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的思考

2022-02-07□邓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隐性红色育人

□邓 楠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支部是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管理和监督党员、教育引导党员,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职责,是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础组织。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存在以下问题:活力不足,没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学校党建活动缺乏顶层设计,缺少长效机制,传统党建局限于会议、研讨、外出参观的形式,没能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教育效果不明显;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度低,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应用较少,缺少协同创新和一体化设计的理念。

面对上述问题将隐性教育项目建设理念引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党政教育+爱国情感+学业实践”的设计理念,即在党建与育人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注重党建活动的一体化建设,以党建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网络党建+爱国情感+学风养成”工作思路;转变受教育者角色,将其纳入全员教育范畴,设计开发使学生党员和青年团员共同策划参与实施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政治思想的洗礼、情感的升华、树立发奋报国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教育方针、基本路线,从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学生党支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落实学生党支部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使党支部成为联系和团结广大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夯实阵地建设和战斗堡垒建设,从根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学生党支部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发挥党支部书记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使广大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员周围,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夯实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班风班貌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阵地作用。

(三)有利于规范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党中央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学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实施项目化建设,真正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党支部规范建设,更好地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提升,推动学生党支部建设更上新台阶。

(四)有利于推进高校良好校风的建设。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全球化各种思潮、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学生党支部作为先进和进步的组织,是联系党和学生的最基础的单元环节。学生党员有着先锋引领作用,在政治意识党性修养、创建优良学风校风等方面成为广大学生的表率,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成为校园中的一种进步力量,引领带动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从而推进整体学风和校风的良好建设。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的途径

(一)构建“党建、爱国、学业”一体化落实基层党建制度的隐性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将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夯实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积极探索“党建+”隐性教育元素嵌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去,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党建+学业实践”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开展主题“以赛带学”“以项目促学”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和写作等大赛、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等外语大创项目以及撰写中华文化外译相关毕业论文等方式,组建红诗会打造深入人心的“情景党课”——《永不消逝的电波》,此外,整理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图书、诗歌,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党建主题书画展,充分发挥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潜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深化党建效果。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祖国共成长”等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爱校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将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有机融入党支部党员教育中,发挥仪式教育作用,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组织党支部党员参加志愿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

(二)去中心化,构建基层党建制度隐性育人模式。以高校育人目标为导向,让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用解决实际问题来践行我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延伸全员育人内涵,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传播者、践行者。注重隐性教育在党建实施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如:党建促思政,党建促学风,党建促实践,党建促就业,党建促团支部建设,党建促群众团结。学生在党建隐性教育的体验式实践过程中,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践者、受益者,在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影响他人,实现隐性教育的多渠道、有针对性、有效地发挥影响的效能。

(三)搭建高校基层党建隐性教育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互联网党建阵地的话语权。互联网业已成为第一、第二课题之外的第三课堂。多元丰富的网络内容更易于被青年党员关注和吸引,掌握互联网党建阵地建设,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打造“学习强国阅读+大学印象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养成”隐性教育实践模式。利用大学印象APP构建“双语红词,共筑梦想”“学习日记”“我和祖国共成长”话题,打造党建网络阵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宣扬、发掘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用讲故事、采访的方式发掘精神内涵,营造基层党建积极网络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四)践行初心使命,抗击疫情做表率。牢牢把握互联网党建阵地的话语权。互联网业已成为第一、第二课题之外的第三课堂。多元丰富的网络内容更易于被青年党员关注和吸引,掌握互联网党建阵地建设,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打造“学习强国阅读+大学印象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养成”隐性教育实践模式。利用大学印象APP构建“双语红词,共筑梦想”“学习日记”“我和祖国共成长”话题,打造党建网络阵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宣扬、发掘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用讲故事、采访的方式发掘精神内涵,营造基层党建积极网络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五)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构筑坚强战斗堡垒。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体系构建。积极推进学生党支部进公寓、进社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党支部全覆盖。对校外的党员实行跟踪和后续教育,探索立体式、互动式、全程化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模式。认真落实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健全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构建系统完备、严谨有序的制度体系。健全党员基本档案,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六)促进主体责任落实,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和推进党内各类生活制度的常态化、制度化,拓宽党员、群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促进主体责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将学习融入工作、生活中,认真贯彻,入脑入心。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先进事迹,评选、表彰和宣传一批优秀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生动素材,进一步感染和激励青年学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读书活动、志愿服务、岗位实践等平台载体,作为党支部建设的有力抓手,起到提振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

(七)丰富基层活动载体,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紧密结合学生党员各阶段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以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形式,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个人主讲与讨论相结合、业务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习教育手段多样化,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和设备进行有影、有声教育,寓教于乐。

加强红色基因传承,发扬红色正能量,以各类红色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党支部党建制度项目化建设。如,开设“微党课”“红色朗读”系列专栏、举办红色主题观影活动,组织党支部成员走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历史,踏寻红色遗迹,感悟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进而接受党性锻炼,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对党支部成员通过红色理论学习、红色课题研究等方式,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党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意识,使红色文化成为“活”教材,切实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

四、结语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建设最少的一个单元,就如同细胞一样对全党的建设却非常重要,学生党支部也最基层的党组织,也是高校党建的基础和重点,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仅仅只是组织机构单设立,很多工作没有规范展开。通过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生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制度项目化的研究,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活动项目,使基层党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形成闭环,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提升党建教育和实践的效果,促使青年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让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学生心田,从而提升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基层党支部规范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隐性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追忆红色浪漫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