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迁移教学实施的七个路径
2022-02-06冯丽苹
冯丽苹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迎来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但将计算机普及了社会各个角落,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程,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同时还需要将其与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相互结合,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迁移教学法”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不但要借此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开发其创造思维与想象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此体现教学的最大价值。
一、关于“迁移教学法”的概念解读
“迁移”在教学工作领域中被赋予的含义是指“学习者过去的认知经验与学习基础,对当前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这一“影响”对学习产生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也有可能由于一些思维定式、固有观念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学中将能够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认知经验称为“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而“迁移教学法”的使用,便是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抵消“负迁移”效果,并放大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使学生能够达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状态[1]。
二、“迁移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
首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与操行性较强,当时在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并不紧密。而中职学生由于年龄以及生活经验限制,并不能能够很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生产相互结合,如此便导致了教学的适用性不强,难以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是一种客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导致一部分学生难免喜于玩乐,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便会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严重影响了自身学习效率。而“迁移教学法”的应用不但能够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对其产生启发与引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在不断自我成长中树立学习信心,以此能够有效改变以往计算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障碍,推动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
传统计算机教学虽然重视学生的理论与实操水平,但是却没有关注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发展情况,由此导致学生只是简单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操作应用,但是无法结合现实需求来做到大胆创新,教学实用性并不明显。而在“迁移教学理论”下,师生课堂学习的范围不再只局限于计算机领域,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便有助于学生借用计算机视角了解更多的事物,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迁移能力,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产生更多创新想法,从而促使学生综合学习水平获得有效提升[2]。
(三)推动教学的升级转型
“迁移教学”视角下,需要教师更密切的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此才能够准确调整课堂教学配置,并确保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这一教学背景下使得学生的“主体位置”变得更加明确,并且教学开展核心也不再围绕课内知识本身来进行,因此能够有效促使教育升级转型的发生,并进一步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育人价值。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课程特色
现阶段,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课内知识本身进行教学,教师缺乏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思考,没有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如此一来导致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仅仅只是围绕教材表面进行学习,没有对其中隐含的专业思想进行深刻感悟,不仅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缺乏生活元素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是人们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休闲息息相关。然而中职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却并未将这一点有效体现出来,没有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服务本质进行思考,如此不仅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其在生活中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
(三)缺乏职业发展思考
中职院校应专注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确保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更好的应用知识进行服务生产。但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往往缺乏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职业特色,如此势必导致学生难以发挥出计算机技能的全部价值,并导致教学失去现实意义。
四、中职计算机迁移教学实施的七个路径
(一)从兴趣中迁移
在学生的两种学习迁移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影响都极为明显。其中“正迁移”之所以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融会贯通”的作用,源于学生在接触知识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使得其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进行联想与思考,最终发现知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掌握了学习窍门。但与之相反,若学生在接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且缺乏足够的兴趣作为支撑,那么便会导致学生僵化式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收到“负迁移”影响的概率便会被无限放大[3]。
因此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在使用“迁移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把握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特征,引导其从感兴趣的事物中剥离出与知识结构有关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跳板加深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有关“计算机运作原理”的知识内容时,为了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层面入手,在课前引入一些电子产品的话题来与学生进行讨论。如“某品牌新推出的计算机机型在性能上有哪些优势?”、“这一强大性能是以哪一部分作为支撑?”、“其在使用中的具体效果是怎样的?”由此可以形成清晰的思维迁移线索,并引导学生借助感兴趣的话题来逐渐向知识核心进行靠拢。
(二)从差异中迁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具体表现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各个方面。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如果采用“一刀切”的统一标准来为学生进行教学,那么不但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还会由于学生的能力差距变大,导致在学生群体中出现“负迁移”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便强调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秉持“因材施教”、“优势互补”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相互促进的“正迁移”作用[4]。
例如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之后,可以分别以这三项内容为标准,将学生均匀划分为A、B、C三个层次,随后采用“S型”交叉分组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以合作小组的模式共同展开学习。以“Photoshop”软件教学为例,在教师为学生完整讲述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主练习,练习内容便围绕“Photoshop”软件的各项功能与操作流程为主,如图1Photoshop操作界面。其中由中等生负责直接操作;优等生则进行指导与最后的完善;学困生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出自身的学习困惑,如“某项功能图标在操作界面中的具体位置与使用方法”等等,随后中等生与优等生一同为其进行演示,并直接借助“Photoshop”软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是中等生与优等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形成了学生之间的“正迁移”效果。
图1 Photoshop操作界面
(三)从情境中迁移
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特别是在遇到一些较为抽象或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词汇,常常无法准确理解其具体含义。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情景迁移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具体可分三步来实施:
1.根据知识特点,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工作领域,并从中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应用情景;
2.建立情景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判断学生可能会产生兴趣的知识内容。
3.优化场景,将选择的场景嵌入到真实的生产任务或生活场景中,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代入感[5]。
仍以“Photoshop”软件教学为例,在教学正式开展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趋向,从网络中下载丰富的图片素材。并根据不同图片内容不同,将其分别与摄影、平面广告、办公报表等不同职业领域联系起来。随后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详细解读“Photoshop”软件操作方法的同时,也一并介绍其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应用特点,从而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知识具体嵌入到未来的工作场景当中,以此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迁移”。
(四)驱动中迁移
想要教学“迁移”的效果得到最大化体现,教师还需要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能够有效将计算机知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同时积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体现。
例如在教学Word文档操作的操作时,当学生了解软件的具体操作流程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求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Word文档将自身的基本信息、学习经历、个人成就等各方面内容制作成详细的“求职简历”。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消化知识,并且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制作求职简历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步思考Word文档在现实中其他工作领域的应用效果,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迁移的效果[6]。
图2 求职模拟现场
(五)从建库中迁移
计算机“建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自身的专属学习“资源库”,将日常接触的各类知识内容进行建档分类,并存储在自身的学习资源库中。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思维”,使其在日常进行自我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并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
例如,中职计算机专业中,涉及知识体系较为庞大,不仅包含复杂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考虑将其与其他专业知识进行关联、对接。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个人学习资源库的形式,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细致梳理与分类,并按照一定的发展主线对其进行排列。如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现同类知识、相似知识、关联知识,从而实现了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相互迁移的效果。
(六)从思维导图中迁移
思维导图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工具,更为关键的是其可以模仿学生的思维路径,将其脑海中对知识的思考过程完整还原出来,并能够借此机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发散作用,使其能够将自身学习经验迁移到更多事物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迁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工具,以确保能够进一步法发挥教学迁移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运作原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导图模板,即“存储器——主板——输入/输出设备——外部设备接口”,然后让学生以此作为线索,逐渐思考每一个部分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再联系自身日常使用计算机的各种经验,分别将其与不同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进行对接,从而借助经验迁移的方法逐渐摸索出完整的知识结构[7]。
(七)从评价中迁移
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评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定“迁移影响”。如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经常得到表扬之后,会不自觉地产生骄傲情绪,从而在学习上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而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积极鼓励而重拾学习信心,并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唯成绩论的不科学的评价观,并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以此确保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齐进行适当的鼓励或提醒。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迁移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实施的七条路径,并分析了其对教学工作带来现实影响。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标准,合理设计教学手段,如此才能够有效避免教学“负迁移”的出现,并确保教学“正迁移”的效果得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