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工作视角下的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探究

2022-02-07□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蔡 晶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中有些看似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都发现,大学生在学校出现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源于其原生家庭,这些心理隐患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产生并累积所致的。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应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响,以期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一、学生工作过程中受原生家庭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来自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是指父母及自己组成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不良的家庭氛围、不健全的父母人格特征、不幸福的父母婚姻状况等因素都投射出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都源于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笔者将以学生个案为例,分析原生家庭消极影响所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案例一: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当,导致大学生应有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缺失。

甲同学,2016级学生。该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大学,是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严格的管教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父母采用的是严酷型的教养模式,对甲同学进行了过度的管理和保护。甲同学从小的生活中,只有“学习”这个内容,其他的事务一律由父母为他进行了“屏蔽”。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家人的束缚,生活环境发生了转变,但是该生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导致分配不好学习、娱乐的时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由入校时的班级第一名,退步到班级倒数第三名。班主任、辅导员找其谈话,试图帮助他改变现状,但是成效不大。该生在教师与他谈话、教育后一段时间内,能稍微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几个礼拜之后,又恢复常态,甚至出现旷课、夜不归宿去网吧上网等违反校纪校规等现象。大一学年结束时,该生因所欠学分较多,对学习缺乏兴趣,不能正常完成学校的学业,最后只能办理了退学手续。此案例中,甲同学缺乏自制能力、抗压能力,丧失了自己承担、克服挫折的能力,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懒惰,遇事消极应对的情绪,缺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样情况的出现与其父母的不当的教养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案例二:父母婚姻状况的不完整,导致大学生协调恋爱能力的缺失。

乙同学,2017级学生。该女生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在她小学的时候,就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了,她母亲也没有再婚,她一直跟随母亲长大。从小在缺失父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她,特别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在她大二的时候,与同班的一位男同学确定了恋爱关系。本来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应该是轻松而美好的,但是该生在谈恋爱以后,变得患得患失:对男友的语言、行为处处加以猜测;在亲密关系中时时小心翼翼,生怕男友对其不满;又担心男友对她有不忠、不爱的行为,对恋爱关系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她为此十分烦恼,甚至因此影响了她的学习生活。此案例中,该女生的母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长期向她灌输凡事都要靠自己,要坚强,不能相信男人、男人不可信等思想观念。其母亲主观上并不是要伤害孩子,是想让女儿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女儿重走自己的路。但是客观上,她母亲对女儿的情感倾诉过于情绪化,将本来是上一辈之间的情感内部矛盾让孩子从小就担负起她心理不能承受的重负,使孩子在潜意识里扭曲了对男性的看法,也在她幼小的心灵力埋下了对婚姻、恋爱的不安全感和抗拒的心理。

案例三:家庭氛围的不和谐,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缺失。

丙同学,2016级学生。该生家庭贫困,个子矮小,性格内向,不太爱与同学交流,但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自律能力非常强,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丙同学一直在宿舍里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他,他也很少在宿舍里跟同学聊天、玩耍。事发之前,他就与同寝室的一位学生有一些小矛盾,因为他觉得别人玩电脑游戏时,没有带上耳机,电脑游戏的音乐、枪战声影响了他的学习。他也试图同寝室同学沟通,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两人差点打起了架,两人的梁子由此结下。大二学年的一天,累积的矛盾终于爆发,丙同学在宿舍与同学因小事产生摩擦,竟然随手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将同学的手臂严重刺伤2处,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此案例中的丙同学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家中兄妹共三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其父亲无固定职业,对妻子、孩子有家暴习惯,对孩子的学业也不关心不支持。在这样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丙同学,总是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才造成这样的情况,因此他处处严格自律,事事尽力做到优秀,但是他常常还是会有被嫌弃、低自尊的心理体验,甚至产生了社交焦虑。而从小耳濡目染的暴力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观念、行为、习惯,使他不知不觉也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工作过程中可采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一个自我定位准确、人际关系和谐、处事积极的大学生,一般都来自一个家庭氛围和谐、父母关系融洽的原生家庭;而一个自我定位消极、人际关系紧张、遇事冲动鲁莽的学生,一般都来自于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很多大学生因为处理不好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休学、退学、自杀等问题。高校学生工作承载着学生日常管理的重任,与学生的高频率接触、深层次联系,也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理想的条件,因此正视、了解和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培育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建立用爱和智慧与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痛和解。

(一)家校联合,联合力量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1.与家长联系,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当大学生在学校遇到心理问题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有与家长联系、合作的意识。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便于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情况,与家长沟通商量,便于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案例三中的丙同学,其社交焦虑就可以通过家庭治疗得以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源于原生家庭,因此,对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以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家庭治疗能够解决社交焦虑问题[1]。

2.引导家长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醒家长注意改变之前的模式。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必要时要通知家长来学校面谈),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和家长找到心理问题的相应源头,从而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原生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的融洽度、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改善原生家庭的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1.引导大学生正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正视自身性格等方面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原生家庭的情况,认识到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性,进而勇敢地面对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指导大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审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父母状态,在理解父母的思想基础上,理性对待父母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实现自我接纳,并用自己的意志、智慧进行自我释然,突破原生家庭的障碍,不断完善自我,心智得到独立发展。

2.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尊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取得成就,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尊,王小新、苗晶磊认为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可以提高自尊:“大学生自尊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中,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通过鼓励性的教育,让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态度。指导学生明确生活、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阶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成果来激励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点、能力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其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

3.帮助大学生学会沟通理解,能够正确表达情绪。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指导大学生学会给予和接受、分享和沟通,关怀与包容。通过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拓展大学生社交范围,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有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正确解决矛盾冲突。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