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22-02-07化希如
□化希如
大数据是指人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人工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只能通过计算机用编程算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处理,同时大数据具有5V特性(大体量、价值性、时效性、多样性、真实性),这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发生转变,因此,大数据也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这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简述
大数据时代最初提出这一观念的是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已经进入各行各业,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商业化的应用使得人们个人信息在网上基本半透明化,人们的个人日常吃住交通等都会在大数据上有一个详细的记载。在物理、生物、环境生态学以及军事、金融、通信等领域,“大数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由于近几年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
二、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遵循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并非终点,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的科学规律,否则必将走向灭亡。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必须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推动起着巨大的作用,资本主义用了近代100年的时间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几千年还要多,但是社会的阶级化会造成社会内部的矛盾,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力如果不能促进资本社会的发展,那么就会存在一种障碍,进而造成整个资本社会的混乱,引发经济危机。因资本主义自身体系的局限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阶级矛盾,还会因资源的问题加深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所取代。此外,除了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外,未来的社会最大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制度。但是在真正的“自由人联盟”成立之前,非资本制度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建立社会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理念,这种制度不符合科学的社会主义,但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异。由此可见,生产力和分配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要正确认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生产关系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秩序与市场是三种制度成功解决生产与分配问题的方法。市场分配制度的本质就是交换制度,它遵循价值规律。计划分配制度还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分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分配制和政治体制,只有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市场的供需关系才是最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在信息相同的条件下,所有的供需关系以公对公、私对私进行计划分配,两者没有差别,因此不能也不应将其归结为统制。大数据技术作为后工业时代新的生产要素,其精准地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发了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重大变革,目前大数据技术尚不成熟,但是基本应用已经不成问题,大数据拥有“全数据”特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而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的变化和应用[2]。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的存在与否是由社会意识决定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生存产生反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科学化的哲学前提。因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体系做出调整,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与时俱进,做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革新。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必须以生产力作为原点,一切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力是决定社会体系的核心力量,从而认识人类的生活本质。在后工业时代,大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首先,把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初始阶段;其次,大数据本身收集的数据信息就是一种客观角度的资源收集,工作人员在进行大量的信息整合后,才能把分散的大数据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体系;最后,大数据本身处于信息收集和转化阶段,只有把大数据本身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才能变成人们手里的工具,从而利用信息改变和完善世界[3]。
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配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足,市场资源短缺都制约着制度的建立,但是伴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高效。与信息、技术、科学和思想等非物质型生产资料相比,土地、厂房和资本等物质型生产资料在社会价值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非物质型生产资料在社会价值分配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并出现了强烈的社会化趋势。大数据时代网络能精准地测量出个体劳动者的工作数据,完善价值分配,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初期,还没有“国家治理”这一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发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批判,揭露了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实现了资本阶级的利益,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本家保护其内部和外部财产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治理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少数资产阶级所代表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让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进入国家核心,因此,不能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把资本增殖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作为根本目的。鉴于此,想要真正地实现人们的主权,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人们群众用自己的力量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力量,使得国家治理不再是物质化,而是回到以人为本的根基,通过制度上的改革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保障人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4]。
在大数据时代,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都将成为数据的生产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数据与信息的形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增长已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内容也从内容到形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多样化,不断丰富和创新。信息流已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手机、手机与手机的连接,大量的信息通过信息流将复杂的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未来等主体连接起来,并能有效进行分析、预测与判断。在国家层面上,可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更多的手段选择,扩大国家施政范围,使公共服务监督体系也为权力监督扫除了死角和漏洞。将大量数据嵌入权力监督系统,可以加强数据问责机制的建设。在现有的大规模数据应用中,国家治理的主体是被动的行为承担者,而非主动适应者。在现代信息数据发展和海量数据应用的背景下,国家治理各主体应跳出被动适应状态,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迎接现有技术的挑战[5]。
四、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理论
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对现有的社会体系下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怎样的社会主义生态理论才能实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使人与自然的生态维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两面性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但是自然也会消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外层消亡的秩序依然存在。自然生态并非独立存在的,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生态。人在自然中是一个据有智慧存在的生命体,是活动的自然存在物[6]。
人类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无限使用,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从而产生各种资源矛盾。资本通过追求剩余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资本由于追求利润的本性,自然成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工具和对象。从没有考虑过对土地的保护,资本主义通过掠夺实现了人与自然不可持续的物质交换,“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对自然的占有,这种占有就是某种社会形态下一个人对自然的占有”。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资本市场对生态的保护,使得“大数据+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提出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即“环境大数据”的概念。“环境大数据”以数据量和动态数据为主导,能进行多种复杂数据计算和处理,其应用价值巨大,在节能环保、生态维护、污染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嵌入“环境大数据”,有效解决了传统生态治理的难题。目前“大数据+生态文明”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并为生态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五、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改革与变迁,人们应该借助这种机遇进行调整,应用大数据技术把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缩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经济鸿沟。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朝着5V化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还会对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