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2022-02-07专栏主持人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纲要格局

■专栏主持人: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至今已逾三年。回望三年来,世界风云变幻,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战略层面积极调整应对,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再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大湾区发展五大定位就十分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其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将成为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功能组成。国家发展新格局与大湾区区域发展新定位的高度契合,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一种现实的担当,又是一个历史性机遇。

审视大湾区的发展,要有历史眼光、国际视野和国家视角。正是在当下国际格局和国家战略交织、未来趋势呈现多维变化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重大项目布局与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而随着国家力量源源不断注入大湾区,原有的城市群竞合格局也在发生深刻转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本期专栏选取两篇文章,均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的时间节点,以更加宏大的时空框架,对当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所呈现的新现象、新逻辑、新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并进一步对下一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可为之策进行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格局新变化》一文通过回顾历史,认为珠三角从南方边陲崛起为国家门户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国家力量的注入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家因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所做出的顶层设计,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推动大湾区各城市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科技创新深度嵌入发展格局,创新空间成为城镇网络关键构件;另一方面,边界地区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城市合作的进展正在加速。这些新的趋势进一步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发生演变,广州、深圳完全成长为城市群的资源配置中心,同时以南沙、横琴为支点的珠江口西岸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个“叠合式”的超级都市圈正在形成。

《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启示》一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同时又对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盛衰史进行剖析,指出国家发展模式由“外循环”为主向“内循环”为主的转变是大势所趋,而只有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效畅通,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有序运行。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在“双循环”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现实启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内部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同时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大湾区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切实增强大湾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地位作用。

本期专栏的两篇文章共同选择了历史视角切入,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发展进程背后的逻辑脉络,从不同的视角最终指向两个共同的看法: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来都是与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休戚相关的,国家在因应世界格局变化所做出的战略调整,也会最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响应,在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大湾区责无旁贷;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也是多个城市高度关联的发展共同体,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赖于各要素在整个大湾区城市群中的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这种灵活性与适应性一直以来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大湾区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被消解,城市间的竞争正在更多转向合作,这些变化都让我们对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双循环纲要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