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消费,不要消费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消费和消费升级

2022-02-07陈钱炜

江苏商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中产阶级异化

陈钱炜

(西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伴随更多高标准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制度型对外开放的红利越发增多,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形成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具备更多竞争新优势。现今的中国从世界工厂已升级为世界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随着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逐渐展露,学术界对于国内消费的相关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多数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中产阶级”消费。对此笔者将对当下此类研究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的概念混淆的现象进行辨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消费及消费升级。

一、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中提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要求持续释放消费潜力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发展的众多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那究竟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目前,相关机构就中等收入群体指标,正在进行内部研究,具体标准尚未明确。根据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对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中所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标准来看,“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属于中等收入群体。②”可见,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这里的“消费”不仅是对物质的消费,更是一种“精神”的消费,是我国在经济转型后迫切寻求的一种健康、绿色、生态的消费升级模式。

就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名词而言,目前大众所接触到的媒体平台上的自媒体,往往将其与中产阶级进行混淆,甚至在各类百科词条上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解释中,往往会提到“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

中产阶级讨论度在各类自媒体中很高,但是它的定义却始终是模糊的。这一名词在某百科词条上的定义为“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或中产阶层)。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等。③”而对于准确定义,笔者通过关键词在CNKI、万方、维普以及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对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进行检索查找后发现,截至目前,学术界仍未对“中产阶级”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此处笔者截取学术界对于“中产阶级”概念认同较多的两种定义: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世界上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没有所谓的中产阶级。简单来说,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只有自己的劳动,资产阶级通过压榨无产阶级的劳动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通过劳动获取工资。一旦无产阶级不再劳动,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无产阶级的生产工具“比较高级”。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其余无产阶级通过点数来确定一个屏幕上有多少个小圆点,而这部分无产阶级则拥有编程技能,可以迅速通过所编程序快速确定该屏幕上有多少个小圆点,所以他们的生产效率就更高,因此收入也就更高。随后,现代广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就把这一类人定义成中产阶级。

二是消费主义定义下的中产阶级,简单来说是由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压榨无产阶级所创造出的概念。资产阶级通过各类自媒体、商业行为来分化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之间产生“鄙视链”,让劳动工具“更高级”的无产阶级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看似更为丰厚的“工资”,进而通过各类消费主义陷阱,将之打造成为“中产阶级”,在其他生产效率相较更低一些的无产阶级中“脱颖而出”。这些“中产阶级”通过与其他生产效率相比较低的无产阶级更为“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后,获取的“工资”实则又扔在了资产阶级铺设好的“消费主义陷阱”中,是“异化消费”的表现。消费主义定义下的中产阶级就是在众多社交平台普遍讨论的广义的中产阶级,这个定义是非常模糊的。也正是这种消费主义定义下的中产阶级概念在社交平台、媒体的恣意发酵,进而侵入消费领域,引起“异化消费”。

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看,中产阶级本质上还是一个无产阶级,因为他必须要天天劳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④”这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在引发技术创新模式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无产阶级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在笔者看来,中产阶级是不占有生产资料、被媒体塑造出来的、被消费主义洗脑和收割而不自知的的无产阶级。

区分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是扯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主义中的“异化消费”遮羞布的前提,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消费”及消费升级的基础。

二、消费主义中只有“异化消费”

讨论消费主义的声音日趋沸腾,人民日报也曾转载《要消费,不要消费主义》等批判消费主义陷阱的文章。对于消费主义中“异化消费”的本质,可以从资本的逻辑中窥探一二。

“异化消费”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爆炸”式发展景象,导致大量堆积的消费品进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生产商品的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被使用,而是大量地被浪费,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还有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榨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按此逻辑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也一定是竭尽其所能。“只要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发财致富,哪怕洪水滔天,寸草不生也在所不惜。这是资本主义盲目逐利的真实写照。⑤”在马克思看来,“以前的一切社会阶级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⑥。”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拥有贪婪这一明显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资本家们对眼前的、当下的经济利益会进行狂热的追求。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生产所顾及的也只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会去关心未来的生态利益。对此,恩格斯曾举过一个例子:“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盈利的咖啡树使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⑦”

