面。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在2020 年9 月发表的解释性信函中提出,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s)可以代表其客户持有稳定币储备账户;2021 年1 月,其发布的解释性信函指出,允许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Federal savings associations)作为节点参与独立节点验证网络(其常见形式是分布式账本),并使用稳定币来促进支付活动和其他功能。2020 年12月,美国国会提出《稳定币拴系和银行许可执行法案》草案,建议大幅加强对稳定币的监管,要求所有稳定币发行者获得银行特许执照及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该法案处于立法程序的初期阶段,尚未提交众议院。2020 年12 月24 日,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WG)发布《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关于稳定币相关关键监管问题的声明》,其中对稳定币的监管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当前,美国监管框架下的稳定币,仅适用于已获得运营牌照的USDC、GUSD、PAX 等,USDT 等未在美国取得牌照的稳定币不在监管之列。此外,受监管的稳定币也主要指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2021 年7 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对加密货币增长迅速但基本不受监管的情况表示担忧,并敦促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快研究监管稳定币的新规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1 年7月的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如果稳定币要在美国支付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监管。2021 年11 月,PWG、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OCC 联合发布了《稳定币报告》,明确指出国会应约束稳定币发行和运作机构的经营活动,并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标准。
欧盟方面。2020 年9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密资产市场的全面监管提案》(MiCA),针对稳定币提出了一个定制的监管框架,并为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和发行者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规则。对于具有重大潜力的稳定币,MiCA 引入了更严格的合规义务,包括更强的资本、投资者和监督要求。任何不属于MiCA 定义范围的稳定币(如USDT),以及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稳定币,将不被允许在欧盟范围内发行和交易。
日本方面。日本金融厅(FSA)在2017 年3 月发布的《事务指引第三分册:金融公司相关》以及日本2017 年4 月修订的《资金结算法》中对虚拟货币的概念、虚拟货币兑换业者的监管等作出了相关规定和指引。2018 年10 月,FSA 表示,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原则上不属于日本《资金结算法》所定义的虚拟货币。2020 年10 月,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称,必须对稳定币进行仔细观察和监管。2021 年5 月,黑田东彦又强调,如果一些挑战可以攻克,稳定币将成为广泛使用的支付和结算手段。日本正在加大力度研究数字货币监管,FSA 已经成立了专门部门来监督去中心化金融。
新加坡方面。2020 年1 月28 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支付服务法案》于当日正式生效。在这一法案下,所有数字货币交易所、电子钱包以及OTC 平台都属于支付型代币相关服务商,必须满足相关反洗钱和金融反恐规定(AML/CFT),并申请相应牌照以合规化运营,相关机构应在6 个月内向MAS 备案。该法案并未直接提及稳定币,但对其监管的态度体现于对上述数字货币代币等的规范之中。2021 年1 月,新加坡国会通过《支付服务法修正案》,规定当地所有数字支付货币(Digital Payment Token,DPT)服务商,不论是提供加密货币交易还是托管服务的公司,皆需首先通过MAS 审核,并取得许可证。
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对稳定币普遍采取限制措施。2021 年7 月1 日,泰国央行发布公告表示,数字资产不是法定货币,不支持使用数字资产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手段。目前泰国央行与泰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正在考虑制定指导方针,以规范使用数字资产作为商品和服务支付手段的行为并限制风险。此前,还有一些国家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如越南禁止数字货币的发行、交易,或提供与数字资产相关的经纪业务;印尼禁止虚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用。
(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意见分歧的根源
近年来,国际上陆续出现锚定本国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比如摩根大通、三菱东京UFJ 银行、瑞穗金融集团、瑞士国家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电子支付服务Novatti 集团、印度印鉴银行等正在积极发行基于本国币种的稳定币。其中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发行对象主要面向金融机构、跨国及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用户,专注于跨境支付和体系内的结算,而不在二级市场流通,具有较强的货币属性。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全球稳定币仍以锚定美元为主。美国区块链研究(The Block Research)报告显示,当前全球发行的数字稳定币有93.6%锚定法定数字货币,其中美元占99%。
稳定币的流通和使用能够巩固其锚定的主权货币的国际化使用。稳定币本质上是通过锚定法定货币体系,维持与法币的汇率平价,以达到价值稳定(姚前和孙浩,2018)。基于法币抵押构建的货币稳定机制,其实质是一种非金融机构的存托凭证,例如,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泛的USDT,是Tether 公司发行的、1 比1 兑付美元的稳定币。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不同,Tether 公司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于没有美元账户的市场主体,USDT 能够提供一种变相持有美元资产的方式,在数字领域扩大了美元的持有和使用范围。
