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
2022-02-07张天郡
□尤 祺 张天郡
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代,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思维越发多元化,但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受制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两种教育相互脱节,并且没能充分利用当代新媒体这一优势资源,教师也受制于网络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适应与改善新媒体背景下的新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的环境下,各自都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要探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可行性,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来加强两种教育的融合,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水平、高质量、多能力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现在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明显减少。高校更加注重专业课教育,将思想政治课程逐步变为选修课程,课程的进行也多忽略了学生作为受众的吸收能力,使得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部分高校管理层没能及时转变思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局限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者手中,忽略了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使得课堂上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而缺少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同时没有充分利用当代网络资源优势,这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的建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于高校内的现状。一方面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甚完善,学生存在“顶级科研才是创新,建立公司才是创业”的误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传统的知识教育分隔开来单独管理,投入的资源相对有限。还有很多的有关课程由第二课堂或选修课来承担,减少受众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很多同学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比赛,是为了获得荣誉或者加分奖励,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学生们越发重视比赛结果而忽略了比赛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与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比赛的初衷背道而驰,并不能达到教育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互联网环境鱼龙混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让本身效果不甚理想的思想政治课效果再次受到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产生了更大的阻碍。高校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更新有更加灵活的适应能力。但是高校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高校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认知还是过于片面和简单,导致很多教育者对于网络的利用稍显笨拙。新媒体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了新阵地,增强了互动性,提供了新方式,丰富了新资源[1]。越来越多种类的信息传播渠道占据高校学生的手机,导致这种知识的获取方式影响到了课堂教育的传播效果,这种“去中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权一点点夺走,思想政治课的实体课堂效果越来越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我国一个基础的教育思想,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以及社会背景的“中国人”。同时,“立德树人”具有现实意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的力量,也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人才,因此只有提高国家教育的质量才能为国家的发展事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力量。二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一直都在引导着国家的教育政策,也在影响着国家人才的质量,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一定要重视科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作用,来保证我国青年大学生在未来全球激烈市场碰撞之中的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劳动力需求的转型快速来到,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环节遇到了更多的阻力,越来越多的新机会需要有人去发现并且利用起来,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在现在的背景下突飞猛进的发展着,更多的岗位被机器或智能系统取代。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需要教育者培养好大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大学生能够面对这次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旨在通过意志品质的塑造,让大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科技创新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把握住更多的机会,是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角度来讲很有益处的一种培养方向。两种教育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培养自身的能力。
在高校的教育当中,教师会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以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点。所以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更加实用的教学方法,保证高效化、系统化和完整化教学,重点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法的结合,使思想政治内容讲解更加具有渗透性、现实性和规范性。而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也更加追求多样化,教师以多种不同课堂形式讲解创业知识,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因而,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是具有相容性的,充分有效地实现了教育内容和知识理论的灌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想,在被输送到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高校可以建立数据库系统。高校可以联合本校的心理发展中心、就业创业中心、教务处、院系、武装部等部门,密切联系合作,各自统计自身需要的数据,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分享和共同收集所需的信息。
高校还可以建立适当的网络窗口。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或是创业指导教师接触的机会确是很有限的。学生在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或者想法的时候,缺少对接的窗口让他们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抒发出来,也缺少直接联系专业教师的途径,这就让很多学生将思想上的种子埋没了。学校教师应该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加强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力,听见同学的声音,让更多有想法的学生走到一个倾诉者的位置,让专业的辅导教师也从他们的视角,通过流行的网络语言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提升教育理念。高校在对创新创业观念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往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的理解,一是要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业计划竞赛的主要功能是有效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3]。要将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则需要对学生的内在意识进行启发,先引导学生具有创业的动机,根据学生的创业意识,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这是为了防止学生存在创业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要积极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思维方式,充分融合时代背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引导。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远不止是简单地知识传授,而是在做到为国家培养先进思想武装的人才,走向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们各司其职,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应当涉及。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应该从课堂传授知识的“架构”开始,在专业知识讲解中渗透部分思想政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让全体人才培养者参与到思想政治和创新思维的教育中来。这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思想引入教材、讲义、课堂,才能真实有效地传达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我们希望做到学生“思创”教育的社会化,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共同引导,塑造社会真正需要的有思想、有能力、有品质的人才。
(三)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当积极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使用水平。利用更多的窗口倾听学生的心声,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让教师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世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引导青年人的思维意识的改变。
教师队伍对于育人思路的重新解读和品悟非常重要。迎合社会需求,重视学生深层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水平一样重要,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技创新的引导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高低。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思与创二者能够融合起来,学校必须开展一定数量的教师培养课程,并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社会企业之中,提升教师的综合实力,扩大师资知识和经验储备。同时,学校可以将有想法、有能力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项目指导。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应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应合理运用新媒体这一时代优势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抓住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推动两种教育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