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高校公共课教学一体化建设
——基于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2022-02-07□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公共课校区课程

□张 强

一、引言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到2013年全国就已有91%的普通高校拥有多个校区[1],多校区办学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办学模式。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就是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通过优化配置人、财、物等教学资源要素,改善各校区间教学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同质培养、一体发展,促进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赋予了“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以新的实践价值:第一,新时代“人民对于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化解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加快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建设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第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3],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建设是高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办学路径的重要任务。第三,目前国家确定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41所为多校区高校[4],“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教学”,“一流的本科应该有一流的课堂教学”[5],站在“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建设是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一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第四,近年来,以深圳和青岛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为延揽优秀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大学入驻建立校区,掀起新的一轮高校扩张高潮,造就了新的一批异地多校区办学高校“超级航母”,其中不乏“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快校区间资源整合,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新时代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加快推进多校区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是所有多校区高校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常新课题。

公共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根据各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普遍要求而设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约占1/3,且高度集中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军事国防教育类、身心素质教育类、基本技能教育类、职业实践教育类、文化修养教育类等课程[6],是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具有课时多、受众面广、专业跨度大等特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头雁”。作为学校教学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多校区公共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推动全校课程教学一体化,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主要结合山东大学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二、多校区公共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多校区办学高校普遍面临的“人数多、距离远、运作成本高、领导和师资力量分散、办学质量受影响”[7]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个别问题公共课教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课程教学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成本高。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老校区由于历史文化较久,学术活动活跃,教学秩序规范,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的运转衔接比较顺畅,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新建设的校区,尤其是异地校区的距离一般较远,“经常出现信息传达不到、工作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管理不协调、效率不高”[8],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与优化中。同时,受制于公共课师资有限及居住生活等因素,以往单一校区教学平衡被打破,教学资源配置与优化利用面临新考验。以山东大学为例,学校在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共有八个校园,本科年招生规模超过一万人,学院、学科、专业、资源分散且分布不均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原校区教学质量尽量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兼顾各校区间课程开设需求和师资调度,教师需往返各校区上课,课程负责人需协调各校区教学事务,造成教学管理成本高、运行效率低。

(二)学科专业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学需求差异大。大多数多校区高校是通过以合并、重组既有院校,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合校时,或由于缺少顶层设计,或由于调整成本过高,学科专业布局未能一步调整到位,“合并后的学科之间并没有实现综合化的理想目标”,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科专业结构[9],学科专业分布往往呈现碎片化、分散化。山东大学的文理主要分布在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和青岛校区,工程和信息分散在千佛山校区、兴隆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青岛校区,医学主要集中在趵突泉校区,学科专业呈现鲜明的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交叉分布特点,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均衡覆盖、高效流通共享。由于各校区学科专业差异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学生对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而学校为缓解教学资源紧张或师资短缺的压力,公共课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10],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无法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不足,难以满足因材施教和多样化学习需求,“现有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方式、教案、考核标准等都要根据不同对象重新修订”[11]。

(三)师资队伍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足,教学质量无保证。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公共课教学师资队伍与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不够理想:一是在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作为优先发展的任务,将有限的空余编制优先用于引进具高层次人才和急需型人才[12],导致公共课教师队伍新生力量补充跟不上。二是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张的稀释作用下,公共课师资力量严重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时新校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较高,知识储备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欠缺,教学效果欠佳[13],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三是新建设的校区由于距离较远,使得很多资源都无法共享,给师生员工在各校区之间的活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信息交流滞后,资源应用欠缺[14],“走教式”、“隔空式”、大班式、集中式授课成为公共课教学常态,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互动和人文关怀,制约了新校区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四是目前高校普遍撤销了基层教研室,学系、研究所代替教研室成为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15],导致公共课基层教学工作组织缺失、行动涣散,缺乏对教师的培养、提高与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教学活动时间无法保证,教研工作缺乏激励机制,严重制约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16]。

