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理研究
2022-02-07钟帅
钟 帅
(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任何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通过不同的技术外溢方式获取他国先进的技术,这对大多数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国际技术外溢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产生逆向技术外溢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发展中经济体获取发达经济体高新技术的重要方式。但国家获取这些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掌握,即使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逆向技术外溢,也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国家对技术外溢的吸收程度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及理论介绍
1.相关概念:(1)逆向技术溢出:指母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投资所在国的技术外溢。国际技术溢出:指在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有意或无意的传播技术的行为,逆向技术溢出被看作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一部分。(2)技术进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技术水平本身得到提高,即采用新的工艺、设备、资料来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用新的手段生产新的产品。二是技术水平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指在剔除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力带来的增长外,剩余要素带来的总的产出增长,即全要素生产率,学者的相关研究往往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国家或者地区的技术进步。
2.相关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海默提出,认为一国对外投资的真正原因是具有垄断优势,在陌生的环境中与他国包括东道国进行竞争,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必须具备他国没有的核心优势才能够立足。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有两个核心要点,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优势,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才有机会在他国市场同东道国企业公平竞争。(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专家小岛清提出,该理论认为对外投资要选择投资国处于劣势或即将处于劣势的产业。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投资国的国家和地区,是投资国选择的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投资本国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这样就可以通过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增加本国企业的利润。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成果,说明了转移扩张边际展业的正确性。理论指出,如果母国和东道国技术差距相差太大会阻碍边际产业的转移,技术差距越小,就越有利于找到合适的目标市场。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发展中经济体承接的大多是落后的产业,陷入一直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的循环。(3)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认为欠发达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无绝对优势,但会具有某些比较优势。欠发达经济体具有小规模制造技术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更低生产成本出口规模小、多样化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价格、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更低,具有成本优势。此外,新兴经济体会研究和开发一些廉价的替代进口产品,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该种替代技术具有比较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为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二)研究现状
技术水平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提高技术水平主要有两种途径,技术知识溢出以及自主研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投资实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会在技术方面产生逆向外溢,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对外直接投资产生逆向技术外溢的相关研究。
李蕊(2003)发现,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对外投资,母国公司能够获得类似于东道国核心技术的相关技术,大大提高技术水平。赵伟(2006)认为,我国企业合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技术水平将得以提升。无独有偶,白洁(2009)同样认为OFDI产生的技术外溢能够带来技术进步。刘明霞(2010)以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进步,研究发现OFDI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促进技术进步。蔡冬青(20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东道国的某些制度能够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其与我国投资存在协同效应。沙文兵(2012)用专利授权个数来表示技术进步,实证分析了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得出我国对外投资所产生的逆向技术外溢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结论。柳世昌、李梅(2012)以2003至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创建广义矩阵估计模型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在华东地区OFDI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非常显著。邓宁(1994)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将对母国的技术产生积极影响;而内向型直接投资可能会降低东道国的创新潜力,甚至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理分析
(一)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
1.技术迁移。指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从技术领先国获得技术迁移,子公司将获取的技术知识传回母公司,产生逆向技术迁移。由于成本的增加和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通过跨国并购直接获取东道国技术领先企业的控制权,并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相关价值,从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2.产业关联。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公司之间的上游和下游关联所引起的技术溢出,跨国公司投资于技术先进的东道国,就需要在当地市场采购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也要在当地提供服务与经营,不可避免地就会与当地的供应商和零销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中,跨国公司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有机会向当地相关企业学习,公司员工为了适应当地需求就需要考虑改进生产工序,研究模仿当地中间投入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有助于技术的反向溢出。
3.竞争效应。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会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存在垄断特征。它们不仅经济实力十分雄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在行业处于领导地位。跨国公司通常将其视为学习对象,模仿其领先技术与研发方式,分析企业具体的营销网络。此外,跨国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会使得行业间形成争相创新的环境,迫使企业加快研发速度,加速技术创新。
4.人才流动。跨国公司可以在技术密度高的东道国进行投资来从人才流动中受益。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得到了技术外溢,这能够提高公司内部员工的科研能力和母公司整体的技术创新和吸收能力,通过这些员工在公司内部的流动来提升技术。同时,这种技术外溢将会进一步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使母国整个产业的高度专业化成为可能。此外,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容易地招纳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外溢,不仅要通过传递机制来实现,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技术吸收能力。跨国公司想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就必须拥有较好的技术吸收能力,即必须拥有研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消化经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重要。因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创新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对技术外溢的消化吸收水平,若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吸收消化外部技术,就难以将外溢转化为技术进步。
2.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在对外投资寻求技术进步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缺乏这样的资金实力。同时,规模较小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缺少海外经营经验将会增加技术转移的难度。当企业规模较大时,雄厚的资金实力将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完善的研发体系也使模仿吸收再利用他国溢出技术成为可能。
3.对外投资的进入方式。对外投资的进入方式会影响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入方式对于实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尤为重要。如果进行绿地投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外部联系来获取技术资源,缺点在于投入成本较大。如果以合资方式进入,就要与合资伙伴分享技术资源。相比之下,以合资方式进入不如并购有效,因为合资企业往往实力相近、技术相似,资源获取效果较差。而以并购方式进入,母国企业就可以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与研发管理知识等资源。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购可能是获取先进技术最理想的方式。
4.产业集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布局已经不再是企业的简单聚集,而是一个地区高度的集成化.各行业有规律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仅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外部经济效益的获取,而且也为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不仅能提高行业对新技术的认知能力,还能减少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成本和风险,提升技术创新的适用性,加速新技术的扩散。
5.国家制度的影响。市场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国家往往更容易获取技术外溢,严格把控市场开放的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更无法融入世界经济中,因此不能分享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发的新技术,只会阻碍经济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寻求型OFDI
技术寻求型OFDI能够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深入他国的资源集聚区中,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从国家层面上看,为了促进企业积极向海外寻求高新技术,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应加大力度宣传有关投资目标市场的基础信息,设立专业咨询机构,辅助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为我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提供支撑。同时,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及企业层面要实施人才国际化策略,是否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将直接影响对技术外溢的吸收和转化程度,提高创新型专业化人才储备,有利于学习、整合高新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二)推动民营企业投资便利化
市场上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寻求新技术和新知识,政府部门应当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帮扶水平,放宽企业所有制类型的限制,把重点转移到扶持项目上。鼓励和引导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寻求技术进步和创新,融入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行业中,同时,政府在政策上应更加倾斜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时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相同的优惠政策。提供金融扶持。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特别是并购、绿地投资等进入方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供专项服务,给予财政、税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