无论是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还是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都是为了能够让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各类堆积的消费品逐渐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物质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为了维护统治合理性,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引导人们形成一种消费主义价值观,通过给人们提供大量可消费的商品来缓解危机,利用大众传媒的文化统治形式制造虚假需求。给予人们一种高生产、高消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然而,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⑧。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曾提到,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销售者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制造出‘虚假的’需要来刺激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进而陷入“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之中。这个“虚假的”需要指的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加以永恒化的需要。⑨”比如曾有篇名为《好看的女孩自带烧钱属性》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一个“好看的女孩”必须要为某产品买单以达到维持美貌的目的,抛开对于是否“好看”这一审美的讨论,仅是文中一味地贩卖容貌焦虑、鼓吹消费主义,就对千万浏览量中部分人群进行了“禁锢”。

莱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质让现代工业生产将人的需求完全固定在商品之上,使消费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保留了生产关系基本结构,并且在大众文化领域发生了决定性改变,引领人类进入了一种生活状态。这种新的文化统治形式,“把受外界支配的需要内在化,扩大社会对人类新生活的控制”⑩。资本主义通过文化统治使个体无法避免面对社会机器时的困惑、迷茫与无力感。将个人需求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必须通过物的形式确定自身的个性、身份与存在。个人倾向于通过商品的特殊性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存在意义。比如在instagram问世前可从未有过ins风一说,现在对常见的某些商品则必须打上ins风等标签。

在本·阿格尔看来,“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⑪”资本主义在工业化后,鼓励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将消费商品数量多少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把消费选择自由作为劳动异化的补偿⑫。这是一种虚假的幸福观。比如目前网络上较为常见的“打工人”,在不同媒体、广告商“要对自己好一点”的概念偷换下,不停地消费好像真的能够缓解“打工人”的压力与负面情绪。对于这些看似“疗愈”的效果,英文中甚至诞生了“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一词。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消费来达到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目的,以实现自我疗愈。换言之,人们常常会以消费来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市场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根据此思路可得知,资产阶级就一定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⑬。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高度集中的生产过程,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的需求,一些情况下,这样的消费反而会因超出承受范围,导致越消费越焦虑。同时,随着这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源源不断的商品产生,人类不停地向自然索取,导致自然资源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而日益枯竭,最终使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消费升级与生态消费

在当代中国,由于曾在物质匮乏年代提出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员一心只求物质生产、只顾当下经济的增长,从而出现了“异化消费”的社会问题。对此,我国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从各方面进行引导,试图将“异化消费”模式逐步引导向“生态消费”模式,以此促进消费升级⑭。

(一)生态文明的消费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共同的未来》阐述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它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概念: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是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与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⑮”在对该问题不断认识、不断深化后,我国将生态文明的位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消费是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为前提,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明的消费行为。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得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⑯”从此界定可以看出,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今天,生态消费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为基本准则,遵循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要求。

(二)在消费升级中实现生态消费,在生态消费中实现消费升级

1.在消费升级中实现生态消费。《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中,专列一节有关全面促进消费的内容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等。采取适度态度的生态消费,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还需注意消费产品在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情况。在消费过程中,除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需要考虑更高层次的生态需求并采取措施维持生态环境。

2.在生态消费中实现消费升级。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政府已深深意识到消费领域问题的突出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指导、建设、要求,提出迅速增强生态意识、引导民众践行生态消费。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不仅要尽快形成生态消费的购买习惯,还要以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共建观来引导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指引民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消费活动,从而促进健康的消费模式。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推进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通过优化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313/.共产党员网,2021-03-13.

②超过4亿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中等收入群体[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中国新闻网,2019-01-21.

③中产阶级[EB/OL].https://baike.so.com/doc/1948-1995.html.百科.

④马克思,恩格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79:97.

⑤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6:102.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393.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M].人民出版社,1995:386.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22.

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⑩LessW,The Domination of Nature,Montreal:McGill-Queen'sUniversity Press,1994,p.154.

⑪(加)本·阿格尔,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⑫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91.⑬(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⑭消费升级[EB/OL].https://baike.so.com/doc/8719668-9042184.html.百科.

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D].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⑯沈月.生态文明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⑰尹世杰.消费与产业结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8.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中产阶级异化
Film review:WALL·E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