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的发展将强化美元的国际地位,维护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数字化和发行民间化。2018 年9 月,纽约金融服务局(NYDFS)批准了两种基于以太坊发行的稳定币。Facebook 公司⑧2021 年10 月29 日,Facebook 公司改名为Meta。计划推出的Libra 可能成为广泛接受的数字美元。作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元的发行机构,美联储虽未公布明确的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内容和计划,但由美国的互联网巨头Facebook 牵头的Libra(2021 年12月1 日改名为Diem)计划,自2019 年6 月首次发布白皮书以来,持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英国时报》的最新报道,Diem 可能会率先上线与美元1:1 兑换的单一稳定币,而且会优先拓展美国向欠发达地区(比如拉美)的个人汇款业务。锚定美元的稳定币的普及使用,将强化维护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稳定币跨境交易上态度迥异的深层次原因。
(三)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共识
全球主要央行正在积极研究和主导数字货币在现有监管框架下的跨境支付应用,并寻求通过双边或多边方式形成监管合作。在私人部门发行的稳定币试图在跨境领域跃跃欲试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积极研究主导推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跨境支付应用。CBDC 的跨境应用测试致力于在改善跨境支付模式的同时满足不同经济体的监管规则,一些经济体央行已经在尝试分布式的银行间跨境支付系统。例如,欧央行与日本银行合作开发了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即时跨境支付Stella 项目;泰国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开发了Inthanon 项目,研究CBDC 的跨境支付的应用问题;法国和新加坡的货币当局也成功完成了使用CBDC 和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和结算实验。2021 年7 月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表示,将积极响应G20 等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数字人民币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要在充分尊重双方货币主权、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CBDC 跨境支付试点,以满足各国监管及合规要求。
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涉及货币主权、跨境资金管理、汇兑制度安排以及监管合规要求等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致力共同推动解决的难题。2020 年10 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瑞士国家银行、瑞典央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发布报告,研究发行CBDC 的可行性和对跨境支付体系的影响,认为各国法律和监管框架差异是CBDC 用于跨境支付的挑战,强调了国际监管协调合作的重要性。
六、新兴经济体应对稳定币跨境交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稳定币的发展及对监管框架的冲击来看,稳定币的跨境使用对其锚定货币(主要是美元)的国家来讲是有利的,因此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强调对其监管,在监管可控条件下,可能会允许稳定币的使用。但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讲,使用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可能危害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也会使当前的跨境监管陷于无效,进而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因此,当前新兴经济体有必要对稳定币的使用实施限制,并对相关交易炒作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以维护自身的货币主权。同时,监管当局也应提前布局着手研究完善监管框架,科技赋能监管,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稳定币跨境交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提升货币科技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研究建立针对稳定币跨境使用的监管框架。一是探索使用大数据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充分应用区块链中的公有链技术,制定交易规则和标准,实现监管机关对交易可见可追溯,将数字货币纳入监管范围(Bank of England,2020)。二是探索建立动态化的监测预警体系与应急处理机制。应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数字货币发行、流通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
第二,加强金融监管协同,做好应对未来稳定币可能带来挑战的预案。稳定币应用后可能会引发金融脱媒、削弱货币政策、影响金融稳定等问题,以及对国际货币体系、支付清算体系、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产生诸多方面影响。对于稳定币的监管,要实现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三反”、数据与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金融监管制度相协调,协同推进、研究完善监管框架。
第三,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监管合作,在形成新的国际货币秩序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是积极参与稳定币监管框架国际交流,探讨制定数字货币标准和规则,形成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国际监管共识,避免形成监管洼地。二是探索与其他国家合作搭建科技化的监管平台,通过备忘录、双边或多边协定等方式实现货币流动信息和数据共享。三是跟踪研究G20 等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在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中,推动合作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新兴经济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