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2022-02-07叶峻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入党理想信念办学

□袁 斐 叶峻廷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高水平、示范性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外联合办学机构和项目每年招生超过15万人,在校生超过60万人,毕业生已超过200万人[1]。由于政治形势的艰难性,文化因素的多样性以及中外教育合作诉求的丰富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领域已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思想文化斗争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重要且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2]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探讨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9年9月到2019年11月,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单独访谈等形式对山东省五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大学生党员进行调查访谈发现,目前中外合作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缺乏规范制度和长效机制。调查显示,大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能清楚的意识到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党员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但制度规范性和长效性不足。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训,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等,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入党后的教育培训比较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对身处国外的留学生党员的教育更是几乎为零。

(二)形式大于内容,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调查显示,很多高校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宣誓仪式、英雄人物访谈、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形式重于内容,虽然党员活动开展的很频繁但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

(三)注重理论学习教育,关注学生党员现实需求不够。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学习,多通过灌输“高大上”的理论来达到教育目的,却忽略了学生党员的需求,没有从他们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出发,严重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使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价值,激发不起内心自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况。在国际环境层面,西方的敌对势力并没有削弱他们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在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西方文化思想,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让一些政治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学生思想感到困惑,使其人生观发生改变、发生信仰危机,甚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对在合作办学学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力[4]。在国内环境层面,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愈发尖锐,诸如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懒政不作为等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认知产生冲击,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信念不坚定。在学校环境层面,文化多元性和信息网络化都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党支部功能的薄弱,支部领导能力不足,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3]。

(二)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多采取理论灌输,推崇教条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传统知识教育等同对待,并将社会实际和个人理想排除在理想信念教育之外。忽略了理想信念由内容认知向感情认同的转变和升华,导致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这给缺乏社会经历的大学生党员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带来了困惑,更加难以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

(三)教育形式单调。部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片面、零碎,教育形式单调乏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知行脱节,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同时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意识,无法实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由吸收内化到传播外化的转变。

(四)教育对象功利性、实用性明显。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5后”,由于身处物质生活富裕、国力日渐强大、环境日趋稳定的社会中,比较关注自我、追求个性,比较关注个人利益,注重个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党员,普遍来自比较富裕的原生家庭,普遍自我意识更强、个性更加突出,而且在表达自己欲望方面有更加强烈的意愿,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在调查中,70.2%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因为入党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将来毕业时为考公务员、选调生或是找到更好的工作增加砝码,倾向做出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选择。这导致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当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难以发挥作用。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用性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学生既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则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5]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的理论灌输阶段,还应该通过定期调查、座谈、走访等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高校要把为大学生党员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教育和服务相结合,使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契合,满足学生成长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会让党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才能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才能更加坚守共产主义信念。

(二)把好入口关,重视持续教育和后期管理。一是要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和发展程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先进性,坚决反对“唯学习论”、“唯社会工作论”,真正把入党动机端正、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吸纳进党组织。二是重视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持续教育和后期管理,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和考核评标价机制,防范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思想滑坡。

(三)加强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一是重点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知史方能明鉴,加强“四史”的学习教育,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武装思想的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员时刻面临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难免会导致个人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从内心培育对党的坚定信念与信仰。二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根据党员年级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将理信念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用理想信念教育赋予学生学习动力,为学生指引方向,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个人理想实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改善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提高教育效果。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腐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大学生更是他们的主要目标。面对社会大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蔓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典型示范,培养和选树一批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6]。在党支部小的环境方面,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严把入党观,重视入党后的教育,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及有效的约束机制,杜绝“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不良现象。

(五)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拓展教育新途径。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如近年来我国经历的“抗震救灾”、“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典型人物为代表,如开展向“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丰富社会实践载体,结合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和经验,积极鼓励党员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支教支农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各个区域体验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提升党员的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心,同时在实践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六)规范海外留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由于海外留学生党员较少,理想信念教育疏于管理,几乎停滞不前抑或流于形式,而海外留学党员面临的国外环境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抵抗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腐蚀,所以应积极创建海外党建工作新机制,借助互联网以网络教育为主阵地搭建学习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党建、海内外党员精准帮扶等方式,以此加强海外留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海外学生党员队伍素质与凝聚力。

猜你喜欢

入党理想信念办学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憨娃入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