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2-07□梁姗
□梁 姗
一、引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思想政治课中实现,更需要在每一门课程中渗入。专业课除了加强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应注重价值引导,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药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理工科中,微生物学作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人类日常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许多基本知识、研究应用都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潜力,是“思政”融入的良好载体。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梳理了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在教学实施中,在学习通上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互动、反思、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不断挖掘和拓展思想政治资源,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育人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提升了生物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及途径,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1]。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内容
(一)增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及自信感。
1.展示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就。通过展示我国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例如8,000年前开始了酿酒;2,500年前,发明了酱和醋的酿造方法;在唐朝首先使用鼻痘法预防天花。举例我国微生物学者的成就,如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谢少文首次采用鸡胚培养立克次氏体;伍连德在防治鼠疫工作中的成就。刘燕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司书毅是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与发现的学术带头人,黄翠芬教授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基因遗传工程专家等[2]。通过以上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古老和灿烂的科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及自信感,。
2.介绍微生物与战争。微生物战争,例如日本帝国主义用细菌研制细菌毒气残害我国人民;我国力阻微生物生化武器的研制,将微生物学广泛用于军事医学领域,酵母菌在研制炸药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分析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制度保障,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通过这些教学案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四个自信”。
(二)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介绍微生物引起的社会问题。微生物引起的社会问题,如长春生物疫苗案件使社会民众对国产疫苗产生不信任感,教导学生不能制假造假。介绍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患者,增强对公共健康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参与度。
2.分析各类由微生物引用的食品中毒事件。分析常引起腐败、霉变的微生物的类型,强调食品安全以及遵守食品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生物安全相关案例、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等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管理要求,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及防治,明确操作和使用病原微生物要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3.微生物遗传中介绍基因编辑婴儿等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生命价值、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科学把握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必然性与不可控性。
(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1.树立正确生命观念。在抗生素的抑菌机理和耐药性机制中引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病原菌耐药性、超级细菌和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科学合理运用抗生素的意识,引导学生加强锻炼,珍爱生命,提高卫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
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介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时,引导学生思考生防微生物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从日常饮食、购物等生活的点滴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培养创新科研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介绍科研人员的工作与无私奉献精神,例如我国微生物学者汤飞凡为观察典型的病理过程的致病性,将“病毒”接种于自己的眼睛,最终得出了沙眼衣原体是细菌的结论。俄国学者梅契尼可夫研究疟原虫开创了细胞疫学说。美国著名病理学家立克次在研究斑点热立克次氏体的传播特性时不幸被感染而逝世,但其成果为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案例分享,激励学生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担当。介绍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用曲颈瓶试验彻底否定了“自生发生”学说。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以身试菌,证明了胃炎、胃溃疡的致病因子是幽门螺杆菌,而不是胃酸过多[4],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三、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不能受限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也不应将专业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应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提炼思想政治元素,再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借助于学习通、雨课堂、对分易等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合理规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交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5]。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平时作业、期末试卷考核实现。讨论环节中,教师可通过发布讨论主题和布置平时作业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完成了解、讨论、提交感想,还可让学生参与完成相关调查问卷。例如将热点实事问题新冠疫情做为讨论主题,让学生分析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四个自信”。将基因编辑婴儿做为教学案例,布置学生课后作业,使学生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增强生命观念,正确认证转基因。通过主题投票了解对学生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看法,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制作病原微生物如新冠、肺结核、艾滋病等专题海报,进行活动展示,宣传传染病基础知识,提高卫生健康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在期末试卷中,还可设置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定。教学实施中,可采用学习通、对分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发布讨论、投票,布置作业,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研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6]。
四、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
(一)课程思政的考核方法。课程思政的考查可在多方面体现,微生物学课程将课程思程的教学内容纳入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考核,使课程思政不仅是在课堂上融入,更是在成绩考核中得到了体现。平时成绩从讨论交流、问卷投票、小组合作完成课程任务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讨论交流的主题均是能体现思想政治元素的题目,小组合作完成了传染病防治手工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互评的形式进行评分,问卷投票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期末卷面考核增加主观性论述试题考核比例,针对抗生素问题、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等设计了论述题,最终课程思政考核比例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思政的评价手段。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学生问卷评价和思想政治示范课同行专家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则包括学生的课程问卷评价和课程成绩评价考察。在2020~2021学年的课程教学中,对生物科学专业近1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约90%学生反馈通过课程学习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生物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期末卷面平均成绩优于上一学年,90%同行听课反馈本课程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7]。
五、结语
高校是国家培养重要人才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践行教书育人光荣使命的广阔舞台。思想政治融入教学,并非一定宏大且凸显,更多是于细微处并在言行中。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树立大课程、大思政观念,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不断探索思想政治与教学的融合策略,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处处皆课堂,点滴皆思想政治,切实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