三、多校区公共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公共课在高校课程体系的地位如此之重要,必须尽快破解上述瓶颈。结合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多校区公共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公共课因其基础特性,往往存在知识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更新缓慢等问题。课程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所以公共课教学一定要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转变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或技能应用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综合培养,实现学生精神塑造、思维启迪、方法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各学科、各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广泛深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成为驱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数字化的关键力量。计算机科学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已上升为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第一时间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重大机遇,全面开展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学综合改革,完成由应用型课程向“计算+”课程建设理念的转变。课程以基础学科思维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提出了“领域问题+计算”培养模型,课程名称调整为《计算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式教学,构建起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设计,注重强化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知识传授、思维养成、能力训练、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17],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国内主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之一。

(二)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高校公共课教学一般除了系统全面传授学生基本的概念、规律、方法、应用之外,还通过思维、推演、沟通与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今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18]。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教学需求,公共课已经难以继续维持凭一份大纲、一份进度表、一套教材完成多个学科专业教学任务的“一刀切”式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改变了局限于学分学时调整的旧有课程改革思路,在《计算思维》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科优势,以领域专题形式打造了“1+N”菜单式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先后开发了《物联网导论》《大数据云计算导论》《人工智能导论》等一批高端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帮助学生建立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的基础知识架构,增强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设计系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9]。

同时,课程还积极落实新工科建设理念,以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需求。一方面,校企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积极邀请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微软、思科、Uipath等业界领军企业的知名专家,开设计算机前沿技术系列讲座,为学生介绍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国际前沿以及关键技术实现等内容。目前第一期讲座《信息社会与人工智能》共10讲,已经以慕课形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公开授课。第二期讲座《信息社会与物联网》共7讲,即将上线。另一方面,面向学科交叉与产业变革发展需求,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合建计算机通识教育与数字化创新开放实验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营造立体化、系统化的创新实验环境。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大数据与云计算开放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放实验室[19]。

(三)共建优秀教学团队,充实课程教学力量。针对多校区高校公共课面临的师资力量分散、编制数量有限、专任师资配比低等问题,公共课教学团队要立足实际,强化开放意识,转变一味追求增加专任师资数量的做法,尽可能吸引更多相近学科的优质师资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共同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充实教学力量。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在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了专兼结合、开放流动的聘任机制,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吸收了计算机、软件、信息、材料、机械、控制、经济、管理等学科约40位具有计算机相关背景的优秀教师键入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实现了跨校区、跨学科教师资源的流通共享,不仅极大缓解了各校区师资紧张局面,而且有力促进了公共课教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等交叉研究,强化了“教学学术”建设,使公共课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学术研究能力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0]。

为加强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由团队共同推举出一名声誉好、学术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担任。课程教学团队在首席教授主持下,建立了跨校区的定期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和教学研讨机制,负责统一审定课程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制定落实年度工作计划,规划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核定教师教学工作量,统筹协调跨校区教学资源分配,系统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团队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同时,教学团队还根据本科教学的属地化特点,在各校区设立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设小组长,平时对校区实行自主管理,确保各校区教学顺利运行。

(四)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确保教学质量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加速推动下,基于MOOC/SPOC的在线教学更加普及,在线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应用实践模式及方式方法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21]。在线教学具有资源丰富、开放灵活、交互性强、精准施教等优点,能够有效弥补多校区分散给课程教学带来的时间、空间、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山东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主动开展了全方位的信息化改造,取得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升级换代、优质教学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共享的双赢效果。

1.在课程资源方面,建设了“理论+实验”于一体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群。已建成《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大学计算机实验》两门课程。其中,《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入选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实现了网上学习和各校区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率先实行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翻转式、远程直播互动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赋予学生更加深度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已面向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八个校区全体本科生累计开设了160多个SPOC班级,共有超过3万人次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调查显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研究和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和表达能力获得显著提升[22],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断增强。基于此改革实践形成的教学成果“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综合改革”荣获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开展信息化考核。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势,采用网上测验、小组讨论、问题导向式作业等方式细化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考评,实现对教学大数据(如课堂提问、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和学习大数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的全程、全覆盖动态跟踪监测,形成精准的教学过程数字画像,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开展教学质量诊断提供依据,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四、结语

立足推动教育公平、教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提升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时代要求,多校区高校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加快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全方位开展改革与建设,可以有效破解公共课教学难题,促进全校各校区公共课教学资源要素的共享,实现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标准和教学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提升教学活力和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公共课校区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