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2-07□张微
□张 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结构性失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社会需求的不一致性。所以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达到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需求的衔接,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各高校纷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定位和转型,很多二本民办高校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校。与定位于科学研究的学术型高校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不同的是,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改革、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产业、社会需求服务的培养理念,坚持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的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教育、教学互相融合的新机制。绩效管理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校竞争也日趋激烈,应用型高校想要继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必须从产业、社会需求出发,应用型高校相比学术型高校与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一方面要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能力,也要以此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
(二)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之一,是关键、核心环节,也是国内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绩效是用人单位所追求的目标,绩效管理在招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招聘、晋升、培训等各项人力资源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面广,理论性及实践性强。当前很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都存在许多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没有凸显,针对性不强,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所以,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加快改革步伐,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比较高。绩效管理更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它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学术水平。
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OBE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的实施和评价,都要以学生最后所取得的成果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反向设计。而在现实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就结束了,而不去过多考虑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教学效果。
(二)绩效管理的实践课程开设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绩效管理的课程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还要求学生具有设计、操作从绩效计划的制定到绩效结果的应用、反馈等整个绩效管理流程的能力。这种操作能力和技巧,必须通过实践课程来进行培养,传统的课堂讲授无法满足。目前,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导致绩效管理的实践课程开设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脱节。按照OBE的教学理念,要从教学对象取得的教学成果来进行反向教学设计,而取得的教学成果是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对象的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的。应用型的培养定位目标明确了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而在绩效管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托传统的教材来传授教学内容,传统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专门开发、编写的实践性教材较少;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多,可操作的实践性内容比重较少;这些问题使得一方面任课教师很难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学科知识、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讲授式的传统方法占多数,而情景创设、模拟实验、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方式占比小。
(四)师资力量偏薄弱。绩效管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比较高。作为应用型高校绩效管理的任课教师,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同时具备。而在现实中,中青年教师具备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上又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的专业、年龄建设存在问题,教师流动性强,这些势必会影响绩效管理的课程建设水平。
三、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OBE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绩效管理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明确目标定位,树立OBE的教学理念。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和高职院校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掌握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定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所掌握的教学成果来进行反向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视教学的系统性及实用性,进一步强化校企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根据产业、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绩效管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构建的同时,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此外,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等相关文件的制定中,要将实践性教学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改善专业课程实践条件。另外还要依托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更多机会与场所。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要对整个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过程性、操作型环节的比重,改变传统的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的模式,着重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责任感、想象力、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合适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选取是一个难点,有的教材偏重于理论,有的教材偏重于实践,而能完美兼顾两者,又能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重构,既要构建完整的绩效管理理论体系,又要合理地把握和设计整个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进一步训练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到绩效管理课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进行延伸。为了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绩效管理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包括情景设置、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翻转课堂、问题讨论等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理论框架融入其中,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尤其是包括绩效管理在内的核心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对理论前沿的把握;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此,应用型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梯队,对于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缺乏教学经验的年青教师,可以采用传帮带,促使其快速成长;对于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使其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趋势。另外还可以采取如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来作兼职讲师、加强校企联合、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深造、利用寒暑假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绩效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严格遵循OBE以学生教学成果导向的基本理念,并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人才培养标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绩效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