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互联网”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打造农村经济带中的新作用
——基于梁河县河西乡案例分析

2022-02-06韩文丽郭远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经济带发展

文/韩文丽 郭远(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河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下辖河西乡,通过异地搬迁实现全民脱贫。河西乡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热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4月25日共有居民5347户,计16个民族21037人;耕地34251.15亩,林地12796亩。主要农作物:水稻;经济作物:菌菇、茶叶、紫竹等。“互联网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我国农村经济领域,在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环节均有应用,成为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1]。

河西乡借助“融媒体+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合,实现农村经济带的建立,资源的整合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融媒体+互联网”学界研究现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时代发展形势变化,深刻认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创造性地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这一崭新课题,形成习近平媒体融合发展思想”。[2]2019年是媒体融合发展转向新的传播体系的构建,从产品创新、平台创新迈向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惠普到区县城镇的发展。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从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迈进,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开年的‘1·25’讲话再次为媒体融合发展确立了方向,而2018年第28届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也为融合产品的创新引领了方向”[3]。融媒体呈现出多元成熟化,地方区县化,创新融合化发展,助力智慧乡村经济带建设。

(一)多元成熟化

在新闻媒体传播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媒体融合在新闻的采集、加工、分析、处理的能力更加多元化、成熟化。各大媒体依托自己的媒体中心,围绕当天的热点话题运用互联网进行人物访谈、互动,采用直播带货的形式对经济作物销售进行专题策划。在产品形态方面,利用动画、微视频、抖音、网络音频等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利用5G数据技术高速传输的特点,配合村里现有的知识青年提供的VR技术,改变传统的依靠贩子收集售卖菌菇等经济作物的单一销售方式,提高了销售的数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周边经济的发展。

(二)区县地方化

随着融合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德宏州梁河县河西乡政府为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其传统固有的观念,允许和支持建设网络新技术学习小组。截至目前,信息学习机构、流程学习、整合人员、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新媒体阵地、培训业务等重要的工作完成了部署。关于流程学习,河西乡的融媒体中心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具有“一次性采集、多元化生成、多渠道传播”特点的采编融媒体流程,在线完成“策、 采、编、发”工作的同时,实时抓取全网热词和突发新闻,精准指导选题策划的方向。

(三)创新融合化

1.抓“全面”与抓“重点”相结合

在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全面”的意义在于综合考量河西乡发展状况,避免融媒体+互联网在农业与畜牧业、旅游与生态宣传等方面造成新的不协调;“重点”的意义在于抓住当前制约河西乡更好更快发展的难题。

如下列问题:通过直播利用微孔保鲜膜、气调、冷藏技术对新鲜蔬果、菌菇进行保鲜;降低农作物病虫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技术;针对不易保存的食品,借助深加工技术打造带有当地特色的速食产品,以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2.协调建立多方合作平台

避免“单兵作战”,造成新的片段化与零碎化难题及由此带来的村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挫伤问题。利用融媒体跨平台技术交叉合作。将多方合作平台融入农业技术、建筑工程、产品营销模式及平台搭建和大数据分析应用、食品质量检测和保鲜技术及食品种类多样性开发等,为河西乡的经济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3.凸显可持续理念,注重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共富”

尊重当地村民意愿与首创性精神,通过互联网助力河西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促成各种资源的良性互动,转变村民传统保守的农业思维,提高村民积极性、创造性和科技认同性,帮助村民建立起科技兴农思想,以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共富”。

二、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河西乡的案例运营模式分析

对于经济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河西乡贫困区的传播资源,试图找出其内在动力与机制,需要对当地情况做出合理的战略分析。

(一)模式简介

“融媒体+互联网”的应用主要结合河西乡当地所特有的菌菇农作物等资源,以推动该乡经济带发展为背景,以青年群体助力智慧乡村为主要的阵地,打造河西乡智慧乡村,实现增产创收。尤其是向云南周边地区人群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借助“融媒体+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借助当地的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吸引资金助力解决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现代营销方式缺失等问题。转变理念,接受网络信息化新时代所带来新变化。

(二)服务对象及帮扶对象

1.服务对象

经过认真的审视区域与区域传播力,对区域受众人群进行界定。针对河西乡人民的受众群体,解决了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不高,受时间、精力、经济条件等客观背景而无法了解“融媒体+互联网”所带来新的销售模式的问题。 针对农产品种植及保鲜、农作物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现代营销、产品附加值等问题,为河西乡村民提供科技帮扶及培训服务,使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其科技认同感与服务社会意识, 为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持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帮扶对象

帮扶对象主要包括:因难以接触信息媒体和5G时代的年轻人,不了解相关信息技术操作的乡村骨干;因经济原因无法接触现有的VR销售体验模式的青年群体;对销售渠道感兴趣的售卖群体。

通过以老带新,新媒体阵地经验传承,实现志愿者的基础培训。同时通过海选的方式,遴选出优秀的志愿者,加入销售平台团队。

通过乡村搭台、青年唱戏的模式搭建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在共有的技术上提升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服务,解决之前技术下乡遗留的片段化、零碎化、不可持续等问题,科技助力乡村未来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保鲜和特色手工艺品营销。

三、宏观市场拓展前景分析

该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及《梁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5)》的精神,基于谋求融媒体传播科技支撑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打造智慧乡村,在实现智慧乡村经济带的发展中该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河西乡现有的经济带资源

结合河西乡自然生态、农牧业及现代生态园等发展状况,进行汇总、分析、讨论,结合因地制宜原则,制定实施计划。增加农民的创收,打破原有历史僵化的销售模式。结合河西乡村集体及村民的多层次需要,及时做到供需匹配;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促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实时推动河西乡经济带和融媒体及技术的反哺发展。将河西乡的资源通过多维视角,有效地传入不发达地区,实现智慧乡村经济带的“销出去”与平衡性的同时,以现实的收入去激励引导农村地区种植业、林业等形成经济带,为乡村发展助力。

(二)河西乡经济带的发展前景

(1)依托“包山养菌”策略及保鲜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将菌菇采摘及加工发展成河西乡的支柱性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开发特色菌菇产业,避免竭泽而渔式采摘,边养山边培菌。

(2)河西乡村民中合作社的组建,将形成规模效应并体现集体经济优势。可在乡镇招商或筹资建厂,一方面通过简易加工延长农产品时效并向就近城市供应,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探索远销模式,使其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并借助自媒体进行推广宣传,实现品牌效应。

(3)河西乡生态产业园的打造,将形成集种、采、销于一体的生态体验运营模式,持续提升其生态餐饮、民族特色旅游、民宿等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及其在本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乡村经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多方合作平台的构建将为河西乡的菌菇栽培及保鲜、农作物虫害防治、畜牧养殖、产品销售等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为其解决之前技术下乡遗留的片段化与零碎化问题,大大提升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河西乡真正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河西乡经济带的社会价值

河西乡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将逐渐凸显,并为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使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持续提升。

(1)经济价值:通过提供科技咨询或技术指导,提升河西乡农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产品提质增量,增加农民收入;为河西乡在菌菇栽培、保鲜技术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结合该村实际与本团队信息技术优势,为其助力搭建新型销售渠道,逐步实现种得优、卖得好、销得快。

(2)人文价值:本团队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河西乡村民最迫切的技术难题,一定程度上转变村民因固有经验而轻现代科技的片面认知,帮助村民建立起科技兴农思想,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并重,在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共富”。

(3)生态价值:通过对河西乡施肥灌溉、保鲜储存、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减少土壤及水资源污染,使其种植业、畜牧业在类、量、度等方面稳定均衡发展,生态价值同生态产品多维交互,发挥其天然生态优势,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河西乡地区构建“融媒体+互联网”乡村经济带存在的问题

(一)“融媒体+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

从目前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融媒体 + 互联网” 的实践来看,趋向于零散的运营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达不到目标的, 想要达到运营的合理化,取得长期稳定的受益,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团队的运营还是要秉承着齐心协力的精神,借助外界和外力的帮助,综合分析团队所处的优劣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河西乡梁河县“融媒体+互联网”活动平台的运用还是小众群体,仅当地的年轻村民可以熟练地掌握此技术,如果仅靠一年一两次的电商扶贫活动,是很难可持续带动当地群众进步的。

从现实层面看,河西乡当地居民未能从“顶层设计”去打破和优化现有的媒体结构,以内容为导向设计、产品设计的人才支持力不足,建设“融媒体+互联网”5G的新平台,也仅是季度的收入。云南省偏远地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尚未建立起能够有效长期运转的融媒体中心和电商中心,县、乡干部对融媒体和互联网电商的本质认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意识的转化,精神上处于贫乏的状态。仅延续换汤不换药的运营模式,体现的状态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的运营,仅在产品上市期间,借助融媒体中心牌子,但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流程进行传播,没有从经济带的需求和内容去重新构建融媒体传播的常态化机制,无法有效发挥融媒体和电商平台的作用,当然也就难以带动当地群众获得更大的财富利润。

此外,河西乡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融媒体和电商中心还没有成立起像“融媒体 + 5G + 电商合作社 + 农户”的生产、传播、销售、物流体系,通过融媒体网络带货进行传播推广后,电商平台仅限于零散的买卖,中间缺乏专业的平台体验店和销售队伍,和专业的团队公司接不上轨,以至于后期的订单、物流、售后缺乏专业性,发展农特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生态。

(二)功能定位模糊、缺乏长期的资金投入

河西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对“融媒体 +互联网”的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融媒体+互联网”平台对当地经济带的作用,平台建设培养意识、重视程度欠缺,现实进展不好。目前,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县无法有效认识到“融媒体+电商”平台创新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架构、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以及互联网 5G在本质上给经济带所带来的集聚规模效应,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兴融媒体对于推动本乡经济带建立的重要性,在传播农特产品信息、建立共识、凝聚大众、推动当地农特产平和经济作物融合机制方面有所欠缺。

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大部分村民仅仅根据“上级命令”进行着“上传下达”的肤浅表面工作。中间的流程缺乏监管,导致资金的缺乏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河西线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市),投资资金不够充足, 所以支持融媒体建设力度较小,更有甚者把用于融媒体的资金挪用于产品的种植。

从整体上看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在融媒体、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联合方面,缺乏有效的桥梁过渡,难以实现平台内容的互动。实现整合的难度较大,共享信心缺失,无法形成传播的合力。

(三)人才队伍欠缺、缺乏长期供血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构方面,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决定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融媒体 + 互联网”平台能否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河西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重视融媒体和互联网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各个方面留住更好地人才,寻找优势媒体和互联网更好地进行沟通合作,用好这些人才。同时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通过表彰典型、资金奖励的方式激励先行先试和出成果的“融媒体 + 电商”平台带头人。

为了能够更好地留住人才,须夯实人才团队建设的队伍。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正向的激励制度,让优秀人才通过建设、运营好“融媒体 + 互联网”平台获满足感和成就感。

猜你喜欢

经济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